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君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鳳凰縣人,近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特別是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熊希齡先后創(chuàng)辦了保姆訓練班、幼稚師范科及北平幼稚師范學校,并親任幼稚師范學校的校長,在幼稚師范學校對外發(fā)布的《答客問》上,他說道:“幼稚師范學校乃是依據(jù)平民的幼稚園生活,造就平民幼稚園師資的地方?!保?]13在開辦幼稚師范學校時,他也提到,該?!扒筮m合本國國情及生活之需要,俾得完成為平民造就忠實的師資”[1]4??梢?,他把“為平民服務” 作為該校的辦學宗旨。為更好地實現(xiàn)“為平民服務” 的宗旨,熊希齡將北平幼稚師范學校的基址選在鄉(xiāng)村,他認為于鄉(xiāng)村設立學校,可培養(yǎng)幼兒教師立于鄉(xiāng)村執(zhí)教的職業(yè)愿望、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更好地為平民教育奠定基礎。因此,研究熊希齡“為平民服務” 的幼兒師范教育思想對我國幼兒師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
熊希齡指出,幼兒師范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必須有慈愛之真誠,而又富于研究之志趣,即使能盡義務,不斤斤于權利,但對于兒童生理、心理教育原理,未能深切明了,亦無益于兒童之身心發(fā)展”[2]2150。因此,他認為幼兒教師與其他普通教師有很大的區(qū)別,是師長與父母集合體。同時,熊希齡的幼兒師范教育目的觀亦充分吸收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的理論,即幼兒師范教育應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其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使其畢業(yè)后能夠更快地融入社會,為社會謀福利,這也是熊希齡“為平民服務”的辦學宗旨的體現(xiàn)。為貫徹這一宗旨,熊希齡為幼稚師范學校確立了四條標準作為其教育目的,即科學的頭腦、勞工的身手、平民的生活和團結的精神。
熊希齡認為,幼兒教師必須具有科學的頭腦,即凡事講求科學,能夠科學地計劃和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他曾在上海中華慈幼協(xié)會歡迎大會上呼吁“以科學的新智識,改善中國之幼稚教育”[2]2063?!翱茖W的新智識”,旨在使幼兒教師能夠掌握科學的幼兒知識及其保育方法,故幼稚師范學校除了開設豐富的課程,以多方面增長學生的知識之外,還專門組織了各種研究會,如文學研究會、幼稚教育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美工研究會等,鼓勵學生在平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積極參加,促進其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生活中,熊希齡亦強調幼稚師范學校的學生要講究科學,即合理地計劃自己的生活。為此,學校規(guī)定學生每周、每月均需制訂工作計劃表,表格中包括工作分配、工作實踐和工作變更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在每周或每月前幾天,須按科目和時間在工作分配欄中填寫本周或本月預計完成的工作內容。每日完成工作之后,填寫工作實踐,如若工作實踐中的內容與工作分配有所出入,則須在工作變更欄中說明變更的原因及其補救方法。這種方法的實施,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使學生形成科學地制訂計劃和安排日常生活的良好習慣,使其形成科學的頭腦。
所謂勞工的身手,熊希齡認為幼兒教師應不追求安逸、不貪戀享受、不悲于現(xiàn)在,樂于學習,勤于勞動。因此,熊希齡特別注意學生自動性的培養(yǎng)。熊希齡規(guī)定凡力所能及之事,學生必須完全親自去完成,且每日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課余勞作,以習得一定的生活技能,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為培養(yǎng)學生勤儉、耐勞的生活習慣,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家政實習,學生課余時間可在家里學習烹飪等技能。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工種豐富的工場或農(nóng)場,如刺繡、縫紉、挑花、地毯、種植等,學生每日課后須以自己的興趣去勞作一定的時間。
