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杭州養(yǎng)正學校,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中,主題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進一步豐富,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到。在組織單元語文主題教學中,教師積極借助各項輔助工具,綜合完成教學任務,構建較為綜合的、豐富的主題課堂教學。德育本身就是語文學科的情感目標之一,與綜合性強的單元主題課相遇,則相得益彰,更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即生活,植根于豐富的生活中,在語文閱讀中,幾乎每篇課文、每個表達,都有一個鮮活的主題。例如,在贊美自然、贊美生活的《紫藤蘿瀑布》《談生命》《那樹》等文章,都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也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其中中真意早已無法用語言言說。在組織教學中,挖掘這些生動的主題,有表達父母之愛、有表達敬畏生命、有表達贊揚生活等,能將這些文章的主題加以挖掘,自然能在不自覺間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中展開德育教育工作。
語文的精髓是字詞句,于其中斟酌分析,能夠使學生在對每個字詞的分析討論中,增強情感感悟,有所收獲,以完善教學工作。例如,在讀《行道樹》一文時,“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將深沉給予我們”,這樣的句子,能夠在品讀中,使學生對“痛苦”與“深沉”這樣的話題加以深化理解。在字句的斟酌與解析中,學生能夠更為仔細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并且細膩地捕捉到原本未能捕捉到的情感。
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文章中,總有很多內容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盡意的。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文字的原本意義,以更為隱晦或豐富的形式被表達出來。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其中“落了”不僅指花兒凋落了,也指父親“去世”了。如果不能將這樣隱晦的內涵讀出來,學生就很難體驗到其中的滋味,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帶來豐富的體驗,使他們能夠理解父母未能言說的詞匯、教學中未能表達的情感,具有積極意義。在生活中可以有更為深刻的體驗,以完成教學任務。
單元主題課隨著新課程改革而逐漸發(fā)展并引發(fā)關注。在早些年,單元主題課往往被教師所忽略,原因無外乎考試不考,而教師本身也缺乏對這種新的形式的教學經(jīng)驗。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學改革日臻成熟,教師也越發(fā)地關注到單元主題課的建設,在教材設定中,也設定了專門的課程,逐漸以科學的思路與方法加以解析,將知識點實現(xiàn)發(fā)展。但是在單元主題課教學中,需要開發(fā)更為清晰的德育教育的思路,實現(xiàn)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帶來更多的關注,以發(fā)展教學的思路。
將德育滲透于各單元的主題課中,需要教師充分做好預設,綜合本單元內容,在教材指導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與設定:預設主題,在一些單元結束,會有專門的主題課程,如“倡導低碳生活”“古詩苑漫步”等課程。這些單元課與主題相關聯(lián),此時需要教師結合已有教材,設定課堂,做出具體的、可行的、有意義的德育內容,并以此組織學生加以學習與思考。此時也要思考如何為單元課設定德育目標。在設定主題后,則進一步選擇素材,素材可以是圍繞本單元課程內容的,如“古詩苑漫步”的單元課教學中,單元內容有很多古文、詩詞,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等。這些古文內容有趣又具有可讀性,從中挖掘出相關內容,如作者的生平日志、豐富的知識點等。這些內容都較為積極地適應于當前的預設工作,能夠極好地完善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做好預設,也要更進一步選擇素材。無論是古文還是今文,想要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都需要從學生的生活中加以挖掘,進而探尋,找到現(xiàn)代化教學的思路所在,做好教學準備。在組織教學中,做好預設,在選材、設定目標等幾個方面,融入德育教育內容,積極推進德育工作的展開,以促成發(fā)展。
建設教學情境,也是實現(xiàn)德育滲透的關鍵所在。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教學的輔助意義不斷加強。此時教學工作的展開,可以更多地利用情境,融情、融景,結合音樂、融合語言文字等于一體,以教學情境為責任,完善教學工作。在單元主題課之下,德育工作的發(fā)展,應當是積極主動的,結合當前的教學思路所在,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例如,在學習與紅軍相關的課程后,不妨用《長征》等相關影視作品的片段,在學生觀看中,自然能體驗到其中磅礴的氣勢。建設教學情境,也符合語文學科的語言情境,既是對教學的一種情感烘托,也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輔助及配合。結合不同主題,教師可以組織設定相應的情境,為學生做出鋪墊,以達成發(fā)展。在很多知識點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充分體驗其中的情感,與語言文字相配合,能夠使其中未能言說的情感得以表達,得到較為巧妙的表現(xiàn),進而促成發(fā)展。語文學科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很多隱晦的情感,也包括相對的道德品質,都融入其中,通過情感的烘托,使得學生更為深刻地體驗其中,掌握相應的關注點,以實現(xiàn)發(fā)展,促成教學的展開。
策劃核心主題,是指結合具體的單元教學內容,設定相應的主題環(huán)節(jié),促成發(fā)展。盡管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但是教師在組織具體單元課程設置中,可以圍繞本單元的主題課,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設,使單元主題課與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充分結合,更為合情、合理,也更真實感人,使學生能夠更為自覺積極地參與其中,掌握學習的樂趣所在。策劃核心主題,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如在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等單元的課文后,該單元的主題是“倡導低碳生活”,結合這樣的主題,實際上可以將主題進一步延伸成為“尊重自然”,引導學生在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出現(xiàn)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路,這也借機強調了保護自然的道德品質建設,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為生動的體驗。
設置必要的延伸,是指在單元課中,僅僅使學生參與是不夠的。單元課的設置,要向課外延伸,延伸進學生的生活,及時將學生的生活采集于其中,使學生無論是人文體驗還是道德品質,都能有更深刻的體驗。如在展開了“天下國家”的單元課教學中,其前提是學習了《黃河頌》《最后一課》《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課程,而這些內容,雖然都感人至深,帶有較強的家國情懷,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其理解還是不能十分深刻的,此時,若是以當前國家所面臨的疫情加以舉例:如2020年年初的這場疫情之下,有很多人在大年三十就離開了家門,到了抗疫一線;也有很多人雖然沒有到一線,卻用自己的方式,去為疫情做支援,如守在小區(qū)門口的紅衣服的志愿者,還有堅持在武漢營業(yè)的餐館和主動作為隔離點的旅店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在此時變得不容易,恰當?shù)难由?,能夠幫助學生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去理解國家與社會,具有家國情懷。
充分利用單元主題教學的綜合性與整合性,將情感價值加以彰顯,將語文德育知識融入其中,真正實現(xiàn)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的展開。在指導學生更為深刻地體驗某一單元內容的同時,可以更為清晰地展開教學工作,以完善日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