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文,王小榮,2*,姚蕙瑩,張鴻彬,李喜云,張弢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張士卿名老中醫(yī)工作室,甘肅 蘭州 730000; 3.蒼溪縣中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400)
《東醫(yī)寶鑒》是朝鮮太醫(yī)許浚結合中醫(yī)學與韓國固有醫(yī)藥學,編纂而成的一部醫(yī)學百科大辭典,于1610年撰成,1613年刊行,書中輯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典籍180種,其中40種已經散佚[1]。《東醫(yī)寶鑒》分為《內景篇》《外形篇》《雜病篇》《湯液篇》《針灸篇》五篇,全書內容全面、系統(tǒng)、豐富、實用,是最負盛名的朝韓漢方醫(yī)書,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稏|醫(yī)寶鑒》中沒有對小兒厭食的專題記載,但多處有“不思飲食”“乳食不多”“不能乳哺”“不能食”“不食”“不乳”“乳食不進”“兒不食”等記載,癥狀與小兒厭食癥相似。對《東醫(yī)寶鑒》中小兒厭食的記載進行研究,或可為現代臨床小兒厭食癥的診治拓寬思路。
《東醫(yī)寶鑒》是韓朝醫(yī)學的集大成之作,有其獨特的人體觀、疾病觀,在此基礎上,書中還論述了小兒獨特的生理病理?!稏|醫(yī)寶鑒·雜病卷》記載小兒“臟腑脆嫩、皮骨軟弱、血氣未盛、經絡如絲、脈息如毫、易虛易實、易冷易熱”(本文所引《東醫(yī)寶鑒》原文均出自《東醫(yī)寶鑒》,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年版),這些論述說明小兒出生后臟腑身形雖已成型、各項功能也開始發(fā)揮作用,但還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機能運轉不成熟,物質基礎尚不堅牢。但小兒發(fā)育極快,在人的各個年齡段中屬于發(fā)育的旺盛期,身形及精神意識都在以較快的速度不斷變化,《東醫(yī)寶鑒》有云:“蓋兒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一變,每變蒸畢,即覺性情有異于前,何者,長生臟腑、意智故也。三十二日長骨脈、添精神。……變蒸既畢,兒乃成人也。變者,變生五臟也,蒸者,蒸養(yǎng)六腑也?!睍袑π荷L發(fā)育的認知以“變蒸”為主,認為變蒸是小兒長氣血、成形體、變五臟、生七情、長骨脈、添精神的過程,變蒸后小兒開始長牙齒、能言語、知喜怒,身心發(fā)育日漸成熟?!稏|醫(yī)寶鑒》又云:“人生十六歲以前,血氣俱盛,如日方升,如月方圓,惟陰常不足?!比耸鶜q之前體質特殊,相對來說陽氣容易旺盛,而陰液不足且容易損耗。故小兒有臟腑脆嫩、血氣未盛,發(fā)育迅速,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臨床辨治小兒厭食首當結合生理特點。
小兒厭食癥的主要表現有小兒長時間厭惡進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甚至拒絕進食,現代醫(yī)學對小兒厭食癥的機制還尚未明確[2]。《東醫(yī)寶鑒》記載的與小兒厭食癥相似的“不思飲食”“乳食不多”“不能乳哺”等病因繁雜,歸納起來可分為乳食失節(jié)、它病傷脾、情志失調。
《東醫(yī)寶鑒》認為“乳多損胃”“食壅傷脾”,小兒厭食與脾胃不調關系密切,《雜病廣要》亦云:“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且不化”,因此乳食失節(jié)會導致脾胃受損而出現小兒厭食。
許浚認為小兒“臟腑脆嫩……易虛易實,易冷易熱”,是以小兒護養(yǎng)稍有不慎,便可損傷臟腑,人之五臟功能各有特性,又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相互抑制、相互協同[3],脾胃居中焦,是人體之樞紐,故小兒其它臟腑病變,易傷及脾胃,出現食欲不振甚至不進食等厭食癥狀,如“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疳病……乳食不進”等。
小兒情志失調也可令其厭食,因小兒臟腑嬌嫩、神氣軟弱,若“聞大聲”或“忽有非常之物或未識見之人觸之”,故而受驚,受驚之后,氣怯神散,“驚邪入脾,則面色淡黃,嘔吐不食”,而成厭食?,F代醫(yī)學研究亦發(fā)現“腦腸肽-食欲中樞”紊亂是小兒發(fā)生厭食癥的重要因素[4],小兒受到不良心理刺激會導致胃液分泌異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亂[5]。
