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語文組,江蘇 常州 213200)
蘇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四”,有個專題叫“人性的美麗”,其中擇選汪曾祺先生的名篇《受戒》。作家眼中的美好人性謂何?小說主人公“明海”“小英子”當屬其列。課文20頁,不短,但學生讀來不累,覺得有趣:明海家的荸薺庵雖然住著和尚,但那里不叫寺或廟,不合常理;小明子出家,不為禮佛,而是“職業(yè)”,“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他的家鄉(xiāng)出和尚”,與今風俗不合;荸薺庵的師傅,殺豬“吃肉不瞞人”娶妻放“花焰口”唱小調,讓人嘖嘖意外;小英子的偶遇后,更是被“趙大伯”一家喜愛看重,英子熾熱干凈的表白更讓人意外。
讀來筆者的情緒先要萌出“錯”感的混亂,那時處人處事,似乎“怪異”,與今日的禮俗和定規(guī)貌似不符,但小說中每個人又看來可愛,有生氣,又讓人心熱喜愛,心間抿出笑意,讓人想起秦觀在《秋日》里的詩句:“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逼匠H兆永镫y得的一絲溫馨,如小說中那位不知名的名士的對子“開顏一笑”。
文中清新動心的段落不少,學生最感懷是其中“腳”的段落:
“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p>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薄斑@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p>
這樣私密,撩撥,羞羞的甜美附麗在二人的“腳”上,腳的觸碰于是有了天真情感的表達??蛇@才是小說的中段啊,小英子已然明白自己的“愛慕”,她去試探明子,明子心中混沌,但是看著“柔軟田埂”上的美麗“腳印”,他心動了,雖然他此刻沒有明白其中情愫的真意,但這“從來沒有過”的心已經暗示了“無端端”而來的“初戀”。
接著小說中兩人進一步發(fā)展。明海受戒后,從善因寺回來。此刻是小英子來接小明子的。這其實才第六天。第一天小英子聽明海說“不受戒的是野和尚。受了戒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褡”,小英子從不舍的情緒中更添一份大方和理解。愛情不是禁錮對方,不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對方的處境,愛是要學的是放手,要尊重對方的選擇,支持對方的決定。小英子很堅定地說:“我劃船送你去?!?/p>
第四天大清早小英子又去看明子“散戒”,因為她知道明子是第三天半夜燒戒疤,善因寺不會宣傳這些,是明子提前告訴的。兩人心意相通,都不讓彼此多擔一份心。她來善因寺,“她一眼就看見了明子。隔著一條護城河,就喊他”。暌隔幾天,小英子的心都明朗朗地要奔跑過來,她又迅速定下了下次會面的時間,“后天、下午。我來接你”。
就這樣到了第六天。作者在書里第一次描寫了小英子的外貌,“頭插梔子花,石榴花。穿龍須草的細草鞋。上著細白夏布上衣,下穿了黑洋紗的褲子”,這樣精心打扮的小英子幾乎是可以照樣畫出來的,于是人性的美麗,有了具化的身體來承載。 “她一路問了很多話,好像一年沒有看見了”,其實呢?才兩天。二人的情感借由英子的舉止“真切”地表露出來。
而明子在“受戒”后似乎是想清楚了: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
“要!”
……
“要——!”
