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江蘇省徐州市侯集實驗小學,江蘇 徐州 221121)
傳統故事是小學語文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傳統故事運用文言文寫作而成,學生在閱讀中首先要面臨的是對文中的文言字詞進行準確的理解;同時,傳統故事是對古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狀態(tài)的反映,學生需要具備足夠的傳統文化常識才能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另外,傳統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學生需要從多種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夠深刻理解。這些方面都造成傳統故事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傳統故事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傳統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進行呈現。學生由于缺乏系統的文言文閱讀訓練,在閱讀時首先會感覺到語句理解的困難。對此,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古今詞義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漢語意義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其次,可以對單個的文言文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進行廣泛的拓展,通過設置不同的語境讓學生了解文言文字詞的多種含義;最后,可以讓學生先嘗試自主翻譯文本,之后由教師進行標準翻譯,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發(fā)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夠對文本語句進行標準化的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對文中的文言文字詞進行詳細講解,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比如,在講解“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中的“斗”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斗有打斗的意思,兩個小孩是在打架嗎?”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后面的內容,發(fā)現沒有出現打架的場景。學生能夠意識到“斗”在本句中有不同的含義。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斗”原本有打斗的意思,之后引申為較量的意思,而這種較量可以是技藝的切磋。學生就能夠理解兩個小孩在以辯論的形式來決定勝負了。又比如,對于本句中的“故”字,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故’有故事、故人的意思,在本句中可以這樣翻譯嗎?”在學生思考時,教師可以舉例現實生活中“某人因故不能到場、因故不能上學”等表達方式,學生就能知道“故”有緣故、原因的意思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掌握的字義進行文本翻譯,再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在這樣的講解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豐富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傳統故事是對古人生活的描寫與展現。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由于對一些古代特有的事物不夠了解,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文本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豐富的拓展,讓學生全面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代風物,從閱讀中收獲豐富的課外知識,從而激發(fā)自身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大膽的提問,由教師進行解答。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動力和探究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
例如,在學習《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廣泛的了解。比如,在閱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的主人公進行介紹。當學生介紹主人公很喜歡收藏書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杜處士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也隱藏著他的身份信息呢?”在學生疑惑時,教師可以講解處士指古時候有德才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學生就能夠知道文中的主人公很有文化,并且品行很高潔。
很多的傳統故事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與創(chuàng)造出來的,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與處世智慧。在閱讀中,學生由于思維方式的保守往往難以對文本進行深刻的理解,無法有效發(fā)揮傳統故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對文本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將多種見解綜合起來進行全面的思考與辨析,提升學生的理解深度。在學生思考完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評點與鼓勵,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動力。
又如,在學習《將相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藺相如為什么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成為趙國的重臣?”學生結合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之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等描寫可以認為藺相如聰明機智、善于抓住時機巧妙做事;也可以認為藺相如十分勇敢,敢于和敵人斗爭;還可以認為藺相如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所以能夠為國家的利益而承擔風險。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于廉頗負荊請罪的感悟。一些學生可以認為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能夠處處包容廉頗,具有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目光。一些學生也可以認為廉頗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明人要善于反省自己,做一個知錯能改的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不同見解進行評點與贊揚,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相互之間交換思想,提高對傳統故事的理解深度,從傳統故事中獲得深刻的思想教育。
傳統故事在內容上描寫的是過去的生活與事件,在呈現形式上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這些因素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而在閱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想象,對故事進行續(xù)寫,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趣味。
例如,在學習《牛郎織女》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續(xù)寫。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牛郎、織女、王母等人物進行自己的定義。比如,學生可以認為牛郎是充滿誠意的,織女對愛情勇于堅持,但又由于性格的柔弱不能反抗王母的命令。而王母外表是威嚴的,內心卻是善良的。從而可以將故事續(xù)寫為牛郎經過不斷的堅持終于感動了王母,而織女由于過于思念牛郎和畏懼王母而生了重病,經過王母的救治又恢復了健康,和牛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學生續(xù)寫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其他角度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再次定義。比如,學生可以認為牛郎既是充滿恒心又是勇于反抗的。為了能夠和織女見面而拜師學藝,最終練成了厲害的法術,打敗了王母,和織女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這樣的續(xù)寫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對于故事的理解巧妙地表達出來,感受到傳統故事學習的豐富趣味,同時還能夠借助文本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全面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在目前,學生學習古代故事主要以文字形式為主,這就決定了學生需要在座位上進行長時間的思考。這樣枯燥的學習過程難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故事表演的方式將傳統故事改編為情景劇,在教室中進行表演,從而創(chuàng)新文本的閱讀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故事表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是什么?有哪些人物、有什么事件?”學生可以借此將表演的背景定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并且是在深遠的高山之中,并找來古代隱士的服裝與山水道具為表演奠定基礎。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鐘子期和俞伯牙的神態(tài)、性格應當是怎么樣的?”學生結合“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能夠體會到兩個人具有心懷天地、神態(tài)悠然、舉止飄逸的特點,從而在表演中能夠以相應的神態(tài)來對人物的形象進行展現。對于“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一段描述,學生可以做出摔琴的動作,體會人物內心激烈的情感變化。同時,學生可以尋找古琴彈奏的配樂進行播放,營造濃厚的故事氛圍。在這樣的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以動態(tài)的形式對文本進行深刻的理解,感受傳統故事學習的豐富樂趣,并融入一些個人的見解促進表演的有效進行,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傳統故事具有知識豐富、內涵深刻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傳統故事的特點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詳細講解字義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本;通過拓展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通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故事續(xù)寫和情景表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對文本形成多樣化的理解。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學生能夠對傳統故事從語言到內容以及思想內涵方面形成全面的理解與深刻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