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娟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1)
課堂教學板書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并逐漸普及,傳統(tǒng)教學板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常常被忽視。多媒體課件的運用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板書,板書常常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即興發(fā)揮:或板書內容雜亂無章,或只板書課題及一些關鍵字詞,或不分主次全盤羅列,內容間缺乏必要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課堂板書不能夠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他們系統(tǒng)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也不利于他們鞏固所學知識體系,產生邏輯關系記憶,這勢必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劉顯國先生在《板書藝術》中說:“現代化教學手段,固然有很多優(yōu)點,有很強的生命力,但作為常規(guī)手段的板書,也有很多優(yōu)點,是現代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笨梢?,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無法被取代的,當前板書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堂板書首先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做到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 板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必須是嚴格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參照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使板書緊扣教材以引導學生把握課文重點。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的教學要求是:引導學生按作者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學習作者以參觀路線為記敘順序的寫作方法。設計板書就要以參觀順序為主,根據游記的特點,抓住作者行蹤,用線索式或圖示式設計出游記的路線,這樣既便于學生掌握文章思路,又便于學生掌握按游覽順序進行觀察記敘的方法。既體現了教學目標又突出了教學重難點。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能恰到好處地處理教材,把教學重點放置于板書內容中,一節(jié)課之后,學生只要通過板書便可以縱觀整節(jié)課,了解課文全貌并抓住課堂教學要點,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留下清晰的印象。
課堂板書也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好的板書,要做到集‘四路’(教材的編排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教者的導讀思路、學生的閱讀思路)于一體”,能促進教學活動中師生和文本多方更好地溝通和結合。在教學中,不論是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由教師板書,或是由教師啟發(fā)思考讓學生板書,這些有利于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課堂板書應該體現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共同理解,而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單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己的課堂板書設計并融入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與創(chuàng)新思想。因此,課前的板書設計不應是單一的教師對文本的單邊活動,應是創(chuàng)新的,豐富多樣的,應是多維度的而不是固定定向的。課堂板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讓學生充分參與板書活動過程,打破課堂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的局面,有利于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教師和學生之間合作、和諧的關系,并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發(fā)展。課堂板書是師生與文本的多方對話與交流。
課堂板書應因文制宜,靈活多變,課前板書設計理念也要隨不同文體和不同教學任務而有所區(qū)別。語文課堂板書要體現各類文體的特點。記敘文以寫人記事為主要內容,應緊緊抓住記敘文的三要素或六要素進行板書。說明文的說明性是它區(qū)別于記敘文的主要標志,它側重于事物的特征、結構、功用以及各種說明方法。所以應注重其說明的層次,厘清說明的順序,以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給學生留下清晰而完整的印象。針對文學作品內涵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特點,在課堂板書中則應該盡量避免結論性和知識性的板書,多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空間,促進其自主閱讀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教師只有在事先對文本內容進行認真鉆研和挖掘,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把握好課文的重難點,從而精煉課文語句設計課堂板書。比如《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抓住了人物的形象特征,通過對母親的形象、行動和語言的描寫來感受母子間真摯樸素的情感。在設計板書時就應注意到以上這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并對其進行提煉,在板書中合理地呈現,以突出重點,來體現母親的辛勞、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文中母親的動作及簡短的話語,深深震撼著作者的心靈,所以教師應認真鉆研文本,準確體會這一點,再以精煉的板書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板書要做到要言不煩和簡明扼要,如古人所說:少則得,多則惑。按照“少書”和“精書”的原則,選擇最有代表性的關鍵詞語來板出文本精華,避免不用課堂板書和隨意隨性板書或滿板板書,避免板書用語啰嗦而喧賓奪主。
在課堂板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觀念,試著減少傳統(tǒng)的結論性的內容而增加一些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的富有啟發(fā)性的提示。直觀性較強的板書能夠代替或者再現教師的課堂講解過程或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促進學生的思考,所以課堂板書應該因勢、因需呈現出來,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啟發(fā)誘導,不能急于求成,將結論性的內容直接板書呈現給學生,只有在學生冥思苦想而得不出結論的關鍵時刻恰到好處地點撥,比如用關鍵字詞進行啟發(fā),讓學生進行思考、聯想,才能真正鍛煉其思維,并能夠使學生品嘗到探究過程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樂于參與課堂。
課堂板書是在循序漸進的課文學習過程中當著學生的面逐步完成的,所以板書內容出現的次序和時間也應該根據教學過程逐步呈現出來,在呈現的時間和空間上應該給學生留有接受和思考的余地,讓學生實現自身對知識的內部消化。板書內容出現太早,學生便會覺得莫名其妙,出現太晚,學生又會覺得多此一舉。只有結合好教學過程,把握好板書時機,在學生迫切需要教師寫出板書時呈示出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實上板書的動態(tài)生成性就是它的生命力,生命力旺盛的課堂板書應該是根據教學的進度,根據學生學習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生成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板書的關鍵時機,靈活變通。在正常情況下,先寫后講的板書具有引導作用,可以引導學生跟上教師的思路,所以具有提示性的板書在課前完成教學效果較好;先講后寫的板書具有總結作用,可以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問題,所以具有結論性的板書,應該等到“瓜熟蒂落”時再呈現在歸納和總結之中;而邊講邊寫的板書則具有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師思路、學生思路和文本思路同步運行,所以具有啟發(fā)性的板書應在課中呈現。把握好板書時機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板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它仍然有著許多多媒體教學手段所不能取代的功用和地位。我們應該辯證地認識兩者間的關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傳統(tǒng)板書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的發(fā)展,讓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完美結合,共同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