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新墩鎮(zhèn)中心學校 唐建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是一帆風順的,語文教師要認清當前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障礙問題,力爭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愛國情感、感恩意識等行為的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那么,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呢?以下是我結合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的具體德育滲透方式。
文學即人學,這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對學生形成人學的印象。雖然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很重視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但是語文教師往往走入與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方向相反的一面。具體體現(xiàn)為,語文教師牽引學生以固定的思維模式思考語文中的問題,比如通過什么樣的寫作方式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通過某種寫作形式傳遞了什么感情等。在固定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對文本的認知功能也在減退。
教育家杜威說:“每個教師對于職業(yè)尊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對正確的社會成長應努力謀求?!庇纱丝梢?,教師對于德育的滲透地位是無人可以代替的。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語文精神的感染者。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忽略自身的地位,僅僅將自身作為語文知識的傳授者,而文本中的精神內涵是什么,語文教師不僅不讓學生積極思考,自身也不對學生進行滲透,導致學生健全的人格無法形成,語文的德育價值無法實現(xiàn)。
在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下,這個社會中的多元因素成為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障礙。尤其是現(xiàn)在的追求物質享受、精神空虛等現(xiàn)象影響了小學生的正確選擇和人生觀的確立。嚴重者還影響了語文教師的教學判斷。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擅長采用說教的形式,讓學生對教師的教育形式產(chǎn)生極大的懷疑,甚至產(chǎn)生頂撞心理。一旦社會的因素成為教師的教學障礙,語文教師的教學自然受到打壓,德育的效果自然弱化。
閱讀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師要善用語文文本的各種魅力對學生進行影響,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的形成。具體而言,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閱讀滲透。
1.在文本主題中進行德育滲透。在小學語文中,基本每個完整的語篇都蘊含著一定的主題,也是文本的“心臟”。教師應在鼓勵學生閱讀中對文本的主題進行分析。主題的詮釋能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求真向善的人格。教師必須把詮釋的權利還給學生,通過感情的交流,調動學生心靈中美好的因素。例如,在《祖國在我心中》閱讀教學中,因為小學生的年紀較小,讓他們自行了解文本中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決定通過一定的教學輔助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我先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呈現(xiàn)了我國的國徽、國旗等,然后詢問學生:“大家能說出這些名字嗎?”在學生說出來之后,我組織學生演唱了我國的國歌。演唱完畢,我詢問學生:“當你們看到我國的國徽、演唱我國的國歌時,內心有怎樣的情感呢?”之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如此,通過課堂前的導入形式加上學生的閱讀,他們對祖國的情感自然迸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自然形成。
2.在激發(fā)情感中滲透德育。教師的教學情感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情感方向,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抓住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一個舉動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情感帶動下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情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例如,在《面對錯誤》教學中,除了讓學生進行閱讀之外,我通過分析真實案例故事的形式,將故事與文本巧妙結合在一起,通過故事向學生傳達一個信息:犯錯是難免的,但犯錯之后的及時幡然醒悟和及時改正才是最寶貴的品質。以此影響學生在后期知道犯錯之后及時做一個善于面對錯誤、勇敢改正錯誤的人。在情感教學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才會更加美好。
寫作教學中,教師依然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德育影響,在作文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1.在指導中進行滲透。在作文中,我們一直提倡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意思就是讓學生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所想。為了讓學生寫出正確思想導向的作文,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實際作文指導中,一方面,我讓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中積累良好語文素材的習慣,比如文本中描寫愛國、抒發(fā)愛國情感的文本語段,比如描寫母愛偉大、父愛偉岸的語言形式;那些反映人生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句子、語段等。在長期的語文積累中,學生的內心受到啟發(fā),在寫作中也會信手拈手,寫作出積極性很強的作文。另一方面,我鼓勵學生接觸自然、感受自然、觀察自然。這種“走出課堂,貼近自然和生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他們更愿意閉上眼睛冥想,愿意暢享美好的未來,也愿意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于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學生也可以寫出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作文。
2.在作文評價中滲透德育。小學生自身很渴望來自教師的關注和支持,也渴望在同學面前更加優(yōu)秀。當然,在給予他們評價時,語文教師盡量采用口頭評價的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教師的在乎和重視。例如,在學生深情款款的語言表述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在你的語句中,我能看到一個非常善良的形象,希望你真心做一個善良的人,老師也堅信你是一個好孩子?!碑攲W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后,其寫作的積極性更大,并遵守自己作文中的樣子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當一些學生的作文比較優(yōu)美時,我還擅長讓學生在同學面前閱讀自己的作文,在優(yōu)秀學生的帶領下,其他學生也會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努力做一個善于寫作并寫正面內容的人,引領學生積極思想品質的形成。
真實經(jīng)歷是學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決定因素,單純依靠語文中的閱讀和寫作,雖然對學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影響,但遠遠不如讓學生進行充足的社會實踐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為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樣的語文活動,讓活動成為檢驗學生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德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德育實踐來深化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形成德育慣性。在教學中,我一般會依據(jù)文本的內容啟發(fā)學生做一些實踐活動,還有就是讓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例如,在學習《親情》之后,我鼓勵學生回家之后養(yǎng)成為父母分擔家務的習慣,他們可以為父母端茶倒水、洗衣做飯、向父母表達愛意等。除此之外,我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走進敬老院,傳遞溫暖情的班級活動,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與老人談心,學生都很熱心地參與,老人也感受到了來自晚輩的關愛。在眾多的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熱愛父母親人、尊重老人是青少年的責任,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成為富有愛心的少年。
綜上,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語文教師不僅要在閱讀中進行德育滲透,還要在寫作中、在實踐活動中,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滲透德育,讓小學生成為對祖國發(fā)展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