熊希齡對師范生生活方面的管理十分嚴格。他規(guī)定師范生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都要以平民生活的標準予以規(guī)范,一切從節(jié)儉樸素出發(fā),不做任何的特殊化。學生的服裝以樸素為原則,一律著制服,由學生自己縫洗。學生在校過大集體生活,十余人同住一間宿舍,舍內衛(wèi)生由學生負責,不準請勤雜人員,生活起床、就寢具有定時,學生必須遵守。飲食上,師生同桌同食,一律平等。學生就餐時,需幫助食堂擺放碗筷、分發(fā)飯菜、清洗食具、擦抹桌椅、打掃廳堂等。熊希齡還提出,師范生到各地幼稚園實習時,無論路途多遠,如若沒有特殊情況,必須步行到校,不準乘坐電車。另外,熊希齡對師范生每年所需的教育費、保育費、伙食費等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標準,主張勤儉節(jié)約。同時,熊希齡主張學校實行通俗教育,即讓師范生親歷農(nóng)村生活,故他在鄉(xiāng)村開辦幼稚園,組織學生下鄉(xiāng)實習,從而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其吃苦耐勞的精神。
團結的精神,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集體的力量,學會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精神,熊希齡提倡師范生在課外建立各種組織,如膳食委員會、圖書管理委員會、演講辯論會、消費合作社以及各學科研究會等,以積極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集體中學會合作、團結、互助。同時,熊希齡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互助” 的觀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工作,且在抗戰(zhàn)之時,熊希齡多次動員全體師生抗日救國,組織眾多學生組成團隊奔赴戰(zhàn)場救護,希望學生學會互助,明白只有團結互助才能使社會安定、國家富強。
為了適應當時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以及“為平民服務” 的辦學宗旨,熊希齡充分吸收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故熊希齡反對死讀書、讀死書,主張從“做” 上下功夫,認為師范學校的課程內容應兼知識和行為兩方面。知識研究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教師指定的問題及學生制訂的計劃來完成,行為則須依實習來加以實現(xiàn)。因此,幼稚師范學校的教育內容主要分為文化課程和專業(yè)實習兩個方面。
在文化課程方面,熊希齡認為幼稚師范學校學生應習兒童學、教育學、心理學、衛(wèi)生學等,明兒童心身發(fā)展之大要;習人生哲學,為建設人生觀、宇宙觀及應事接物之基礎;習小學教學、教法,通小學教學之意義、目的,為幼小銜接之準備;益以習自然、社會,習音樂、游戲、手工,習國文、外國語言等,故幼稚師范學校的文化課程極其豐富,共計24 科。這些教學內容與同時代相比,更具近代教育和新式教育的特色。熊希齡希望通過新型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滿足時代所需的、全面發(fā)展的幼稚師范人才。
實習是幼稚師范學校最具特色的教學內容。熊希齡主張知行同步,反對只注重書本研究和先知后行的教法。熊希齡指出,一般的學校僅將實習安排在最末的后半年,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他認為每一科目都應兼顧知識和行為。為此,熊希齡專門成立了中心幼稚園及后期創(chuàng)辦的鄉(xiāng)村幼稚園以供學生實習,并提出實習應分為三個階段,即參觀、參與、支配。
1. 參觀
熊希齡認為,師范生的實習應始于參觀,通過參觀各類型幼稚園的園址、教具、工具、設備、游戲,以及幼兒教師的儀表、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比較各園的教學特點,使學生對幼稚園有初步的認識,研究和探索適合中國時代需要的幼稚教育,形成基本的幼兒教育概念。故學校于第一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安排師范生每周實習9 個學時。在參觀的過程中,熊希齡提出,學生應秉著“看的是什么,說的是什么,記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的原則進行,并明確提出了其看和記的內容,即幼稚園的設備、幼稚園教師、幼兒教師對幼兒的處置方法、教學活動設計以及幼稚園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
2. 參與
“所謂參與,就是每一階段的課程一階段一階段的參與工作。”[3]150師范生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每周到中心幼稚園實習6 個學時,其目的旨在使學生將理論學習及實習參觀中形成的幼兒教育觀念運用到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教學能力。熊希齡將參與階段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材料的參與,主要表現(xiàn)為師范生幫助幼兒教師準備教學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如繪畫、泥工、木工、縫紉、編織等;二是動作上的參與,在幼兒活動過程中,師范生可參與幼兒的游戲、談話,給幼兒講故事、跳舞、唱歌等,同時師范生可就教學活動設計與幼稚園教師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三是進入全部活動的參與,即實習的完全支配階段。
3. 支配
