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雯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能局限于課堂中,應當注重結(jié)合社團活動,因此,有教師設計了生物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生物社團活動具體以生物基本課程學習為主,注重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師生共同研討學習,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了廣闊平臺與發(fā)展空間。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注重生物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這是當前生物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同時也符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活的人才教育并不是進行灌輸式教育,而是將開發(fā)文化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我們的學生?!眰鹘y(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開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方面就存在嚴重的不足。
生物社團活動是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以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物課堂教學為基礎,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活動。相同的生物學科探究主題,不同的社團活動的設計,可以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物社團活動的無限魅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教材在社團中”“實驗在社團中”“生物在生活中”等多個版塊,并引領學生在具體的生物社團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完成科學實驗探究任務。
這一模塊的建立應當立足于生物教材內(nèi)容,從生物學歷史知識出發(fā)。所涉及的生物知識主要是對于生物教材中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進行補充與延伸,擴展學生的生物學習視野。
例如,“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提出曾經(jīng)在科學界爭議時間較長的問題:“DNA和蛋白質(zhì)究竟誰是遺傳物質(zhì)?”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為學生介紹從20世紀早期人們對于遺傳物質(zhì)的推測,到中期通過肺炎雙球菌轉(zhuǎn)化實驗的探索,再到后期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驗證,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嚴謹,逐步擴展學生的生物學習視野。
社團實驗活動的靈活安排,可以幫助學生有效降低生物課堂中實驗安排帶來的緊張感和準備實驗器材的急促感。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認識更多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在親自操作或小組合作中高效完成生物實驗探究任務。對于不容易出現(xiàn)結(jié)果的生物實驗,教師在進行社團活動之前為學生提供演示實驗,或者直接利用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便于學生提前了解生物實驗。對于十分喜歡生物實驗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在生物社團活動中增加一些擴展性高的版塊,促進這部分學生提升生物探究能力。
例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教學過程中,首先上課之前,教師安排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chǎn)物、場所、動力等進行分組選題,以備課上進行具體的生物實驗,備選課題為:1.驗證產(chǎn)物淀粉生成;2.驗證產(chǎn)物氧氣生成3.探究光合作用需CO2嗎?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科學家對于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然后引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感悟科學探究方法,最后在完成具體的生物實驗之后,組織學生講述實驗設計的思路,互相交流與評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其本質(zhì)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在具體的社團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回歸生活,積極主動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識,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組織學生靈活應用自己所學習的生物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學會觀察與思考,并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分享學習成果,學以致用。
例如,“人類遺傳病”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家族成員高度近視的情況以遺傳系譜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然后觀察并思考,總結(jié)出高度近視的遺傳方式,這樣也便于學生統(tǒng)計高度近視的患病率。
綜上所述,大量實踐證明,社團活動的展開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能加強生物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深化教師對生物教學理念的認識,最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