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映斌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大同 037009)
信息時代對大學生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令當代大學生更加適應碎片化、自由化的信息傳遞方式。碎片化信息可以令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信息內容,獲得信息理解的滿足感。而自由化的信息傳遞方式消解了傳統(tǒng)信息形式在時間空間方面的限制,令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到身邊的信息,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而微信就是建立在碎片化、自由化形式上而產生的新媒體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中的紅色文化教育,雖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歷史文化內涵,但整體上存在理論性內容較多,文本思想內涵難以理解等特征。這些特征會令學生因閱讀困難,而對學習紅色文化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但當校方以微信為載體,結合紅色文化創(chuàng)建微信賬號時,微信這一信息媒介所特有的信息發(fā)布形式,會要求教師必須要將大片的信息內容分割為多個簡短的片段。而當大段的理論知識被分解為多個細致的段落時,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便可以充分迎合學生在信息獲取方面的碎片化、自由化興趣取向,進而升級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需求。
在新媒體平臺中,大學生們比較喜愛的網絡功能之一就是大規(guī)模的信息交互。信息交互指的是在某一平臺內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對別人的意見和想法進行互動式評論的活動過程。而在信息交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形成輿論場。高校環(huán)境內所形成的輿論場,包含了大學生對社會信息、政治信息的真實看法,可以用潛在的形式去體現出大學生的價值觀構成。但如果思政教師不進入互聯(lián)網中了解和分析輿論場的構成、發(fā)展動態(tài),那么教師就錯過了深入了解學生內心看法的機會。同時,微信不但包含信息輸出的功能,還具有在宏觀層面分析信息的功能。創(chuàng)辦紅色微信一方面可以定向的輸出紅色文化信息,擴充學生認知紅色文化的信息空間。另一方面,思政教師們也可以利用微信的宏觀分析功能對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fā)展進行分析,再利用微信的廣義“發(fā)聲”功能定向對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控制,這些都是實體課堂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師生互動是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但高校內的思政課程大多以公共課的形式開展,課時數量少、學生人數多。教師很難與每位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但紅色微信平臺可以為師生交流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信息交互平臺,且這其中產生的信息交互不存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學生自選時間先行發(fā)言,教師隨后進行查看和回復。優(yōu)勢在于可充分滿足市師生之間的交互需求。同時,紅色微信以紅色作為主題,無形中為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主題和內容規(guī)劃好了方向。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師生互動的針對性和內容有效性,令學生和教師的每一次談話,都可以成為幫助學生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契機。
紅色微信與傳統(tǒng)課堂思政教學的差別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長期處在教學環(huán)境內,即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并無過多興趣,也會自動自覺加入到課堂中討論教學內容。而紅色微信的主要作用范圍是課余時間,該時段內學生的自由度較高,對于他們并不感興趣的信息,學生不會主動去查閱和互動。同時,紅色微信屬于新媒體工具,但高校內部分思政教師雖具有扎實的教學經驗,但在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方面卻存在經驗不足的情況。因此由教師們負責創(chuàng)辦和運營的紅色微信,很容易在形式和內容的選擇上相對偏離學生們的預想。當紅色微信形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時,學生不會過多的和運營團隊進行交流,這會導致紅色微信運營陷入反饋少而無法改進的惡性循環(huán)中。
一般來講,紅色微信的運營需要由了解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師負責。而部分思政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會要求學生加入到運營團隊中,負責編寫稿件、排版、發(fā)布等技術工作。但學生在紅色文化的認知、理解等方面的成熟度遠低于專業(yè)思政教師。由他們負責創(chuàng)作的稿件質量也會明顯有別于專業(yè)教師執(zhí)筆。而當其他學生們在瀏覽紅色微信所推送的內容時察覺出明顯的質量偏差,就會令學生們對紅色微信的質量產生懷疑心理,定時觀看的人數便會大幅減少。這會進一步降低紅色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率,造成紅色微信運營的無效化。
本質上紅色微信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紅色文化板塊的互聯(lián)網延伸,教師真正所想達成的教育效果,應該是學生們能夠認知紅色文化并了解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核心精神。能夠將這種歷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價值觀中,真正將革命精神、抗爭精神,作為自己未來學習、工作發(fā)展中的指導思想。因此,僅憑紅色微信日常的圖文推送,無法達到預期內的教學效果。但部分院校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將紅色微信的經營與實際的課堂教學分割,導致學生們對于紅色文化理論和實踐的印象也割裂開來,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事實上相較于大學生,高校思政教師才是使用微信這類新媒體工具的“新人”。因此,在紅色微信應用的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意見十分重要?;诖耍處熢诒A糇罨镜奈⑿胚\營內容的基礎上,需要增加專門的互動版塊,呼吁學生們指出微信平臺經營中的不足。而為了促進學生們積極評論,還可以設定獎勵制度。同時,對于學生給出的整改意見,教師們應積極響應、及時改進。
思政教師們應該成立專門的運營團隊,團隊核心領導者應由在紅色文化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研究經驗和實戰(zhàn)教學經驗的教師出任。領導者們需要在學期開始前,對每個階段紅色微信運營以及內容的發(fā)布作出戰(zhàn)略性規(guī)劃。規(guī)劃內容包含每個單元紅色文化的主要觀點,以及獲取相關信息的來源渠道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學生成員加入到團隊中時,教師們必須先對學生們進行專門的寫作指導,務必要保障文章內容的正確性和文學價值。同時為了充分吸引大學生瀏覽紅色微信,應該設進一步設立分類引導體系,將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資源劃分為不同的板塊。每個板塊由不同的團隊,或個人負責,有效提升寫作的水平和效率。這種分區(qū)管制和分類上傳的高效運營模式,可以令學生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找到自己喜愛的內容,有效提升用戶粘性。
為了幫助學生將思想上的認知轉化為行動上的感悟,紅色微信的運營團隊可以定期開辦社會實踐活動。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度和配合程度,教師可以提前在紅色微信上發(fā)布一些紅色博物館的地址、基本介紹、場景圖片等內容。要求學生以公開投票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個地點作為實踐場地。這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行為會提升紅色微信在學生心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紅色微信的用戶粘性。除了前往文化遺址外,當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產生了深刻的見解和感悟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將志愿服務、社會基層服務作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相關活動。進而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將紅色文化轉化成學生們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動力與源泉。
綜上,微信平臺的優(yōu)勢在于操作簡單、形式多變,可根據大學生不同的信息獲取需求進行對應的調整。繼而充分補足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枯燥乏味等弱勢特征。而若要有效發(fā)揮紅色微信的思政教育作用,需要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保障信息輸出的質量。更要對接思政課堂,從而令紅色微信發(fā)揮出思政教育的輔助性作用,和現代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板塊的技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