師范生自第二學年后進入完全支配階段,第二學年每周到幼稚園實習15 個學時。完全支配,即學生全面從事幼稚園中的各項工作,主要包括招生、編班、課程的安排及實施、教學評估與評價等幼稚園中的全部活動。完成三個階段的實習后,師范生即能完全負責幼稚園中的各項工作。但熊希齡認識到,嬰兒及小學低年級的教育與幼兒教育關系密切,直接影響幼兒教育的科學性。故熊希齡安排師范生自第三學年每周須到本院嬰兒園實習6 個學時,小學一年級實習9 個學時,使學生能充分了解嬰兒及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而做好嬰兒園、幼稚園及小學之間的銜接工作,為科學開展幼兒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家政實習是熊希齡“為平民服務” 幼兒師范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幼稚師范學校頗為獨特的教學內容。家政實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烹飪,熊希齡規(guī)定師范生在平日須學習灑掃、縫補、烹飪等生活技能,以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且每月發(fā)放伙食費三元伍角由學生自由支配,使學生學會合理支配經(jīng)費;二是育兒,由師范生每月輪值照顧一名4 歲小女孩,全權負責其作息、衣食之調護,從而使師范生習得科學的保育方法。
除以上教學內容外,熊希齡每周為師范生安排一定的自由工作時間,由學生制定自己的工作計劃表,其目的在于使師范生養(yǎng)成自由支配之能力。同時,為增進師范生的專業(yè)技能,熊希齡還組織師范生進行手工實習、游戲實習、自然實習。對于手工實習,熊希齡令學生學習縫紉、刺繡、織布,對于農(nóng)科則令學習養(yǎng)蠶、養(yǎng)雞及農(nóng)業(yè)常識。畢業(yè)后并擬令練習金木、土工半年[4]21。在熊希齡看來,幼兒富有好奇之性,教師只有富有各項技能,才能迎合幼兒之性習。
熊希齡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及地方之需要,確定幼稚師范學校采用半道爾頓制的教學方法,打破以往班級授課制的常規(guī)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但為避免道爾頓制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等弊端,他將其加以變通,形成獨特的半道爾頓制教學方法,故熊希齡說:“全部課程雖有似于道爾頓制,但實習之注重,活動范圍之寬廣以及教師指導時間之經(jīng)濟,實有過于道爾頓制也。”[1]5由此可見,半道爾頓制教法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實習。熊希齡將道爾頓制中使用的課程指導書改為該校制定的工作錄。他認為,道爾頓制過于偏重學科知識的學習,而工作錄則從實際工作出發(fā),更多從“做” 上下功夫。二是活動范圍擴大。道爾頓制只拘泥于作業(yè)室,而熊希齡強調,學校除教室外,幼稚園、嬰兒園、小學、農(nóng)場、工場及社會,均可作為求學之地。三是教師指導時間靈活。在半道爾頓制教法中,教師指導學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直接傳授,更多是在課下指導學生應該發(fā)現(xiàn)什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僅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時間由學生自學。可見,在半道爾頓制教法中,教師處于指導、引導的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更多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知識。同時,為避免道爾頓制教法在教學內容上易出現(xiàn)放任自流的現(xiàn)象,熊希齡提出,以工作計劃表指導各科教學,即“課程在教師一面有各科希望達到之標準,每一學期有學科程序表之規(guī)訂及教學進度表之統(tǒng)計,每一月則有工作錄之指定”,“在學生也則有每月及每周工作計劃表之分配及統(tǒng)計”[1]4-5。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教學活動的組織更加合乎科學,學習活動的開展更多依賴于學生的自動計劃。
對幼兒師范教育的評價,熊希齡認為學生成績評定須立足平時,而期末則不安排考試。對于成績評定的具體方法,熊希齡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即命題試驗、審定報告、調查筆記、考核工作。而工作錄的考查是教師評價學生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內容都呈現(xiàn)在工作錄中。因此,每月月底,教師根據(jù)本月學習內容及學科程序表、教學進度表對學生的月工作計劃表進行檢查,考核學生是否按照計劃完成學習內容,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學習內容是否適當;如果未能按計劃完成學習內容,理由是否正當,補救是否及時等,以此評定學生的成績。對于不合格者,熊希齡規(guī)定,應按照院章立即停止為該生提供學費;同時,教育科須前往調查,知其原因,從嚴監(jiān)督。
總之,熊希齡“為平民服務” 的幼兒師范教育思想是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雖然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前瞻性,能為當今幼兒師范教育改革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