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玲
摘 要:《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或代替。幼兒入廁,通俗而言就是孩子的大小便排泄。它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生活環(huán)節(jié),能反映一個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衛(wèi)生習慣。
關(guān)鍵詞:入廁管理;習慣;生活;支持;互助
一、學習如廁方法,逐步養(yǎng)成良好如廁習慣
幼兒期是培養(yǎng)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必須從小抓起。幼兒如廁能力是指幼兒會獨自如廁、自理如廁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廁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生活環(huán)節(jié),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和衛(wèi)生習慣。
(一)幼兒的小便習慣養(yǎng)成
3周歲的新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分離焦慮、生活上的不適應(yīng)、對家人的思念,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生理上的自理方面。
在家基本上都是坐便器,或自己的小馬桶,家長能根據(jù)孩子的反映以判斷出孩子是否需要如廁,在家如廁還有家長陪,穿衣服也是家長代勞,孩子在如廁上基本上沒有遇到什么困難。而在幼兒園面對的是男孩站式、女孩蹲式或坐式的廁所結(jié)構(gòu),入廁環(huán)境和入廁方式的改變,許多孩子走進廁所就愣在那里,不敢小便,不會小便,怎么辦?有的膽小的也不告訴老師。例如浩浩小朋友平時在家小便都是奶奶提醒,或者看到孩子快尿時,抱著去衛(wèi)生間,還沒等孩子說出自己的需要,家長已經(jīng)幫他完全解決。來到幼兒園以后,小便時也不告訴三位老師,站在自己的座位旁邊把褲子尿濕。還有李冰新小朋友在午睡時,每天都會把床尿濕,和家長了解后得知,新新在家午睡時如果要尿尿,家長會看時間,感覺時間差不多就抱起孩子去廁所,孩子在睡夢中就小便了。孩子的如廁習慣弱,往往都是家長的一些不當行為養(yǎng)成的。作為老師的我們首先,引導(dǎo)幼兒參觀廁所,幼兒園里的廁所有著比較濃郁的廁所文化,不僅創(chuàng)設(shè)了漂亮的廁所環(huán)境布置,而且有相當潔凈的衛(wèi)生設(shè)備,美化、凈化、溫馨的廁所環(huán)境能使孩子們放下心理包袱,產(chǎn)生喜歡上廁所的良好心理動機;其次,組織幼兒認識廁所,知道廁所是解便的地方,介紹女孩、男孩慣用的入廁方式。讓孩子們感覺到這里跟家里的衛(wèi)生間一樣,能尊重孩子以往的入廁習慣,可以蹲、可以站、可以坐,讓孩子隨意選擇,營造比較輕松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再次,就是教師的悉心照料,每次幼兒入廁都保證有一名保教人員作陪,隨時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如牽著孩子的小手登上入廁臺階,幫著孩子脫下褲子,提拉褲子,甚至一開始個別幼兒需要老師像媽媽一樣把著自己小便,這時的教師更像一位無微不至的媽媽。
(二)幼兒大便習慣養(yǎng)成
小便的問題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大便問題又同時出現(xiàn),孩子在家大便的時間不定,有的早上有的晚上,有的中午,有的兩三天才一次,孩子在家,家長基本掌握大便的規(guī)律,會定時或不定時的帶孩子去大便,幫孩子擦干凈屁股,孩子根本就沒有鍛煉的機會。在園,幼兒對蹲便不習慣、有點害怕,也不會使用手紙,就憋著,實在憋不住就不小心大在身上,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往往用哭來解決。我班的譚浩文性格內(nèi)向,分離焦慮比較嚴重,不吃不喝,即使有了大便也不告訴老師,要么憋,要么就大在身上,剛?cè)雸@的那幾個星期,一直不怎么高興。對于這類情況,我采取了幾個策略:
1.認識憋大便的壞處。借助動態(tài)PPT的幫助,孩子了解大便及時對身體的益處,憋大便對身體的壞處。
2.利用生活區(qū),鼓勵孩子照顧娃娃,嘗試著用紙給娃娃擦屁股,練習自理技能。
3.建立自信,不因不小心大便到身上不開心、自卑。通過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大便到身上不是可笑的,每個小朋友都可能朋友遇到,如果發(fā)生了主動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助處理干凈,以后有要想大便感覺不要憋,及時告訴老師。
4.制定一張“幼兒大便情況記載表”,一天中哪個孩子在園大便了,就打上個記號。廁所里貼了這張表后,家長們常去看一下,知道自家孩子的大便情況。在記載中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里大便的幼兒,由多逐漸減少。開始時一天有十位左右到后來一般為五個左右,而且出現(xiàn)了幼兒固定化的趨向,一般一直為這幾個孩子,而且排大便的時間多數(shù)是在上午,有了這份記載,教師們在管理孩子解大便時,心中就更有數(shù)了。
二、如何改善尿褲子
小班幼兒尿褲子、尿床是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幼兒園專門設(shè)立一項特色服務(wù),請每個孩子都帶一套備用褲,哪個尿濕了保教人員會馬上給予換洗,保育老師幾乎天天會遇到尿褲子的事,換洗尿褲成了本園一項保育特色。在保育過程中,教師們細心做了一個量化統(tǒng)計:一天、一個月究竟有多少幼兒尿褲子?每天我們都在班務(wù)日志的最后一欄填寫“今日尿褲子、尿床的幼兒人數(shù)和名單”,到月底進行了相關(guān)匯總。
記載中一個月共有13名幼兒尿褲子或尿床。第一周,幼兒尿褲子人數(shù)多達9人,一天中最多達3人。到第四周,幼兒尿褲子人數(shù)減至3人,一天中僅有一人或無人尿褲子。這個數(shù)字的明顯下降跟保教人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密不可分。因為在生活護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點:一是幼兒尿褲子多數(shù)發(fā)生在中午前后。這一發(fā)現(xiàn),讓教師意識到在這個高發(fā)時間段更要注意孩子的入廁情況,提醒他們及時上廁所。比如,班上的一小女孩一個月中有5次尿褲子,因為她有憋尿的習慣,老師就不忘多提醒她去小便,使她不再尿褲子;二是幼兒尿褲子常發(fā)生在幾個固定幼兒身上。班上的賀天奕、冰新、小憶、添予、浩浩,五個小朋友經(jīng)常尿褲子,其余幼兒都只是偶爾發(fā)生。對這幾個孩子教師們細致觀察,分析每個幼兒尿褲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譬如,觀察中發(fā)現(xiàn),賀天奕小便時是用兩只手的兩個食指來夾“小雞雞”,這種方法的不妥就導(dǎo)致了尿液常沿至褲子前沿,后來與家長溝通幫助糾正,這樣有效地控制了這個孩子的尿褲子次數(shù)。
三、多溝通,相互理解信任,家園密切配合
家長是孩子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如果家長愿意攜手和老師一起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那么這樣的配合教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園要與家庭密切配合,針對幼兒如廁問題及時溝通,達到幼兒園與家庭的同步教育。老師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把對孩子入廁方面提出的要求,通過各種形式告知家長,請家長配合并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共同商討,取長補短,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小班幼兒入廁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智力、情感、獨立性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此次研究,得到了班上保育老師、配班老師的大力支持,是班級教師攜手合作、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嘗試在保育生活領(lǐng)域和班級管理方面進行研究,覺得意義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