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青
(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 鹽城 224300)
當下《中職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要求中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能夠了解、認識、認可,并具備一定的賞析能力,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傳承,進而發(fā)揚,實現(xiàn)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目前,古詩詞的學習作為提升中職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最重要途徑,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素養(yǎng)、價值觀取向等功能。
相較于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樣式,元曲的教學素材較為少見。目前中職語文教材和輔助讀本中,僅有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選段)、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極少作品。除了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選段)老師作精細解讀外,其余需要學生自行去了解、閱讀。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深有感觸:教材編寫近年來有逐漸淡化元曲的趨勢,連僅存于必修篇目的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選段)要求都越來越低,而且在中職語文大綱中對“元曲”的專門要求也被淡化。輔助讀本中元曲素材沒有適量增補,直接導致教師對元曲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同時中職學生對于元曲的自我閱讀要求也較低。
唐詩宋詞等傳統(tǒng)文學的教學作為中小學教學的主力軍,其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特別是老師、學生能夠張口就來,吟誦教學、表演得心應手,課堂氛圍活躍。然而,元曲中其特有的北方方言、專業(yè)術語離我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距離,這距離不僅是地域上,江淮方言與北方方言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元曲的唱腔、表演更為專業(yè),很大程度上元曲教學、賞析更多時候被無奈地閹割為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等知識點的學習,其作為一種表演藝術的主要功能被舍棄。這些直接導致元曲最美的元素被丟棄,使得師生無法體驗到元曲特有的藝術魅力,進而使得元曲離我們越來越遠,元曲這樣的文化瑰寶的傳承有了缺失。
元曲自身作為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對其受眾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小令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中職生所接受、理解,但其雜劇、散曲的專業(yè)性知識較強。比如其曲牌相較于唐詩、宋詞,特別是宋詞的詞牌,無論是字數(shù),還是押韻、平仄,表面看是靈活多變,其實要求更為嚴苛,而且被賦予特別的音韻、唱腔,理解難度較大。
中職生自身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類似元曲這樣對文化素養(yǎng)要求更高的文學樣式,如果缺乏形象、生動的接受媒介為依托,他們更加難以接受,進而認同、弘揚這門藝術。
以江蘇省第四期教改課題研究為契機,嘗試編寫了《中職元曲晨讀素材匯編》校本教材,作為學生晨讀的素材,注重學生對元曲知識的閱讀、積累的訓練,嘗試借此來作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力補充。
近代美學大家王國維曾在《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提到,“元代曲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四人以其作曲之造詣,字字本色,抒情淋漓盡致,各自代表了元曲發(fā)展不同時期的成就,被稱之為‘元曲四大家’當之無愧?!币虼嗽摮孔x匯編中“元曲四大家”中每人均有代表作入選,特別是關漢卿的《竇娥冤》全文收錄,結合中職學生的基礎,對包括該作品在內的每部作品均作詳盡的注解,便于學生閱讀和理解。
同時作為元曲創(chuàng)作“雙璧”的馬致遠和張可久,他們是元曲中小令創(chuàng)作的杰出代表,特別是以豪放灑脫、文辭簡練清新、內容形象生動見長的馬致遠,名聲更盛,其代表作“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天凈沙·秋思》,更是膾炙人口,作為素材的必選篇目。而張可久以清雅秀麗見長,十分講究煉字、對仗,尤其是他的作品有著似不食人間煙火,遺世獨立,有著仙風道骨之意的“驚,人睡醒;清,梅弄影”的《雪夜》,更讓學生體會唐詩宋詞難以言狀的唯美之感。
例如我校校本教材選取了元代散曲家張可久詠史代表作《賣花聲·懷古》,我們對其詞句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注解,使得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張可久小令中對歷史興衰的無限感嘆,特別是他對百姓的深深同情之感。
“阿房舞殿翻羅袖”中“阿房”引導學生去聯(lián)系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了解張可久要借“阿房宮”來表達的思想情感,其實和杜牧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樣,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是別的,是秦始皇驕奢淫逸,對待百姓殘暴。“金谷名園”則聯(lián)系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汰侈》中《石崇與王愷爭豪》小故事;“隋堤”去聯(lián)系初中歷史所學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下?lián)P州的故事?!顿u花聲·懷古》上闋的賞析一方面借助《阿房宮賦》《世說新語》等小故事,中職生特別感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借助豐富的信息化圖文、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去了解《賣花聲·懷古》中“不堪回首”的歷史感嘆。
在校本教材的素材選取中,諸如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等元曲佳作,我們更加注重素材的形象、生動展示,激發(fā)中職生對元曲的認同。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依托所任教的學校,在中職班級積極開展《中職元曲晨讀素材匯編》校本教材實施工作,每個星期安排兩個晨讀,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二十分鐘的元曲專項晨讀,在訓練學生古詩詞吟誦能力的同時,加強了元曲知識的積累。通過一年多的研究,進行元曲晨讀訓練的學生對元曲不再陌生、不再抗拒,并且發(fā)現(xiàn)了元曲的魅力,它可以和唐詩宋詞一樣的優(yōu)美,一樣的有著美麗動人、纏綿悱惻、凄慘哀婉的故事。
比如創(chuàng)作“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的一代詞人張養(yǎng)浩,借助詳細的注解,引導學生認識元代歷史上這么一位像白居易、辛棄疾一樣的,心中有百姓,關心民生疾苦的文人。
同時,充分借鑒唐詩宋詞吟誦訓練的經(jīng)驗,以與題材相呼應的音樂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元曲吟誦的氛圍。比如在吟誦元曲大家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作品時,校本教材中則輔助說明:該詞作與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有共通之處,故國淪喪,尋求自我解脫,但李煜選擇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訣別,而徐再思則選擇下江南,尋求那“燈半昏時,月半明時”的隱居生活,又似那《桃花源記》中的陶淵明。所以這則音樂的選擇偏重哀怨,同時不乏解脫之意。
在晨讀中,學生漸漸感受到了元曲經(jīng)典作品的文化內涵、底蘊,在晨讀的日積月累中,也逐步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并借此機會走進元曲經(jīng)典。
晨讀更多注重知識的積累,唐詩宋詞之所以更為學生接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作文、生活引用經(jīng)典名句立刻吸人眼球,因此元曲如果缺乏有效的生活應用平臺,難以激勵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激情。因此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在學校積極組織了“元曲愛好者”學生社團,吸收愛好元曲、有一定表演天賦的學生參加,利用社團活動時間,組織排練元曲經(jīng)典作品。
如元曲作家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借助多媒體伴奏,吟唱“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感受曲作者內心深處無限思鄉(xiāng)懷人,流露出的羈旅行役之苦。在排演過程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柳永詞作《雨霖鈴》《八聲甘州》等,感受作者那羈旅行役之苦,對家鄉(xiāng)、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聲音低沉、凄婉。
同時積極借助學校藝術節(jié)、技能活動周等大型活動平臺積極展示,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表演的熱情,進而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綜上,元曲作為中職生傳承經(jīng)典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諸多難題,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更要迎難而上,積極思考,尋求解決之道,筆者借助在一線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借助校本教材的編排、使用的可操作、可檢測、可復制的途徑來努力傳承元曲,豐富提升中職生經(jīng)典文學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