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朱熹《詩經(jīng)》闡釋的詩學意義

        2020-01-07 09:13:39毛宣國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

        [摘"要]"朱熹的《詩經(jīng)》闡釋兼會經(jīng)學、理學、文學,以“義理”和“得性情之正”為前提,其所引發(fā)的詩學問題對中國古代詩學理論產(chǎn)生了影響。它的具體表現(xiàn)在:“淫詩”說客觀上意識到《詩經(jīng)》中男女戀情詩的存在,在“淫詩”說背景下對孔子“思無邪”的重新闡釋,有助于《詩經(jīng)》闡釋中讀者主體地位的形成;以《詩》說《詩》,重視《詩》的“熟讀涵詠”和“興”的體驗方式,豐富了《詩經(jīng)》文本的文學內(nèi)涵,也突出了詩歌涵養(yǎng)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詩經(jīng)》“六義”的辨識和以“文勢”論《詩》,體現(xiàn)出“自覺”的文體意識,影響到后世詩學“辨體”思想的形成。

        [關鍵詞]"朱熹;《詩經(jīng)》闡釋;淫詩說;興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0)04—0082—10

        The"Poetic"Significance"of"Zhu"Xi’s

        Interpretation"of"The"Book"of"Songs

        MAO""Xuan-guo

        (College"of"Literatur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Zhu"Xi’s"interpretation"of"The"Book"of"Songs"is"based"onnbsp;the"premise"of"yili"and"integrity"of"temperament."The"poetical"problems"caused"by"it"are"of"great"significance"to"the"theoretical"construction"of"ancient"Chinese"poetics."It"is"embodied"in"several"aspects"below."First,"the"theory"of"erotic"poems"objectively"means"the"existence"of"love"poems"between"men"and"women"in"the"Book"of"Songs,and"the"reinterpretation"of"thinking"without"evil"of"Confucius"is"helpful"to"the"formation"of"the"reader's"main"position"in"the"interpretation"of""The"Book"of"Songs.Second,"poetry"by"poetry,"it""pays"attention"to"the"experience"mode"of"stir"and"familiar"reading"and"chanting,enriches"the"literary"connotation"of"the"text"of"The"Book"of"Songs,"and"highlights"the"role"of"poetry"in"the"cultivation"of"people's"hearts"and"the"promotion"of"people's"spiritual"realm.Third,"the"identification"of"six"principles"in"The"Book"of"Songs"and"the"Wen"Shi"On"Poetry,"it"embodies"the"consciousness"of"style,"which"affects"the"formation"of"the"thought"of"distinguishing"style"in"later"poetics.

        Key"words:"Zhu"Xi;"interpretation"of"The"Book"of"Songs;"the"theory"of"erotic"poems;stir

        朱熹是宋代《詩經(jīng)》學的代表人物,其對《詩經(jīng)》闡釋所引發(fā)的詩學問題,對于中國古代詩學理論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學術界雖有一定認識,但并沒有充分揭示出其應有的理論價值與內(nèi)涵。理解朱熹《詩經(jīng)》闡釋的詩學意義,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要突破經(jīng)學與文學、教化與審美對立的思維范式,將朱熹的《詩經(jīng)》闡釋與詩學理論放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在經(jīng)學與文學、教化與審美的復雜關系中把握其詩學內(nèi)涵;二是要把握朱熹詩學的精神,必須充分理解朱熹所處時代的思想特征,即理學思想的影響。錢穆說,朱熹的《詩集傳》“實是兼會經(jīng)學、理學、文學之三者始有此成就”。[1]朱熹既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經(jīng)學的集大成者。其《詩經(jīng)》闡釋是在理學的思想文化氛圍中建立起來的,離開了理學與經(jīng)學的維度,我們是很難理解朱熹的詩學與文學思想的。

        一"以義理釋《詩》和“得性情之正”

        以“義理”釋《詩》是宋代《詩》學的基本特點,作為宋代理學和經(jīng)學集大成者的朱熹,自然更不能例外。朱熹對待《詩經(jīng)》的基本立場是理學的、經(jīng)學的,而非文學的,朱熹重視《詩》的目的也是要通過《詩》來闡發(fā)他的理學思想,所以“義理”釋《詩》成為他的《詩經(jīng)》闡釋的基本立場與出發(fā)點?!对娂瘋餍颉纷鳛橹祆湓妼W理論的綱領性文獻,更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于《雅》以大其規(guī),和之于《頌》以要其正,此學《詩》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敝祆洌骸对娂瘋鳌罚腥A書局,2017年,第2頁。

