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龍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江蘇 昆山 215300)
蘇式課堂是基于教學一般規(guī)律,基于蘇州地域文化背景,基于蘇州自由開放的時代特征,體現(xiàn)蘇州特色的課堂教學派別。它是葉圣陶教育思想、蘇州教育人的價值追求、蘇州地區(qū)課堂教學優(yōu)秀經(jīng)驗的集中體現(xiàn)。蘇式課堂學生學習目標體現(xiàn)為:渴望學習、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在蘇式課堂的學習中,學生在情感上表現(xiàn)為對學習的強烈渴望;在學習方式上以自我學習為主,能夠找到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思維品質(zhì)上具有反思、質(zhì)疑、批判和創(chuàng)造的深度學習特質(zhì)。
在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育還基本浮游于表面,大部分老師還是以讀讀背背為主,以中年級段的古詩來說,在這個階段,學生剛從懵懂的低年級過來,在老師的認知下,這時的學生其實不具備理解古詩的能力,所以在教學方面也只是當作應付考試所需,只需要將該背的背出來,默寫不出錯誤也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教學是正確的嗎?這樣的現(xiàn)狀足以讓我們深思,古詩是中華民族留下的一塊偉大的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占據(jù)著閃耀的半壁江山,古人以讀詩來陶冶情操,來考取功名,更是將歷史的腳步融于這短短的幾十個字,所以說改變這種現(xiàn)狀是刻不容緩的。古詩能夠讓我們?nèi)グl(fā)掘的東西太多,題目的釋義、句子的停頓、整體的朗誦節(jié)奏、字詞的具體含義、作者的生平、情感等,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如此美麗的瑰寶竟然被我們遺漏,那是多么糟蹋??!
在最新的部編教材中,提出要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觀點,那古詩的教學正是文言文教學的先頭部隊,而在本文中,作者以蘇教版中年級段的古詩為主體,從而來探究如何使古詩教學更加有效率,更加能讓學生喜愛古詩。
薛法根老師解釋的蘇式課堂的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寫意精神、簡潔風格、通透境界三個方面。蘇式課堂的寫意精神表現(xiàn)為,課堂在精神特質(zhì)上具有生動的情境、深刻的意象、豐富的想象、無限的空間等特質(zhì)。清簡風格表現(xiàn)為,課堂在認知旨趣上追求清新、簡約、流暢的風格。通透境界表現(xiàn)為,課堂在審美追求上具有明亮、深刻、融通的意境。
而這些特征,筆者認為在古詩上最容易體現(xiàn),也最容易實現(xiàn)。古詩就是集寫意和境界這兩者,而無邊的想象力更是古詩所特有的,沒有任何文體是可以與之媲美的。所以如何在古詩教學中體現(xiàn)這些就是教師所要思考的內(nèi)容。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作者,最常見的介紹方法就是告訴學生某某是哪個朝代的人,當過什么官,有過多少文章等一系列虛無的內(nèi)容。學生懂了嗎?怎么會不懂,但是學生有興趣嗎?很顯然,學生對這個人不感冒。如果我們能將作者打造成一個明星,一個偶像,那學生的興趣就不一樣了!我們拿蘇軾為例子,在四年級接觸到《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詩,我們可以這么介紹,蘇軾先生在古代也是個大名人,也是個有名的作詞家,同學們知道陳奕迅嗎?相信很多同學知道,說到明星學生可能比老師還懂,陳奕迅的性格比較豪放,此時教師引出蘇軾的性格,教師可出示一些相似的地方,讓學生來選擇,性格相同,那你們知道這首詞也能唱嗎?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這首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被提上來了,中間還可以相機介紹唐宋八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學生肯定知道里面的人很厲害,但此時你告訴他們這八個人里蘇家一共有三人,那學生想必一定會感嘆驚呼,相信這樣古代和現(xiàn)代的交錯,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拉近古詩和學生的距離,他喜歡這個明星肯定喜歡他的歌,而學生如果喜歡這個作者,那他會在學習他的作品上更有興趣。
其實這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蘇式課堂的這種通透的精神,不分地區(qū),不分時代,只要意境相同,那一定會碰撞出美的火花!
我們知道,教學古詩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那份情感,如果教學情感時,我們是平白無力地帶過,那相信學生也是不會留有太深的印象,所以在情感方面需要教師更好地去引導,去灌注。
在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書中有一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的主題為親情,作者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觸景生情,思念家鄉(xiāng)兄弟。而親情在古詩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那教師該如何機智地教學,才能讓孩子更能體悟這種感受呢?教師應該聯(lián)系孩子的生活實際去教學,這么大的孩子大部分離開過家,和父母分別過,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天,如果沒有,教師也應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一種悲傷思念之情。相信學生在這種壞境中會更能體悟到作者背井離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感受。
親情,母愛這些真情如果學生能在古詩中有所感悟,那也算是從古至今的傳承,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古詩中發(fā)揚,這能讓課堂更上一層樓,能提升境界。
想象是古詩最大的魅力,短短幾個字,幾句話竟然能夠形成一幅奇妙的畫面,教師在教學古詩這個方面時一定要讓學生自由想象,尋找自我。
下面以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中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一)》最后兩行“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例,通常我們將其翻譯成“兒童雖不知道卻也跟著一同耕耘,也靠著在桑樹下學種瓜”。但是在這種解釋下文章的趣味就沒有了,作者想體現(xiàn)孩童的天真,如果僅是這樣,那學生根本體會不到,此時,教師就應先問學生,這么大的孩子他能了解怎樣去種瓜嗎?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他們在干嗎?看到圖片,學生肯定知道孩子學大人樣子種瓜??删唧w怎么種的,讓孩子去想象,可能就放在泥土上,可能挖了很大的洞,也可能挖著挖著就開始玩泥巴了等,學生會被他們自己的回答逗笑,從這些想象中學生就能體會到孩童的天真爛漫。蘇式課堂中無限的風格就能在此體現(xiàn)出來,想象力是無限的,但是最后這種想象會為古詩的中心思想所服務(wù),讓古詩內(nèi)容更深刻更加明亮。
蘇州的文化如同蘇州的水鄉(xiāng)一般,柔下透露著底蘊,美中藏匿著回味。徜徉在這么美的意境下的古詩,學生必然會如癡如醉,字詞的婉轉(zhuǎn)起伏,內(nèi)容的無邊想象,無不將蘇州的韻調(diào)在其中發(fā)生。古詩中的一詞一句、一韻一腳正如蘇州這古典的園林般精致和寫意,兩者缺一不可,對學生來說,這塊原本枯燥而生硬的東西,在蘇式韻味中,有棱有角,相互契合。而這種教學方法帶給我們的想象和探索就如同這太湖之水般廣闊波瀾,時而溫和、時而謙遜、時而內(nèi)斂、時而細膩,如此靈動飛揚。蘇式風格更能將古詩中的情感和高雅的情操催生出來,正如這昆曲之韻般典雅、婉轉(zhuǎn),千古傳頌,影響著代代人的審美情趣。在這么美的課堂的熏陶下,本來短促的古詩慢了下來,學生更愿意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同樣,老師也慢了下來,一堂課,在想象中發(fā)芽,在意境中沉淪,在勾畫中呈現(xiàn)出一幅五彩的山水圖。學生如癡如醉,老師亦是,這就是蘇式課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