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民
(山東省平度市同和街道白埠中學,山東 青島 266725)
對于中學語文教師來說,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學生考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隨著中考和高考的改革,作文的分值比例進一步擴大。寫作也是體現學生素質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自新課程標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以來,許多中學語文教師積極探索合適的寫作課程教學改革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還有許多問題存在,因此對于中學語文寫作課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語文寫作是學生內心情感最直接的表達,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對文字和語言的應用能力。然而在現階段,寫作教學存在著眾多問題,教學狀況不容樂觀,這些問題阻礙了中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
雖然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但是中學語文寫作課程的教學工作卻沒有取得相應的進步。教師忽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灌輸寫作的技巧,然后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學生形成固定的寫作模式。因此學生在寫作時換湯不換藥,一味地進行模仿而毫無個性,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使原本進行情感抒發(fā)的寫作變成機械地完成任務。教師老套的教學方法不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反而使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打壓。
語文寫作中寫作素材的積累是十分重要的,學生需要在平日里經常閱讀多種書籍資料,在寫作時才不至于詞窮。許多語文教師不重視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積累,認為課外閱讀收效甚微,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往往要求學生背誦一些學校劃定的范文來應對不同題材的寫作,導致學生寫作時沒有合適的素材可用,只能生搬硬套范文中的材料。例如,很多學生在寫關于親情的作文時,都會寫到自己生病時父母冒雨送自己去醫(yī)院的事例,在寫關于勵志的作文時,則都會想到海倫·凱勒的事例。通過這種方式寫出來的作文只會千篇一律,毫無情感可言,在考試中自然得不了高分。另外由于許多中學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壓榨,導致學生內心情感不夠豐富,頭腦木訥,寫作文時往往大腦一片空白,語言描述不夠生動,詞匯量匱乏,作文毫無新意。
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與教師的指導意見有重要關系,目前普遍存在兩種比較極端的作文批改方式。一種是“數學”式批改,即教師在審閱時從字詞句到語法,甚至標點符號都一一進行批改。這種批改方式雖然可以看出教師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但卻有點吃力不討好,滿篇的修改痕跡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不愿意去看,很難得到教師想要的效果。另外,這種批改方式也會造成學生對自己寫作能力的懷疑,對教師的批改產生依賴性,不愿意去用心寫。另一種是“蜻蜓點水”式批改,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只是大概掃一眼,看一下開頭結尾,中間的內容一目十行匆匆掠過。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批改方式使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教師的批改對學生作文的進步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雖然大部分中學生私下里比較活躍,在其他課上也都能積極地回應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在語文課尤其是作文課上卻經常出現課堂氛圍欠佳、學生昏昏欲睡的狀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寫作示范能力不能為學生所信服,教師拿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來。在課堂上講到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大而空,不理解學生寫作中的難點,指導意見不能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無法應用到真正的寫作過程中,只能是隔靴搔癢。只有真正去寫作的教師,才能體會各種學習方法對中學生的寫作提高是否有利,哪種才是最適合學生目前的狀況的,而哪一種是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提高的。
傳統(tǒng)語文寫作課程教學的問題存在已久,必須徹底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生們用冷靜的頭腦觀察和感受生活,將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變成文字,從各方面重新調動起學生對作文的熱愛。
興趣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產生的,教師覺得有意義的話題,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某些在前代被人們所推崇的事物由于時代的隔閡也難以激起學生的熱情,甚至還會遭到學生的排斥。因此教師在寫作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題目的確定,一定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所定的主題盡量接近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現實生活。如此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現實的理解,而且由于是同時期發(fā)生的事,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寫作就從被動的“要你寫”變?yōu)橹鲃拥摹拔乙獙憽保瑢懽鞯挠柧氝^程也因此變得容易得多。
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因為每個人都有展現自己美好一面的欲望,對中學生來說,課堂就是一個向教師和同學展示自己個性才華的好地方。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讓同學們踴躍發(fā)表自己對某一篇作文的看法,分享自己積累的好的素材,對學生的表現多給予鼓勵,使學生感受到表現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這樣課堂氣氛自然會活躍,學生的興趣也自然會提高。
一篇好的作文,其故事內容必定精彩,而素材必定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如何在生活中積累素材是中學生必須要學習的。首先學生要學會感受生活,用眼睛去看所處的環(huán)境和人物的動作,注重細節(jié);用耳朵去傾聽環(huán)境中的聲音和人物的對話,用聲音引發(fā)感受;用鼻子和舌頭對事物的味道做一個判斷,從味覺延伸至內心;用身體去觸碰每個細小的碎片,由感知去觸發(fā)情感,用這樣的方法鍛煉對生活的感知能力。然后要學會記錄,將生活中一些深刻的感知用筆記本或者手機及時記錄下來,方便在寫作時引用。當然,還可以在關鍵時刻借助互聯(lián)網,因為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眾多,更新速度快,所以對互聯(lián)網的適當運用也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有明確規(guī)定,“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這就給寫作批改提供了一個批改標準和尺度。按照這個尺度,教師完全不必像發(fā)行報刊那樣嚴謹細致地全批全改,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擬定批改的標準,讓學生互批互改,再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例如,在語言知識方面,對于初一的學生要求正確、通順、清楚,對于初三的學生則要求生動形象、詞匯豐富。這樣根據不同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批改中要做到有詳有略,有輕有重。對于重點處可以多費些筆墨,引導學生精思深想,推敲分析,對于其他問題,做一般處理即可。
教師除了自己批改,也可以適當地采用學生批改或者學生互相批改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提高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和批判性。讓學生修改,需要注意學生的能力,一般對高年級的或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宜采用這種方式,還要在修改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明確修改的目的,不可操之過急。
教師能夠寫出好的作文,在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對教師有信服力,愿意聽從教師的安排去主動學習。因此教師對于平常練習的作文題目必須有一個自己的寫作想法,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寫一篇自己的示范作文給學生閱讀,講清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想法和技巧,時間不充足的情況下也應給學生列出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學生了解教師在寫作時的思考過程和存在的問題,這樣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降低學生對于寫作的排斥感。
學校和教師要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理念上尋求突破和創(chuàng)新,轉變教學主體,從基礎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慢慢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素材運用能力,鼓勵學生平時多積累、多表達、多交流,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用科學的方式去應對不斷變化的考試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