        這一段話表明,朱熹是以《周南》《召南》為其《詩》學之本的。朱熹之所以重視《二南》,是因為在他看來,《詩》三百篇中唯有《二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詩集傳序》),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的“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的政治理想。這也就是朱熹所強調(diào)的《詩》之義理,這樣的“義理”闡釋貫穿到《二南》的每一首詩的闡釋中。對于《周南》,朱熹不同意《毛詩序》將《周南》詩旨僅僅局限于“后妃之德”的說法,而是認為它是“周公相之,制作禮樂,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

        朱熹:《詩集傳·周南》,《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頁。,最能體現(xiàn)文王之治的美好風俗,“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③《周南》前五篇《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從字面上看與后妃相關,實際上卻是“皆所以著明文王身修家齊之效”。同上,第12頁。接下來各篇,《桃夭》說的是“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兔罝》說的是文王之治的“化行俗美,賢才眾多”,《芣苢》說的是文王之治的“化行俗美,家室和平”,這些皆重在強調(diào)文王“家齊而國治之效”?!稘h廣》《汝墳》講文王之治而使天下太平,居于周南之域很遠地方的女子都受到教化,《麟之趾》作為“《關雎》之應”同樣是文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體現(xiàn)?!墩倌稀肥钠娨彩侨绱耍加凇儿o巢》、終于《騶虞》。南國國君大夫被文王化之而能修身以正其家,女子被后妃化之而能守德以正其家,是《詩》的主旨所在。

        從《二南》詩旨闡釋出發(fā),朱熹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詩》學解釋系統(tǒng)。它以《大學》的三綱八條目,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為根據(jù),重點在于強調(diào)人的心性與道德涵養(yǎng)的提升,即所謂“得性情之正”。“得性情之正”的本質(zhì)亦是強調(diào)人的本性要符合道德原則?!对娂瘋鳌ぶ苣稀りP雎》曰:

        孔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愚謂此言為此詩者,得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蓋德如雎鳩,摯而有別,則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見其一端矣。至于寤寐反側,琴瑟鐘鼓,極其哀樂而皆不過其則焉,則詩人性情之正,又可以見其全體也。獨其聲氣之和,有不可得而聞者。雖若可恨,然學者姑即其詞而玩其理,以養(yǎng)心焉,則亦可以得學《詩》之本矣。同上,第3頁。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第一篇,歷來得到詩家的重視??鬃诱摗对姟芬鄰摹蛾P雎》始言《詩》學之本,朱熹也不例外。與《毛詩序》將《關雎》看成是“后妃之德”和今文三家詩將《關雎》解釋為“刺詩”不同,朱熹主要引進了孔子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和漢儒匡衡的“情性”之說,強調(diào)《關雎》為“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之詩,即是說《關雎》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中庸適度,符合道德禮義規(guī)范,有助于人的心性修養(yǎng)。學《詩》者也應該通過對《詩》的玩味把握,以“養(yǎng)心”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與道德修養(yǎng)。長期以來,不僅像《關雎》一類被視為“風詩之正經(jīng)”的詩,即使是《鄭風》《衛(wèi)風》一類被視為恣情縱欲的“淫詩”,但朱熹認為它具有懲惡勸善,得“性情之正”之功用?!端臅戮浼ⅰふ撜Z集注》曰:“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敝祆洌骸端臅戮浼ⅰ?,中華書局,1983年,第53頁。《詩》之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在于懲惡勸善,使人的善心得到發(fā)揚,使人的性情得到熏陶。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朱熹對《詩經(jīng)》本文義和文學意義的漠視。朱熹是理學家中最為出色的詩人之一,《朱文公文集》收有其詩作一千一百八十多首,其中如《春日》《觀書有感》《送張秘閣張長丈韻》等都富有哲理和生活情趣,久為人們傳誦。清人李重華甚至認為朱熹的詩“雅正明潔,斷推南宋一大家”,堪與陸游的詩歌相媲美。[2]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使朱熹對《詩經(jīng)》本文的文學因素也多有認識與發(fā)掘。但是其有一個基本的理論前提,那就是《詩》的本文義和文學意義不能影響《詩》的道德與教化功能的實施,一旦《詩》的本文義和文學意義與《詩》的道德教化功能發(fā)生沖突,朱熹選擇的常常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朱熹以義理說《詩》的精神實質(zhì)所在,他的一系列詩學主張,如“淫詩”說、以《詩》論《詩》、熟讀涵詠、“興”論、對“六義”的辨識和以“文勢”論《詩》等,都是以此思想為出發(fā)點的。

