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新添小學 賈 斌
由于各種原因,在農村有一些需要我們進行特殊教育與關愛的群體,這一群體數量雖然不多,但是由于他們在行為、性格、態(tài)度、健康等方面存在許多缺陷,因此較難融入正常學校教育中。如果我們不能從兒童時期就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任其發(fā)展將會逐漸變成社會問題。
筆者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工作近30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農村特殊兒童一般可以分為這么幾種:特異體質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
1.特異體質兒童。因疾病或遺傳因素,導致他們部分行為能力受限,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學習和生活。這類兒童往往自卑、自私、孤立、脆弱,且因身體特殊,希望特殊照顧的心理極強。
2.單親家庭兒童。因父母離異或去世,只有父(母)一人撫養(yǎng)的兒童。這類兒童因家庭溫暖缺失,常表現為依賴、對立、愛哭、孤僻等性格特點。
3.留守兒童。父母因外出打工或情感不和長年在外不歸,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鄰居代為監(jiān)管的兒童。這類兒童因監(jiān)管人過分溺愛或無暇顧及,常表現為外強內弱、調皮搗蛋、隨心所欲、缺乏安全感、愛耍小聰明等。
4.殘疾兒童。因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的腦、體發(fā)育不足,或四肢不健全的兒童。這類兒童常自卑內向、意志消沉、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差。
1.放大優(yōu)點提升自信。平時通過不斷觀察,筆者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適當放大,在其他同學面前用語言、動作、情感等激勵他們,肯定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進步,讓他們在教師和學生的贊譽中提升自信心,從而使他們敢于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最大可能地忘掉自己因身體的特殊性而造成的自卑情緒。
2.學會分享獲得快樂。在班級活動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引導學生共享自己已有的東西供大家使用,向他人借用一些自己沒有的東西來解燃眉之急。讓他們在交換使用學習用具、體育用品中,獲得參與學習和運動的滿足感和共同完成學習和運動任務時的快樂感,從而有效克服孤獨情感和自私傾向。
3.講究策略適時幫扶。采取一定的策略,在既不讓家長反感,又不傷學生自尊的情況下,適時對他們進行幫扶。從而讓他們在穿著、學習用品等方面和其他學生基本持平,避免因生活差距大產生自卑心理。
1.家校合力,指導他們從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克服依賴心理。這類兒童有一部分由于只有爸爸或媽媽,對孩子十分疼愛,久而久之,孩子就對家長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心理。因此,常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孩子過分依賴的利弊,從教會孩子獨立開始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指導孩子先從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家每天指導他們按要求做點家務、整理房間或衣物等,在校指導他們獨立完成作業(yè)、單獨做好班集體的一項工作等,這樣強化訓練的時間長了,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就能有所發(fā)展。
2.溫情感化,教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他們,彌補其愛的缺失。還有部分孩子由于家長情緒難以控制,經常對孩子的事不聞不問,孩子可憐又無助。面對這類兒童應選派一名有愛心、有責任心的教師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經常與孩子交流互動,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解決他們的冷暖需求,與孩子一同娛樂游戲,讓孩子親近教師,用教師的愛融化孩子受傷的心靈,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母)愛。同時教育引導家長改變育子觀念,明白孩子只有撫養(yǎng)才能成人,放養(yǎng)只能放任自流的道理。
1.用其特長,營造體驗成功的機會。用其特長可以讓人變優(yōu)秀,體驗成功可以使人更自信。對于愛耍小聰明的兒童,可以根據他在某個方面表現出的天賦,安排他去負責某一方面的班級事務,把小聰明引導到為班級和同學服務中。這樣,他們就不會把小聰明當作干壞事的資本,而把它轉化為做好班級服務的本錢。比如:腦子反應快的讓他去為反應慢的輔導作業(yè);點子多的讓他去負責班級的衛(wèi)生工作等。當他輔導的同學進步了,他的內心會比自己進步還覺得高興;當他負責的衛(wèi)生工作得到學校表揚了,他比自己受到表揚還覺得榮耀。這樣,不僅約束了他們的不良行為,還會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建立起自信。
2.參加活動,引導其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向轉化。調皮搗蛋的學生往往精力比較旺盛。為此,讓那些好動坐不住的兒童,多參加諸如拔河、跳繩、表演節(jié)目等興趣活動,引導他們將旺盛的精力消耗在運動和活動中,讓他們在鍛煉中強健體魄,增強體質。
1.相互尊重不歧視。殘疾兒童由于身體上的不一樣,常常會被其他同學嫌棄,會出現不愿和他們說話、有意躲開等現象。如果我們不聞不問,他們就會自暴自棄,郁郁寡歡,消極應對學習和生活。因此,加強對其他同學的教育引導,是打開殘疾兒童心鎖的萬能鑰匙。教育學生每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樣的,要懂得理解與尊重他人,做到平等相處,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相互幫助,并對他們的特殊處境給予更多的關懷,盡可能淡化他們因身體不一樣所產生的“特殊”心理陰影。
2.循循善誘勤引導。有個別殘疾兒童,因部分行為受限成了心理過不去的坎,常常伴隨著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對于這類兒童通過多接觸了解找出病根,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經常為其講身殘志堅的故事,用身邊的實例加以引導,推薦他們讀(看)一些立志自強的故事書或影視作品,讓他們明白身體上的殘疾雖然無法改變,但只要肯努力照樣可以取得成功。
3.耐住性子細心教。因腦損傷或腦發(fā)育不良的兒童,他們不僅行為能力低下,而且自理能力也差。面對這樣的殘疾兒童,我們只有和家長一起,耐住性子從穿衣、吃飯、上廁所、學說話、寫字教起,不求快,手把手地教,學會一點是一點,通過慢慢積累,使他們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總之,面對不同類型的農村特殊兒童,只要我們付出真情進行教育與關愛,就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