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
河南西平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西平 463900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fā)生率占腸梗阻的40%~60%,主要發(fā)生在腹部手術之后。治療要點是區(qū)別單純性還是絞窄性,對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可先予以非手術保守干預[1-2],其中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是重要的治療措施[3]。2016-01—2018-09間,我科對5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給予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治療期間,實施全面、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效果肯定,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50例患者中,男 22例,女28例 ;年齡 22~68歲,平均33.80歲。胃腸手術25例,肝膽手術17例,闌尾切除手術13例。均依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為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常規(guī)予以禁食水、胃腸減壓、全胃腸外營養(yǎng)、抗感染、反復通便灌腸及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和酸堿失衡等措施。同時在內鏡中心將經(jīng)鼻型三腔二囊腸梗阻導管在內鏡引導下置入十二指腸遠端,將無菌蒸餾水15~20 mL經(jīng)導管前氣囊注入后,退出內鏡。借助腸蠕動及前端的重力作用使腸梗阻導管移至梗阻部位。
1.2護理方法
1.2.1 置管前及時開展心理疏導 患者入院后協(xié)助其完善各項檢查,配合醫(yī)生制訂治療方案,全面了解其基本病情和心理狀態(tài)。部分患者與家屬對術后再次接受治療缺乏必要準備和對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知識缺乏客觀認知,易產生緊張、恐慌、急躁等不良心理,影響其治療積極性。護理人員應鼓勵并耐心傾聽其表述內心真實想法,詳細講解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必要性、優(yōu)勢及操作過程需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治療的客觀認識度。及時消除患者顧慮,保持穩(wěn)定情緒,從而增加其治療積極性,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配合度[4],保證置管成功率和增加對導管的耐受性。
1.2.2 置管后護理 (1)嚴密監(jiān)測病情變化:置管引流期間,根據(jù)病情每隔2~3 h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各1次。每隔4~6 h測量體溫、腹圍各1次。密切觀察患者腹痛、腹脹等腹部癥狀及體征。準確監(jiān)測患者的24 h出入量、血生化、電解質、動脈血氣分析等變化。如出現(xiàn)脈率增快、體溫上升、腹圍增加、腹痛轉為持續(xù)性并有陣發(fā)性絞痛,伴有頻繁嘔吐等,應考慮出現(xiàn)腹膜炎可能,需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做好手術準備。(2)基礎護理:口腔護理2次/d,對置管導致咽喉疼痛不適的,遵醫(yī)囑給予以霧化吸入2~3次/d,減輕其不適感。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導有效咳痰,預防呼吸道感染。鼓勵其盡早下床適當活動,預防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風險,并促進腸蠕動早期恢復和利于導管借助前端子的重力前行。(3)導管管理:①妥善固定導管。腸梗阻導管是借助腸蠕動及前端子水囊的重力作用產生向下滑行的動力,因此應將導管以膠布在耳垂處妥善固定,鼻孔與耳垂間的導管留有足夠長度 (10~15 cm)。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導管的正確護理方法,囑其床上在進行翻身等體位變化時避免過快、過猛,預防意外脫管造成氣囊移位等風險[5]。②保持導管引流通暢,腸梗阻導管鼻部固定位置做標記,每日調整固定點[6],避免導管外露段扭曲折疊。保持導管潤滑度,利于導管隨著腸蠕動順利通過梗阻部位。應用溫生理鹽水100~300 mL沖洗導管,1~2次/d,保證導管引流效果。③拔管護理:配合醫(yī)生嚴格掌握拔管指征?;颊吒雇吹劝Y狀消失,恢復排氣、排便且較為通暢,高調腸鳴音消失,腹部X線檢查顯示無液氣平面時,應繼續(xù)觀察2~3 d并開始予以適量飲水。如腸梗阻癥狀持續(xù)改善,可遵醫(yī)囑拔管。拔管前須先將氣囊內的水全部吸除干凈。
1.3療效評判標準(1)顯效:腹痛、嘔吐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排便、排氣恢復正常。腹部平片顯示氣液平面完全消失。(2)有效:腸梗阻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腹部平片顯示氣液平面顯著減少。(3)無效:癥狀和體征較前均無明顯改善。
50例患者中,顯效43例,有效5例,2例治療3 d無效后經(jīng)手術治療痊愈。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導管滑脫、阻塞及非計劃拔脫等不良事件。
粘連性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中,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可隨腸蠕動到達梗阻近端的腸腔,減少梗阻以上腸管內的液體和氣體積聚,利于降低梗阻近端腸管內壓力和減輕腸壁水腫等狀態(tài),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腹痛、腹脹癥狀的更好改善,從而提高梗阻的成功解除率,并可以起到支撐的作用,使腹腔內的小腸重新排列,減少手術治療率。治療期間做好相關護理工作,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和降低腸絞窄的風險。
我們對50例接受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通過置管前的心理疏導,提高了其治療信心和配合度。并積極做好置管后密切觀察病情、加強導管管理等護理措施。保證了腸道減壓的充分性,降低了導管滑脫、腸絞窄等并發(fā)癥的風險,為腸梗阻癥狀得到迅速緩解和降低再手術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