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穎超 熊閩春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 331100
機械通氣是呼吸機通過機械力量將空氣和氧氣按一定比例送至肺內(nèi)完成人工通氣的過程。機械通氣是一種通氣方式,也是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重要診療技術之一,有助于改善患者通氣及氧合,糾正缺氧狀態(tài),避免二氧化碳蓄積,為其后續(xù)治療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1]。脫機困難,是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問題,往往誘發(fā),甚至加重肺部感染,常規(guī)干預治療效果一般,進而影響機械通氣,危及生命安全。纖維支氣管鏡是常用的一種檢查與治療手段。沈東洋[2]指出,在機械通氣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輔以床旁纖維支管鏡,利于控制病情進展,優(yōu)化治療效果,減短機械通氣時間。本文隨機選取我院ICU機械通氣患者為例,輔以床旁纖維支氣管鏡,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ICU 2017年1月—2018年12月62例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為觀察對象,向患者或其家屬介紹本次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支氣管鏡檢查知情同意書。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7~81歲,氣管插管14例、氣管切開17例。研究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29~83歲,氣管插管15例,氣管切開18例。對兩組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確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機械通氣[壓力控制通氣模式,參數(shù)設置:呼吸頻率為10~12次/min、壓力控制12~20cmH2O(1cmH2O=0.098kPa)、吸氣時間0.8~1.2s、氧濃度25%~50%、呼氣末正壓3~8cmH2O],同時輔以抗感染、解痙祛痰等藥物。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輔以床旁纖維支氣管鏡,如下:(1)術前,為患者靜脈注射2~4mg丙泊酚,以達到鎮(zhèn)靜目的;使用利多卡因進行氣道局部麻醉。(2)設置機械通氣模式,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模式為主,頻率為10~15次/min,潮氣量為8~10ml/kg,F(xiàn)IO2100%,以達到血氧飽和度100%、呼氣末氣道壓降至5cmH2O為宜。(3)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接口處為途徑,將支氣管鏡緩慢插入患者氣道內(nèi),實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注意的是在沖洗過程中,可以無須中斷機械通氣,結(jié)合具體病情,由活檢孔注入適量的37℃生理鹽水100~250ml,低壓50~100mmHg(1mmHg=0.133kPa)間斷吸引,反復沖洗,徹底沖洗分泌物,退出支氣管鏡。(4)沖洗結(jié)束后,調(diào)整呼吸機參數(shù),并在2h后,測定患者血氣分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氣分析變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等)。
1.4 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體征消失,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且二氧化碳恢復<50mmHg、氧分壓升至≥90mmHg,經(jīng)X線或CT檢查,可見炎癥病灶完全吸收,可脫機;有效: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二氧化碳恢復50~70mmHg、氧分壓為70~80mmHg,經(jīng)X線或CT檢查,炎癥病灶明顯吸收,間斷式使用呼吸機;無效:病情無任何改變,不能脫機??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391,P=0.020<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治療前,兩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高于治療前,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治療前,且以研究組最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纖維支氣管鏡為臨床用于診斷支氣管疾病的常用手段,經(jīng)鼻、口腔、咽喉部插入氣管及支氣管,觀察其病變情況,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提供依據(jù),如原因不明咯血、局限性肺氣腫、呼吸困難、肺不張、彌漫性肺部疾病等[3]。尤其對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在不具備轉(zhuǎn)運條件無法進行胸部CT等檢查、不耐受穿刺等有創(chuàng)診療操作的情況下,支氣管鏡檢查可在床旁、機械通氣支持的條件下進行,成為重癥患者呼吸功能障礙必不可少的診療手段[4]。
作為臟器功能支持手段之一,機械通氣有時僅能為導致呼吸衰竭的原發(fā)病治療爭取時間,而對原發(fā)病無治療作用。部分ICU病房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期間易出現(xiàn)脫機困難現(xiàn)象,導致肺部感染,即便采取全身用藥干預,但感染控制效果仍不理想,特別是痰液黏稠者,極易發(fā)生氣管堵塞,引發(fā)肺不張。隨著床旁纖維支氣管鏡的逐漸普及,已在ICU病房受到廣泛應用,并成功解決了上述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本文以我院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為例,輔以床旁纖維支氣管鏡,發(fā)現(xiàn)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床旁支氣管鏡在ICU病房機械通氣患者治療中的有效性、可行性。使用床旁支氣管鏡,能夠直觀觀察患者氣管、支氣管狀況及深部病變,在此基礎上,向支氣管段及亞段支氣管開口處內(nèi)注入生理鹽水,有助于清除呼吸道滯留物質(zhì),以改善呼吸道阻塞,提高通氣功能。
血氣分析不僅反映氣體交換的異常,而且顯示呼吸功能障礙對血液酸堿度的影響。其中動脈血氧分壓的高低和呼吸功能有關,即<60mmHg提示呼吸衰竭;<20mmHg提示組織細胞喪失從血液中攝取氧氣的能力。因此,認為該指標可以有效反映患者氧合狀況;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為評估肺通氣有效性的客觀指標。研究組血氣分析各項指標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床旁支氣管鏡對ICU機械通氣患者病情恢復具有積極的指導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纖維支鏡檢查是一項侵入性操作,因此,在檢查時、檢查后,務必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積極采用干預措施,以維持患者足夠的通氣及氧輸送。
綜上,床旁纖維支氣管鏡對ICU機械通氣治療患者預后恢復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值得使用。
(本文通訊作者:熊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