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凱文
粵語童謠作為廣東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極具嶺南特色。猶記在孩童之時,中秋夜大家唱起《月光光》,玩耍時唱起《凼凼轉》,在下雨天時,《落雨大》的旋律又會縈繞在耳邊。除了朗朗上口的歌詞和動人的旋律以外,粵語童謠還有許多獨特之處,值得人們?nèi)ネ诰蛱剿?。本文主要以賴廣益改編的《落雨大》為例,研究其藝術特色和音律特點,探尋粵語童謠傳唱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
一、粵語童謠概述
粵語童謠,顧名思義,即用粵語方言來創(chuàng)作的童謠。它是中國傳統(tǒng)童謠的一個分支,作為嶺南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粵語童謠深深印刻在眾多廣府人的文化基因里,為他們所喜聞樂見。
黃婉明在《嶺南民俗文化研究——童謠意象》中認為,粵語童謠最顯著的特點莫過于用粵語方言來說,用粵語方言來唱。廣府話從秦代開始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演變,在古代被稱為百越之地的廣東,因為中原地區(qū)人民的遷徙和民族融合,各民族語言文字不斷糅合,才形成了今天廣東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同樣,中山大學羅康寧和葉國泉兩位教授在《粵語源流考》中也提及,粵語在大部分由古代中原的“雅言”(即普通話)組成的同時,也保留了一部分古代嶺南“百越語”的元素。由此可見,現(xiàn)代粵語是漢族移民語言與百越原住民語言共同發(fā)展與傳承的結果。
現(xiàn)如今,粵語的使用人數(shù)達7000萬之多,粵語使用人群不僅僅分布在兩廣地區(qū),東南亞(如新加坡)都有廣泛的粵語使用人群?;浾Z童謠將嶺南人的社交禮儀、起居日常、生活趣聞等融入歌謠中,是嶺南文化風土人情與時代樣貌最真實的寫照。由于嶺南人的口授相傳,粵語童謠才得以綿綿不斷,發(fā)展不息。
二、童謠語言淺顯通俗,充滿兒童情趣
通常來說,由于兒童的理解能力還處于較弱的階段,他們所掌握的詞匯量與知識更是有限,所以粵語童謠內(nèi)容一般都淺顯易懂,并且童謠的取材一般源于生活,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更容易引起兒童的共鳴?!堵溆甏蟆纷畲蟮奶攸c之一就是體現(xiàn)出廣東變化多端的天氣。這一場大雨來得迅猛,街道很快就被大雨所淹沒,人和車仿佛在湍急的水流中行駛。“落雨大,水浸街”這一句生動形象地描寫出暴雨來臨時,街上被大雨浸泡成一片汪洋的情景。想必當時大雨傾盆,人們的心情也如烏云般密布。這一場大雨來勢洶涌,再加上大雨把街道都浸沒,人們的出行肯定會變得不方便,大人們因此會感到厭煩,孩子們留意到的卻是阿嫂的“花鞋花襪花腰帶”,上面居然還綴著兩排可愛的“珍珠蝴蝶”,活靈活現(xiàn),讓人眼前一亮。這里的描寫與兒童的視角十分貼切,兒童的世界總是充滿許多新奇的玩意,就算是大人們眼中這一場司空見慣的大暴雨,在兒童的視角里,也能尋覓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美好與新奇之處。這首童謠以“起、承、回”的方式把兒童視角中的雨天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生動有趣。雨天除了給人一種陰暗昏沉的感覺,還可以變得清新而又歡樂。
《落雨大》在清末民初之時已經(jīng)開始被人們傳唱,這首童謠伴隨著一代又一代廣府人成長,成為膾炙人口、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童謠之作。其中更是離不開這一獨特的兒童視角,字里行間總能洋溢出童趣童真。
三、童謠所蘊含的濃郁地方色彩與廣府文化特色
《落雨大》這首童謠展現(xiàn)出西關老城區(qū)在下雨天時水淹街道的場景,同時也展示了一幅嶺南水鄉(xiāng)人民的生活場景,如擔柴、繡花鞋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此以外,因為廣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每年春夏交替之際出現(xiàn)暴雨的機會尤其多。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落雨大》這首童謠應時而生。
《落雨大》一方面展現(xiàn)出孩子眼中充滿純真的美好世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廣府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萬珊珊在《粵語童謠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以〈落雨大〉為例》中指出,童謠是兒童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在使用方言的基礎上,能反映當?shù)氐牡赜蛄曀缀偷胤轿幕?,讓孩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地域風俗的美好,愛上家鄉(xiāng)的事物?;浾Z童謠作為廣府文化的一部分,以獨特地道的廣府話去反映本土地區(qū)的文化特點,并將之帶到兒童的生活中。雖然這首童謠十分簡短,但是內(nèi)容緊緊圍繞廣府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展開,每每聽見這熟悉的旋律,人們就仿佛置身于大雨之中,感受著獨特的廣東氣息。
四、童謠音樂性和傳統(tǒng)性的完美契合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落雨大》,其基本音都是由五聲音階構成的。中國古代將這五個音分別稱為宮、商、角、徵、羽,按今天音樂人的說法,可以簡化為C、D、E、G、A五個音名?!堵溆甏蟆啡旧现挥玫搅薲o、re、mi、sol四個音,甚至其出現(xiàn)的si音,譜子都用la來表示。所以,《落雨大》是有著濃郁中國風的地道廣府童謠。
《落雨大》童謠中富含中國元素的地方可不單單五聲音階這一處,從《落雨大》的歌詞構成來看,以“落雨大,水浸街”這一三言句式以及像“阿媽擔柴上街買”這樣的七言句式為主。其韻律則完全按照粵語的平仄聲調(diào)來進行編排,如“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盡管《落雨大》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童謠,但每一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都押ai韻,讓人們唱起來朗朗上口。嬰幼兒對富有韻律的歌句則更加敏感,大人們簡單教唱后,孩子們就會跟著哼《落雨大》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賴廣益改編的合唱版《落雨大》童謠是新時代廣府地區(qū)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這一版本更是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賴廣益在該曲里用了大量的切分及附點節(jié)奏,不僅如此,他還在短短的幾段樂句中加入了大量的升降調(diào)運行。另外,因為該版本的《落雨大》是合唱版,所以賴廣益吸收了美聲音樂的唱法,中西結合,運用多聲部同時進行演繹,使得人們在四分多鐘的音樂里不覺乏味。改版后的《落雨大》節(jié)奏急促,和聲編排忽強忽弱,實為廣府地區(qū)下大雨時的真實場景。同時,這樣的改編又符合兒童說話輕快、活潑、聲調(diào)較尖的特點。原版的《落雨大》童謠采用2/4的節(jié)奏,頗有吆喝、悠長之感,給人以一種家長式的期盼。而賴廣益的《落雨大》版本則真正地從兒歌的本質(zhì)出發(fā),符合孩子們童真童趣的意境,營造了一種孩子們在雨中快樂嬉戲的幸福圖景。
五、結語
本文通過簡單的粵語童謠概述,以《落雨大》為例集中分析了粵語童謠的語言藝術、地方民俗以及其音樂韻律性的特點。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人們應該繼承其表達的真善美情感,學習其質(zhì)樸、勤勞的思想美德。同時,人們還要不斷對其加以改造,把一些新時代優(yōu)秀的精神風貌融入新的粵語童謠創(chuàng)作中。只有這樣,粵語童謠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每位廣府人童年時期深刻的文化烙印,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