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 茆達干 張艷麗
(南京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5)
為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2018年8月,教育部專門印發(fā)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該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關于什么是“金課”?可以歸結為“兩性一度”: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其一,高階性。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其二,創(chuàng)新性。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不是滿堂灌,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1,2]但對于各專業(yè)各課程如何打造“金課”并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需進一步加強和實踐探索。因此,本文以動物科學類專業(yè)核心專業(yè)課之一的“動物繁殖學”課程為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在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傳統(tǒng)畜牧業(yè)逐漸向集約化、規(guī)?;?、健康安全、生態(tài)環(huán)保等現代畜牧業(yè)轉變,因此與畜牧業(yè)緊密相關的動物科學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中最富有挑戰(zhàn)性和最具發(fā)展?jié)摿Φ念I域之一。這就對農業(yè)高校動物科學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育思想觀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皠游锓敝硨W”主要介紹動物繁殖規(guī)律和技術,是學習動物生產學各論的基礎。該課程涵蓋了繁殖理論、繁殖技術、繁殖管理和繁殖障礙等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妊娠診斷等實用技術,又包括克隆、干細胞和基因編輯等動物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該課程是動物科學專業(yè)的一門核心專業(yè)課程,在動物科學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占有重要地位。
動物繁殖學課程一直是南京農業(yè)大學畜牧學科重點發(fā)展的課程之一。然而,在2003-2004年期間,動物繁殖學課程由于主要人員退休、調動等各種原因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師資力量薄弱,教研教改停滯不前,僅能勉強應付教學任務。針對這種嚴峻形勢,課程組多次召開會議專題討論教學改革,并請退休老教授給予指導。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手段和課程資源,以學生為本,動物繁殖學課程與時俱進。課程先后作為校級網絡示范課程、國家級精品共享課、江蘇省和國家在線開放課程進行建設,并配合系列教改項目的實施,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利用有限的課程學時,發(fā)揮動物繁殖學已建成的線上資源優(yōu)勢,將課程教學拓展至全時空,并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打造兩性一度的“金課”,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切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了新的契機,是當前課程建設的重點和方向。
2005年,教學團隊從動物繁殖學申請校級重點課程開始,重點加強實驗環(huán)節(jié)與考核改革。為了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實踐課的重要性,將動物繁殖學實驗與實習單獨開設。要求學生除了完成大綱規(guī)定的任務外,還要求自己動手查找資料,設計完成一個完整的試驗方案,經過討論和修訂,教師最后點評定稿。同時,將以前重結果考核改為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實踐教學的考試方法與形式包括:課程實驗操作、專題實驗方案設計、參觀調查報告等。為了更好地支撐課堂教學,教學團隊組織5所高校共8位一線老師編寫了《動物繁殖學實驗教程》(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2007年該書獲批“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008年,教學團隊進一步申請建設校級精品課程,并于2009年開始建設網絡課程。網絡信息包含教學大綱、教學PPT、習題和模擬試卷、教研教改、實踐教學、教學錄像、多媒體及在線答疑等模塊,另設有新聞動態(tài)和公告,及時展示現代繁殖學領域最新動態(tài),為學生自主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谡n程建設資源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2010年,該課程先后獲批江蘇省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實現了全部課程資源的網上共享,并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推進基于網絡的師生交互式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使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動物繁殖的基本規(guī)律及調節(jié)機制,掌握并運用這些現代化繁殖技術指導動物的繁殖實踐,同時為學好動科專業(yè)的后續(xù)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夠獨立操作多項實用繁殖新技術“厚基礎、寬知識、重實踐”的專業(yè)人才。[3-7]
在教學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精品課程建設成效顯著。為更好地為課程提供教學資源,2012年,王鋒教授牽頭組織全國1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員編寫出版了《動物繁殖學》;同時,以動物繁殖學為核心,探索的教學改革實踐成果先后獲2012年南京農業(yè)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和2013年江蘇省教學成果2等獎。
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教高廳[2012]2號)精神,為了推動教學團隊《動物繁殖學》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2013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成的動物繁殖學又獲批第三批建設的1100門本科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之一。課程團隊進一步對各單元的知識點及技能點進行了凝練,設立了學習筆記和資料分享等欄目,針對課程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信息,選用大量精彩而直觀的圖片、錄像和動畫等,靈活選用啟發(fā)法、互動法、講述法、情景法、參觀法和演示法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易化教學難點,同步更新網站內容和版式,做到與時俱進。同時,配備研究生助教參與繁殖學研究的前沿熱點等問題的解答,真正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2016年,該課程正式建成為第一批1767門本科“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之一。
