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云
(江蘇省如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江蘇 如皋 226500)
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來說,“人文教育”與“智能培養(yǎng)”一樣,既是必需品又是營養(yǎng)品,既不容忽視又無可或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前者顯得更為重要一些。“智育不行是廢品,體育不行是次品,德育不行是危險品。”這一流傳甚廣的信條式經典網絡語,極其生動地體現人文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在大力強調“立德樹人”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會產生十分重大的深遠影響?!敖虌D初來,教兒嬰孩?!比绾螆猿中W語文教學優(yōu)質平臺對兒童進行人文性教育呢?筆者在解析“人文性教育”內涵基礎上,試簡要闡述之。
所謂“人文性教育”,就是重視并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什么是“人文素養(yǎng)”呢?即是指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和品格氣質,具體可分為“人文知識與技能”“人文能力與方法”和“人文精神與品質”等三個方面。其中“人文精神與品質”是最核心元素。通常所說的“人文素養(yǎng)”多是指這種相對狹義性的基本概念。兒童人文素養(yǎng)集中地體現在:學習并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學習并解決自身在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努力在“德、智、情”各方面實現良好和諧狀態(tài),不斷提升綜合性基本素養(yǎng)。就語文學科而言,其中孕育有豐富多元的“情與美”元素,如語言溫度、人物情感、人性修養(yǎng)、精神力量、家國情懷,還有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人生價值、風度禮儀以及喜怒哀樂等等,都是對學生開展人文性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小學生就像“有待繪描的大白紙”,不僅填充空間很大,而且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有鑒于此,切實加強對兒童人文性教育,既是語文課程活動中的應有之義,又是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根本需要。
語文活動內容在于“聽、說、讀、寫、動(綜合實踐)”。人文性教育可以體現在語文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類環(huán)節(jié)。以“閱讀與寫作”為例,善以如下幾個方面為抓手,能夠攫取令人期待的實質性效應。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就是個例子?!本幣牌渲械摹袄印闭Z篇,其經典性或精髓性集中地體現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豐富的內容情感,還有極具濡染性和洞透力的“其人其事”。比如,發(fā)生在小周恩來身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以學報國的故事,體現在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身上“手術臺就是陣地”那熱愛和平的故事,描繪在馮驥才筆下“人愛鳥、鳥愛人”那人鳥和諧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父與子”之間那震撼人心的故事,體現在美國林肯總統這位“鞋匠的兒子”身上那寬容待人的故事,講述在季羨林筆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那回味無窮的故事,發(fā)生在廉頗藺相如身上那“將相和”的故事,發(fā)生在科學家錢學森身上“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那愛國情深的故事……在語文教材中隨時可聽、隨處可見的“其人其事”,涵蓋古今中外,內容豐富多彩,時刻閃爍著感動元素和人性光芒,是小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必備元素,也是對他們開展人文性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教師善于以此為實質性抓手,能夠充分發(fā)揮“教書育人”的正引領作用。
眾所周知,以“唐詩宋詞”為杰出代表的民族傳統藝術文化,歷經歷史長河的蕩滌和數千年歲月的積淀而傳承至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的優(yōu)質遺傳基因,同時更是豐富涵養(yǎng)并有效滋潤華夏子孫的“初乳素”和“活性劑”。蘊藏其中的啟蒙睿智元素、情趣審美元素、思想情感元素、人性修養(yǎng)元素、社會交往元素和人生價值元素等等,無一不是對兒童開展教書育人的精品要素和精髓元素。過度地淡化或忽略古詩詞中的經典人文性教育,既是對優(yōu)質資源的嚴重浪費現象,又是不容忽視的教育瀆職行為。比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鼻皟删浣逃覀儗Υ撕褪挛?,只有全面立體才能客觀公正;后兩句深刻地闡述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象和道理。再如《泊船瓜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解釋“綠”義的時候,還應把作者如何苦苦尋得的過程講給小學生聽賞——先后替換“到、過、入、滿、染”等十多個詞語,以此讓孩子們切實體悟古人“嚴謹治學”的精神力量。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普遍以“單篇閱讀”活動為主,這種“精耕細作”形式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更加側重于“工具性教學”方面,在“人文性教育”上則顯得相當薄弱。與上述有所不同的是,最近流行的“群文閱讀”(又叫“多文本閱讀”)模式,就是本著相同或相關的中心主題,把兩本或兩本以上的文本集中起來,以此引領學生通過“求同與求異”的類比閱讀活動,能夠把“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好地融合起來,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1+1 >2”效益。以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本著“同一題材”為導向,引入了胡令能筆下的《小兒垂釣》、高鼎筆下的《村居》、楊萬里筆下的《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的《池上》等關于刻畫“兒童”人物形象的著名古詩文,以此引導小學生開展“求同巧拓寬、求異謀深化”的群文閱讀活動。通過“小組探討+集體交流”的類比閱讀,小學生不僅習得了兒童人物形象描寫的方法和技巧,還切實享受到了不同情態(tài)下的“童真童趣”,激發(fā)了他們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之情。
“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須有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保斞刚Z)我們從學習與教學中不難感知,許多文藝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歷久彌新,除了語言文字、結構形式等因素,還在于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人格操守和獨特價值觀。蘊藏其中的這些“人文性”元素,在“激勵、喚醒、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觀文者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著“教書育人”的履職理念,善于通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讀寫互動”形式,注重把“言教(寫作技巧)”和“心育(人文素質)”相互滲透并有效融合起來,進而從“沿波討源、披文入情”中攫取實實在在的“雙贏”效果。以《詹天佑》為例。在課文內容教學結束后,筆者以“我心目中的詹天佑”為題,讓小學生在“想一想、談一談”基礎上,動手寫一篇閱讀體會或讀后感。還可讓小學生抓住“課文結尾段”,開展相應的“相機補白”讀寫活動。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體悟與內化,而且有利于他們從主人公身上汲取“不計名利、為國爭光”的思想元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一充滿客觀而又辯證關系的古詩句,意在強調“學用結合、知行統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善于組織并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體驗實踐活動。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迎合小學生“求動、求異、求新、求趣”的活潑特征,還能為他們提供自主體驗和情感實踐的豐富空間,從而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基本特點。比如,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開展小學生古詩文朗誦比賽活動;在《曹沖稱象》等課文教學后,組織開展“少兒故事”講述與分享活動;針對如《草船借箭》《景陽岡》等情節(jié)性、操作性較強的課文,在教學結束后,組織小學生開展“課本劇”式的改編和表演活動。除此之外,還可在條件許可情況下,把語文教學課堂“搬出”班級和校園,引向社區(qū)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讓小學生通過“社會閱讀、綠色閱讀”不斷增強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人文性教育同樣需要“激勵、喚醒和鼓舞”。尤其在全面強調“核心素養(yǎng)”引領的今天,我們善于將“人文素養(yǎng)”與“智能素養(yǎng)”和諧統一起來,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