《東醫(yī)寶鑒》序中記載,朝鮮王宣祖召太醫(yī)臣許浚將諸家方書取其精華,以“修養(yǎng)為先、藥石次之”為指導,輯成此書。故“修養(yǎng)為先”之理論貫穿《東醫(yī)寶鑒》全書,也為現代臨床提供了指導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處的“治未病”指人身體健康之時,要未病先防?!稏|醫(yī)寶鑒》有云:“小兒難問證、難察脈、治之尤難故也……臟腑脆嫩、皮骨軟弱、血氣未盛、經絡如絲、脈息如毫、易虛易實、易冷易熱,兼之口不能言、手不能指、疾病之莫知,非觀形、察色、聽聲、切脈,究其病源、詳其陰陽表里虛實,而能療之者,蓋也寡矣。”此言明小兒病難治于成人,故其預防更顯寶貴。預防小兒厭食,要從增強先天體質、后天調護得當兩方面共同入手。
《東醫(yī)寶鑒·身形》有云:“天地之精氣化萬物之形,父之精氣為魂,母之精氣為魄”,“孕婦嗜欲、忿怒、驚仆或傷風邪,兒初生下即嘔吐、抽掣、口眼斜、驚啼聲短、腮縮顱開……”故胎孕之時父母氣血通暢,經脈調和,則生子多康健,且患病易愈,反之則多病,于厭食癥亦如此?,F代研究也表明,備孕夫婦雙方的年齡、身體情況、生活習慣、居住環(huán)境等都可能影響新生兒的出生質量,故婦女孕前生理以及心理狀態(tài)良好、夫妻雙方的生活習慣良好,可以提高精子及卵子的質量,從而提升新生兒的質量,增強新生兒體質[6-8]。
人體自身之上與下、內與外、器質與功能之間協調統(tǒng)一的正常狀態(tài)被打破后會產生疾病。許浚認為小兒飲食異常除了受先天體質的影響之外,還與后天飲食息息相關,因而《東醫(yī)寶鑒》尤其重視通過新生兒的乳食調護脾胃,設有專節(jié)“擇乳母法”“小兒哺乳法”“小兒保護法”等詳細論述。如“奶汁濃白,則可以飼兒,不可與奶母大段酸堿飲食,仍忌才沖寒暑來便喂兒奶……如陰陽交接之際,切不可喂兒奶,此正謂交奶……奶母不可頻飲酒……乳母宜謹節(jié)飲食……病氣到乳,汁必凝滯,兒得此乳疾病立至”,又如“小兒血氣俱盛,食物易消,故食無時,然腸胃尚脆而窄,一切發(fā)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乳多終損胃,食壅則傷脾”若小兒先天體健,后天調護得當,則不常生病,即使得之也易于痊愈。
基于小兒“手不能指”“口不能言”,無法積極配合的特殊生理情況,《東醫(yī)寶鑒》在對小兒厭食的診斷中尊崇望診,認為通過望診可知厭食源何而來,居于何處,及寒熱、虛實屬性。望診分為望面與望脈。
《東醫(yī)寶鑒》中記載小兒面色青主厭食源于驚風,天庭青為肝風,太陽青黑為傷于乳;色紅主熱,印堂紅為痰熱,印堂連鼻準頭紅者為三焦熱,印堂至山根紅為心、小腸熱,山根至鼻柱紅為心胃熱,地閣紅為腎中氣病;黃為脾之色,地閣黃者,厭食多源于吐逆,山根黃為霍亂;淡白多屬虛;山根紫為傷飲食。
六歲以內小兒之脈可用望診,如:“小兒初生至半歲,看額脈,一歲至五六歲,察三關脈”。若小兒厭食伴隨額脈紫則為風,紅則傷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脾不和;望三關為男左手女右手,小兒厭食伴風關有紋為驚,赤紋為飛禽、內外人驚,赤紋微為火驚,黑紋為水驚,青紋為天雷驚;伴氣關有紋為疳,紫色紋為驚疳,青色紋為疳傳肝,白色紋為疳傳肺,黃色紋為疳傳脾;伴命關有青黑紋,則不治。
《東醫(yī)寶鑒》中沒有厭食癥病名的記載,因此也沒有專治厭食癥的方劑,但其他疾病所用方劑中有專門針對飲食異常、脾胃有傷所設的方劑,可以用作參考。如治療癇之紫霜丸,可用于食積、痰癖之厭食癥,其組成為“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粒去皮油,杏仁五十個去皮尖”,《東醫(yī)寶鑒》中記載此方可用于“腹中有食積、痰癖,吐哯乳”,且“用此取積,并不虛人”。再如積癖門中的消食丸、厚腸丸,可消乳積、食積,故用于小兒厭食癥,消食丸方藥組成:香炒附五錢,縮砂、陳皮、三棱、蓬術、神曲、麥芽各二錢半;厚腸丸組成:枳實、麥芽、神曲末各五分,橘紅、半夏、蒼術、人參各三分,厚樸、青皮各二分?!稏|醫(yī)寶鑒》中還記載有“夜明砂,治小兒無辜疳及諸疳,夜明砂炒為末,入飲食中,任意予食”,夜明砂可去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或可用于有積聚瘀血之小兒厭食癥。分析諸方,共有19味藥,其中麥芽與神曲各出現2次,它藥均出現1次,諸藥中理氣藥出現6次,消食藥出現5次,化瘀藥出現3次,祛痰藥出現2次,瀉下藥1次,潤腸藥1次,收澀藥1次,重鎮(zhèn)藥1次,補虛藥1次,體現出理氣、化瘀、消食、化痰在小兒厭食癥治療中的重要性。
小兒厭食癥是現代臨床小兒常見病,厭食癥狀長期不得改善,會引起小兒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呼吸、消化等系統(tǒng)的疾病[9],中醫(yī)對小兒厭食的治療具有優(yōu)勢?!稏|醫(yī)寶鑒》是最負盛名的朝韓漢方醫(yī)書,書中沒有對小兒厭食癥病名的專題記載,但多有與小兒厭食癥相似的癥狀,對其內容進行研究可為現代臨床小兒厭食癥的辨治拓寬思路。小兒有臟腑脆嫩、血氣未盛,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生理特點,是以小兒調護稍有不周則易于患病;兼之小兒口不能言、手不能指、難問證、難察脈,患病之后其治療難于常人,是以小兒病之預防尤為重要。對于小兒厭食癥的預防當從增強先天體質與后天調護得當兩方面著手。小兒厭食癥的治療當特別注意理氣、化瘀、消食、化痰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