2016年,動物繁殖學獲批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設計,融合傳統(tǒng)課堂和線上資源,教學活動擴展形成了線下和線上兩部分?;旌辖虒W模式呈現全時空、立體化的特點。課前,教師將課程的預習資源推送給學生,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數據統(tǒng)計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結果調整課上教學內容及進度,并選擇適合知識點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并輔以現場實踐實習和多種形式的線下討論。目前梳理的課程知識點錄制了短視頻73個,總時長523分鐘,非視頻課件資源69個,Flash動畫20個,隨堂測驗60個,習題217道,發(fā)起討論主題16個,建立單元作業(yè)和單元測試環(huán)節(jié)。2018秋學期有1000余人參與該課程的學習討論,互動學習氣氛濃烈。此外,還充分利用微信、QQ、E-mail等其他在線平臺與學生進行雙向溝通交流,延伸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動物繁殖學成了“不下課”的在線課堂。
結合動物繁殖學教學實際,線上和線下部分同步對本校學習者提出學習要求。開課前制定教學方案,讓學習者明確平臺操作規(guī)程,每期課程都有明確公告。線上內容作為本校學生的學習資源,伴隨線上答疑互動,線下課堂對每期學習內容和主要問題進行小組式討論,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特別是互動交流部分,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做到因材施教。線上考核成績按一定比例納入該課程的總成績,完善了以往的學習考核體系,改變了過去簡單的考試+點名的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時將網絡課堂成績、線下課堂提問、討論、學生講述等都作為考核目標(占30%-50%),充分體現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團隊合作精神,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潛力。建設的在線開放課程在中國愛課程網上試運行兩次,很多高校學生同步注冊學習,這種全新的學習體驗非常符合現代大學教育趨勢,因此課程受到廣泛好評。
2019年8月,動物繁殖學在線開放課程被學校推薦申報認定國家級慕課。今后五年課程將繼續(xù)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服務,并對教學設計、課程資源配置與應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根據在線開放課程的特點,更新課程教學網站和實踐教學體系,保持其時效性和先進性,進一步探索以科研促教學、以生產實踐促教學的“學研產結合”教學改革模式,聯(lián)系實際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展現繁殖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學生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夠獨立操作多項實用繁殖新技術,顯著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其就業(yè)或深造的競爭力。
MOOC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學習者為中心,具有開放包容、資源豐富、受眾廣、教學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等優(yōu)點,但線上MOOC教學必須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學效果,兩者都具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互補性強。因此如何將傳統(tǒng)教學和線上MOOC教學的優(yōu)點有機結合,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完善,已成為課程改革的方向。[8]
教學資源是實現混合式教學的基石,課程團隊將進一步完善基于動物繁殖學的課前-課上-課后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習者的需求以及社會用人單位對繁殖技術人員的需要,進一步拓展包括實踐教學案例庫、作業(yè)測驗、名詞術語、實驗實習、學生作品和常見問題等資源。課前資源重點包括每個知識點的預習資源,如MOOC視頻、課件、圖片、文字等;課上資源包括課上教學、互動、拓展資源,隨堂測試,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等;課后資源包含課程的總結、考核資源、內容拓展與拔高、線上討論、答疑以及學生的總結與思維導圖等。
教學設計是金課建設的核心。在動物繁殖學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展基于課前-課上-課后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探討在線上和線下融合過程中如何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進行結合(學生的最終成績要由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組成,重在過程性考核,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研究性、體驗式和自主式學習環(huán)境)。如:系統(tǒng)為單元作業(yè)提供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評分由學生互評,互評人數最少為5人,未參與互評與未完成互評的學生得分有所區(qū)分。單元測驗主要是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系統(tǒng)自動評分。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按參與的活躍度和內容質量評分,而目前為了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僅對活躍度進行評分,即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發(fā)貼4次即可獲得滿分,后續(xù)將進一步從發(fā)貼內容的質量即被點贊的數量進行評價。期末考試客觀題由單選題和判斷題組成,主觀題由問答題組成,評分同單元作業(yè)和測驗。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支撐。2017年,本教學團隊主編出版了《動物繁殖學實驗教程》(第二版)。2018年,本教學團隊主編修訂的《動物繁殖學》(第二版)被列入江蘇省“十三五”重點教材。今后將對主編出版的《動物繁殖學》《動物繁殖學實驗教程》進行修訂再版,更好的為課程建設服務。
總之,南京農業(yè)大學動物繁殖學課程經過10多年的持續(xù)建設,已取得長足的發(fā)展。作為動物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yè)核心課,我們將努力完善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繼續(xù)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將動物繁殖學打造為“金課”,為滿足現代畜牧業(yè)發(fā)展對動物繁殖學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