倪建娟
(江蘇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學 江蘇南京 210048)
“綠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材第七章“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節(jié)的內容。通過前兩章的學習,學生已了解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識,但綠色植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究竟扮演怎樣重要的角色,學生并沒有直觀體驗,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常見食物,如谷類、豆類、肉類和奶類等來源,得出人類的食物來源于綠色植物,接著以圖片和文字介紹了動物的食物也來源于綠色植物,最后分析了綠色植物還有藥用、工業(yè)原料和觀賞等價值。其中概述人類和動物的食物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是教學重點;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分析、討論和交流,深刻理解綠色植物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從而產生熱愛綠色植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概述人類和動物的食物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
嘗試對常見的可食用的植物器官進行分類,培養(yǎng)實驗動手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通過設計愛護綠色植物的廣告詞,激發(fā)熱愛綠色植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常吃的食物,師生共同分析常見食物的種類:谷類;豆類及其制品;蔬菜水果類;肉類;奶類、蛋類及其制品等五大類。提出討論問題:人們常吃的這些食物的最終來源是什么?
設計意圖: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學習,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
1.組內討論、巡回指導
學生4人一組,以一天所吃的食物為依據,完成表7-1和7-2,并分析常見食物的來源。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教師在學生填表時需要在小組間巡回指導,答疑解惑。
設計意圖:學生在填表時會遇到障礙,生生交流可以及時突破思維盲點。
2.匯報展示、交流分享
組內推選代表將填寫的表格放置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并向全班同學匯報,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并適時點撥啟發(fā),拓展延伸,如古人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何為五谷,即稻、黍(有粘性的黃米)、稷(無粘性的黃米)、麥、菽(豆類)?,F(xiàn)在人們也常說五谷雜糧、五谷豐登,這里的五谷和古人講的五谷略有區(qū)別,但都屬于重要的糧食作物,教師及時展示小麥、玉米、水稻、高粱、黍等谷類的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
設計意圖: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學習成果,可以激勵組內合作的積極性,教師適當點撥能開啟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3.動動手、分分類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都可以直接為人類食用,而學生經過第五章的學習,對這六種器官已有所了解,教師準備了12種食物(甘薯、胡蘿卜、馬鈴薯、茭白、芹菜、韭菜、金銀花、西蘭花、紅提、葵花籽、松子、西瓜子)分給每個小組,組員合作將它們分裝到貼有標簽的六個塑料餐盒中。
設計意圖:做中學,能使學生對實物建立直觀的感知。
4.全班點評
教師隨機選擇一組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小組分類的結果,接受全班同學的點評,對于學生選錯的物品,教師可以請其他學生來糾錯并講出分類的理由,教師最后進行解釋、拓展,比如干的金銀花,學生不認識實物,不能正確辨別它屬于哪種器官,此時可以讓學生將外層的苞片解剖開,露出其中的花蕊,自然就解開了學生的疑惑。
設計意圖:對于小組合作的學習成果進行即時性評價,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概念,建構科學概念。
5.教師精講,拓展延伸
教師還可以繼續(xù)補充講解金針花,人們食用的也是花;對于變態(tài)莖馬鈴薯和變態(tài)根紅薯區(qū)分的關鍵特征(看是否有節(jié));對于海帶、紫菜這些低等的多細胞藻類植物,不含真正的根、莖、葉,也可以適當補充,拓展知識面。
設計意圖:通過精講、問題引領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那么,動物的食物與綠色植物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教師播放奶牛吃草、獵豹捕食角馬、熊吃樹葉及捕魚的三段視頻,學生在觀看之后能總結出三類食性不同的動物,并分析得出:無論是草食動物、肉食動物還是雜食動物,它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
設計意圖: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之一,而視頻是最容易吸引學生有意注意的資源,借助視頻資源能迅速突破難點。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地球上沒有了綠色植物,人類還能生存嗎?綠色植物除了可供人類和動物食用之外,還有哪些作用呢?既然綠色植物如此重要,我們身邊有哪些綠色植物資源呢?又該如何保護?師生在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共識:保護綠色植物,刻不容緩!
設計意圖:精心創(chuàng)設有難度梯度的問題,能使學生逐步突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開闊性。
教師布置各小組討論“愛護身邊的綠色植物,從我做起”,制作一條公益廣告詞,字數20字左右。全班匯報交流,學生寫出了如下精彩的廣告詞,如:愛護草木花,珍惜你我他。又如:小草茵茵,踏之何忍等。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學生情感的升華。
這節(jié)課中,利用填表、討論、分類等活動學習了人類的食物來源于綠色植物,利用視頻分析等活動得出動物的食物也來源于綠色植物等,你能談談有哪些收獲嗎?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即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jié)課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并適時加以點撥。以教材為基礎,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分類、播放視頻、設計廣告詞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在交流展示中收獲自信,在“做”中深度學習,在協(xié)作中解決問題;在注重知識能力提升的同時,更關注情感價值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節(jié)約糧食、保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