對話簡潔,沒有遲疑,而是充滿了二人對情感的信任。明子是“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明記性好”,英子是“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作者對這兩個人是充滿愛意的精神描摹,對兩人的結合也是用自己的筆觸“好意祝?!保≌f的結尾處用一幅田園詩般的風景畫隱喻了一番: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景色的描繪中,作者用“紫灰色”“銀”“紅”“紫”“白”絢爛復雜的顏色表明了畫面的喜悅。又從視覺、觸覺等角度“軟”“滑溜溜”生動表現(xiàn)生命的各種姿態(tài),運用比喻“像小蠟燭”把蘆草的模樣近似清晰,靜動相宜的青樁最終“撲魯魯魯飛遠了”。那個“從庵趙莊到縣城”當中一定要經過的蘆花蕩子,那個每次“劃到這里,明子總是無端端地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地劃槳”的地方開出了愛情的模樣。
汪先生文字的平鋪直敘中,似乎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世俗的阻攔,兩個年輕人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蹲孕颉防铮髡哒f:“我的小說常以水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記憶中的人和事多帶著泱泱的水氣。人的性格亦多平靜如水,流動如水,明澈如水?!彼坪跻粋€真正愛好生活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簡單美好,贊美這樣的單純美好。
明子遇到英子之前,在荸薺庵生活,也讀來“清閑有味”,不用世俗之“眼”來規(guī)限所謂的寺廟應該有的樣子。學生初讀的費解,其實代表了“世俗之眼”,教師這里要帶學生去體會,先不要做道德的論斷,要做人情的體察,你覺得這里的人,這里的生活好不好呢。
庵里“人口簡單。一共六個人。連明海,五個和尚”。作者充滿狡黠的鋪墊,是要引人注目。老和尚叫普照,枯寂,“他是吃齋的,過年時除外”,這里已經暗示“破戒”。大師兄叫仁山,是明海舅舅,當家老大,“當”,主持管理之意。當家的常用在“做生意、土匪之類”,這里耐人尋味。二師兄叫仁海,更是有老婆。“春夏之間會住幾個月”,所以庵里才會多一個人。三師兄是仁渡,最矚目特別,聰明能干:打牌,經懺,飛鐃,花焰口,唱山歌,還有相好。至于小徒弟就是明海,這里清閑而不清苦。明海在這里,沒什么職場的傾軋欺生,他在這里“開山門,掃地,燒香,敲三聲磬,代替了早晚課。然后,挑水,喂豬”。這里人少,作者卻取名諧音“人山人?!保砹舜丝淌浪椎纳睿浩届o世俗、沒災沒難。
學生們最愛的人無疑是三師兄。這里學生有了明確的判斷,他們是從自己情感出發(fā),是喜愛和欣賞這樣的男子,而不是評判否定?!叭识伞边@個和尚,“經懺具通”“深懷絕技”,業(yè)務極佳;用“飛鐃”表演雜耍,什么“犀牛望月”“蘇秦背劍”等花樣姿勢都能穩(wěn)穩(wěn)接住,這些讓圍觀的“婦女和孩子,真正因此而快樂”,又是善良的付出者;同時又“年輕漂亮”扒拉算盤,很是頭腦清爽的小鮮肉;平常遇人又很懂“規(guī)矩老實”,有相處的分寸。這樣的血肉真誠的“和尚”如何不愛他,學生讀著讀著,就會感喟這樣的人和生活,真好啊,讓人會羨慕這位行走江湖、經歷豐富的年輕和尚。因為汪先生是位善良的旁觀者,他不要我們的心和腦子都被“束縛綁住”,他在文章里明確地提醒我們:
“這庵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都沒人提?!?/p>
清規(guī)是什么?就是規(guī)矩,是對人的束縛,是人心性的遠離。作者筆下的荸薺庵,那里的人和生活都呈現(xiàn)出的特征是“錯感”和“隨意”——因為和尚在不停地破戒,似乎這里就意味著對規(guī)則和束縛的打破、掙脫。汪曾祺曾說過:“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p>
此刻我們再乜一眼小說的最后一段:“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讀了才讓人搖撼不止啊。
1980年,是在1976年之后的四年。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還相當貧乏,受制于貧乏的約束,人們的想象力也是有限度的?!捌扑呐f”的經歷,關于“和尚、寺廟以及傳統(tǒng)”,那些就是“陌生的認識”。書里描繪的生活經過細細讀后才能確認是美好的。各種人間的,人為的界限,禁忌都是不必要,多余的,那些“反人性”的,才是丑陋的。這里才體現(xiàn)了汪先生的根本看法:“順其自然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p>
1980年,正是追求自然、美好的生活的開始。作者提及“四十三年前”,算來作者就是“十七歲”啊!小說開頭的那句:“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明子也是“十七歲”。汪先生這樣費心虛構的故事,來講初戀的夢,青春的美。真是妙真是美!
課文選自汪先生的小說集《菰蒲深處》。“自序”里提及幾點重要的事,“我寫小說,是要有真情實感的,沙上建塔,我沒有這個本事”,“我希望我的小說能起一點微薄的作用,‘再使風俗淳’,這是一些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被稱為‘尋根文學’的作者的普遍用心”,這使得筆者在教學中的思考能從迂回費解中走向聊快自洽,從而徜徉于“十七歲”青春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