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惠
(山東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山東·淄博 255000)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學生工作“公寓一小時工作法”要求,全體輔導員堅持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深入學生宿舍開展工作,主要包括宿舍安全隱患排查、宿舍衛(wèi)生督查、特殊學生的重點關注、學生學業(yè)指導等工作。通過每天走訪宿舍,對存在學業(yè)問題、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實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并做好工作記錄,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本案例討論的就是通過“公寓一小時工作法”發(fā)現的存在學業(yè)問題、心理問題學生。
作為輔導員,我嚴格按照學院工作安排,每天早上8 點準時進入5#男生宿舍樓開展工作。大部分宿舍同學都是打掃好衛(wèi)生,安安靜靜地學習或者背起書包下樓去吃飯,也有宿舍的同學比較活潑開朗會跑過來和我聊天,和我談談最近的困惑,又或者跟老師開個玩笑,聊聊最近的活動和課程。但是,有一個同學小A,每天迎接我的都是一雙漠視的目光,又或者是連頭都不抬,更不搭理我,任由我怎么問怎么說都不回答。找同學了解后得知,小A 性格內向,平時與同學交談較少,沒事就在宿舍床上坐著,與宿舍人也很少交流,上課不帶課本,玩手機游戲,作業(yè)也不交,任課老師多次催促也不見人。
小A 來自山東省某縣城,父母都是初中教師,家庭條件不錯,學習也很好。基于“望子成龍”的期盼,小A 父母對其要求甚嚴,同樣的,學校老師也較為嚴厲,故而導致其壓力較大,雖然考上了大學,但在高中時候的“后遺癥”仍時刻存在。為深入了解小A 的情況,我給小A 打電話,電話無人接聽,短信、微信及QQ 也均未收到回復。于是我前往宿舍找小A,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交談過程中,都是我在講話,他始終低著頭,偶爾回應寥寥數語,我感覺我的滿腔熱情釋放到了虛空,無處著力,最后,首次談話就這樣無疾而終。但就在我起身臨走之際,他竟起立向我鞠了個躬,跟我說,老師再見。我心想,這個孩子還是懂禮貌的,或許只是不善表達罷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把他叫到辦公室來交流,這次我改變了談話的思路,讓他找話題,我再展開談話。我發(fā)現他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他找不到傾訴的對象,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經過一個小時的談話發(fā)現,他不相信別人,不喜歡與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他覺得說了也改變不了現狀,而且厭學,大學志愿也不是自己填的,平時的生活學習也都是父母安排。自己想要的生活得不到實現,與父母溝通存在障礙。
(1)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及時協同父母溝通,形成關愛學生成長的合力。鑒于小A 的在校表現,我與他的母親進行了多次的溝通交流,希望家長能多關注孩子的在校情況。剛開始交流時,他母親老是回憶過去他的孩子多優(yōu)秀,老是覺得孩子送到了學校,自己就沒有責任管教孩子,還是想用初中老師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孩子。因此每次交流,我都不斷的提醒她,我和她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我們是要共同努力來教育管理孩子。起初,他的母親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但隨著交流次數的增多,他也覺得我是真心為了孩子好,所以慢慢的她和我站在統(tǒng)一的思想上。閑暇時間,多給孩子打電話溝通,在噓寒問暖間適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心理狀況。通過雙方不斷努力,協力構建學校與家庭兩位一體幫扶體制,齊抓共管,讓學生感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積極營造暖心惠學的良好氛圍。[1]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小A 說的話多了些,家庭的溫暖無疑為感化學生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小A 態(tài)度明顯有所改善。
(2)認真傾聽交流,真正關心幫助,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立足前期調查談話基礎,主動施策,及時詢問小A 的生活、學習情況。由于學生在宿舍是最放松的,因此我將與小A 的談話地點基本選在宿舍。交談中,我鼓勵小A 個人陳述和分析自身的問題和改進措施,期間經常性的鼓勵和表揚他的一些想法,對于其他不太合適的想法提出相應的建議,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誠心和關懷,讓學生覺得老師確確實是在幫助他。
(3)協同班委導師,貫穿課上課下,構建全方位幫扶隊伍。我把小A 的情況與本班班級導師進行了溝通,希望班級導師從學業(yè)方面給予學生答疑解惑。同時,我一方面要求班委關注小A 的課堂出勤和平時表現情況,另一方面安排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與小A 形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搭建互幫互助互學的“三互小組”,在相互幫助中共同提高。這些工作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小A 的課堂出勤狀況良好?,F在,小A 的活動場所不僅限于宿舍,圖書館和自習室也經常能夠看到他的身影。據舍友反映,小A 與宿舍人員交流多了,也會主動找話題聊天,除周末無課時偶爾玩玩游戲外,其他時間都沒有再玩網絡游戲。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法國作家蒙田曾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只有清楚的認識、了解自己,我們才能夠與他人更好地相處,才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大學新生初入校園,宛如雛鳥離開鳥巢飛向天空,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與憧憬,總想著飛得更高,但前進之路總是存在困難與挫折,若他們對自我有著清醒的認識,就會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自己有多大能力、多大潛力,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點。查漏方能補缺,進而給自己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心向往之,力所逮之”,最后到達光輝的頂點,只有這樣,前途才不會迷茫,內心便不會孤獨。[2]
(2)幫助樹立學習目標,轉移心理壓力。大一新生離開封閉高中校園進入開放的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會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失衡,學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對學校建設和所學專業(yè)的想象落差、對畢業(yè)前景的擔憂等等,這就導致學生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學習無法集中,整日郁郁寡歡。針對此類情況,要引導學生認清現實,主動融入環(huán)境,發(fā)現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亮點,從眼前小事做起,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立學習目標,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同時,做好學生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幫助學生解決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3)開展“一對一”心理輔導,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一對一”心理輔導,解答學生心理疑惑,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及時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一手抓學科知識學習,一手抓心理問題疏導,學會“兩條腿走路”,齊頭并進方為王道。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健康情緒的標準,同時因勢利導,教會他們分析、調節(jié)情緒的有效方法。[3]逐漸打開困擾學生的心結,那么心理問題也會逐漸減少。
(4)注重跟蹤調查,建立特殊學生問題處理的長效機制。做好學生工作,就要抓住關鍵少數。學生工作煩冗復雜,僅靠輔導員一人是很難完成此項工作的,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學會合理安排工作,充分發(fā)揮學生個人能力,齊抓共管,一同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輔導員可安排學生干部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做到早發(fā)現、早糾正、早解決。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來說,越早干預,越容易處理。若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也會受影響。二是通過開班委會的形式,讓班委們明確自己的職責,特別是心理委員,做好培訓,做到有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化,大學新生的環(huán)境適應問題、學業(yè)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求職擇業(y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如何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是否能夠成長成才,也關系到學校是否穩(wěn)定、家庭是否幸福。
如何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大一新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對于大多數的00 后學生來說,他們的父母給予的保護太多,致使其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由享樂之風盛行,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作為輔導員,我們要堅持“育人為本”的宗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結合第二課堂,科學的開展學生工作,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大學目標和計劃,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盡快的融入新生活新環(huán)境中去,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00 后的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上都逐漸“多元化、復雜化”,思想政治工作也相應“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做學生工作很難,為祖國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很重,作為大學生的管理者、引路人,輔導員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增強自身素質,才能為學生及時準確的指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