        二"“淫詩”說的詩學意義

        “淫詩”說是朱熹提出的重要詩學主張,歷來得到詩家的重視。如何評價“淫詩”說在中國詩學史上的意義,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種觀點在學術界很有影響,那就是莫礪鋒所提出的朱熹“淫詩”說的實質(zhì)是“從經(jīng)學走向文學”的觀點。[3]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其意識到朱熹的“淫詩”說包含著文學與審美的因素,其不合理性在于它忽視了朱熹對文學的思考是在經(jīng)學和理學思維前提下進行的,并沒有偏離經(jīng)學和理學的軌道。朱熹之所以提出“淫詩”說,其基本立場并不是以文學眼光看待《詩經(jīng)》,而是要將《詩經(jīng)》作為道德教化的文本,通過對《詩經(jīng)》的涵詠閱讀來激發(fā)人們的善心,塑造人們的性情。理解朱熹的“淫詩”說,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朱熹相比前人,對“淫詩”持有更強烈的批判立場。朱熹認為“淫詩”的創(chuàng)作者是不道德的男女,傷風敗俗、無羞恥感,全然不顧禮義廉恥,所以對其批判的語氣特別激烈。他指責“淫詩”是“但知思念男女之欲,是不能自守其貞信之節(jié),而不知天理之正也”

        朱熹:《詩集傳·鄘風·蝃蝀》,《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49—50頁。,其中又以《鄭風》更甚。在朱熹看來,《鄭風》不同于《衛(wèi)風》的“男悅女之詞”,而是“女惑男之語”,所以“幾于蕩然無復羞愧悔悟之萌,是則鄭聲之淫,有甚于衛(wèi)矣”。

        朱熹:《詩集傳·鄭風·總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88頁。從這里可以看出朱熹強烈的道學家立場,他提出“淫詩”說只能說他在客觀上意識到男女戀情詩的存在,而不是在主觀上肯定《詩經(jīng)》中那些表現(xiàn)男女戀情的詩篇。其目的還是以道德禮義約束男女情感的表現(xiàn),將“情”(欲)導向“理”,導向理學家以“義理”說《詩》的道德教化和性情涵養(yǎng)的思想范圍。

        那么,如何認識“淫詩”說的詩學意義呢?首先,“淫詩”說應該納入朱熹的經(jīng)學理學的思想軌道,以經(jīng)學理學的思維方式看待“淫詩”,固然有否定和壓抑人的情感欲望、否定人的正常情感表現(xiàn)的一面,同時也含有用道德理性對人的自然情感加以涵養(yǎng)和歸化的一面。朱熹的“淫詩”說由于過于強調(diào)道德理性對人的自然情感的約束與歸化,以至于忽視了自然情欲也屬于人的正常情感表現(xiàn)范圍,導致了對人的自然情欲的壓制,但是這畢竟是儒家詩學遺產(chǎn)的一部分,其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都只能在這樣的思想語境中加以理解,而不能脫離這樣的思想語境任意夸大朱熹的“淫詩”說對于文學和審美的意義。

        其次,“淫詩”說較之前人的確在《詩》的解釋上有了新的進展。朱熹主觀上不愿意承認“淫詩”表現(xiàn)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并從道德上進行壓制與批判,但客觀上他還是承認了“淫詩”存在的事實。朱熹將人的“性”和“欲”作為“詩何為而作”的前提,認為“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

        朱熹:《詩集傳序》,《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頁。,“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③。雖然朱熹以“詩教”的眼光看待“淫詩”,不認可“淫詩”感物的“邪”與“非”的內(nèi)涵,卻肯定了“淫詩”的產(chǎn)生與人的性情、與人的情感心理的關系,承認了“淫詩”發(fā)生的現(xiàn)實。朱熹對“淫詩”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和人的情感心理基礎也進行了探討。比如,在比較“風詩”與“雅頌”的不同時,朱熹特別強調(diào)“風詩”是“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同上,第2頁。朱熹具體論及《狡童》《將仲子》《褰裳》等一類被他視為極不道德,缺乏羞恥感的所謂“淫詩”詩,亦指出它們是“男女相怨之詩”“男女相與之辭”“男女相咎之辭”,而不是《毛詩序》所謂的“刺忽”“刺君”一類的政治詩?!耙姟闭f解《詩》有一個核心,那就是除去《毛詩序》的“美刺”說,將《詩》還原為男女相悅相戀相會之詩,還原這些詩的風俗民俗的生活內(nèi)容與場景。不僅如此,朱熹還通過“淫詩”說的解讀,發(fā)現(xiàn)了一種來源于民間的情愛力量,它與作為朝廷宗廟之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比如,釋《鄘風·桑中》:“此人自言將采唐于沫,而與其所思之人,相期會迎送如此也。”

        朱熹:《詩集傳·鄘風·桑中》,《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46頁。釋《鄭風·野有蔓草》:“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間,故賦其所在以起興。言野有蔓草,則零露漙矣。有美一人,則清揚婉矣。邂逅相遇,則得以適我愿矣?!?/p>

        朱熹:《詩集傳·鄭風·野有蔓草》,《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86頁。釋《鄭風·溱洧》:“蓋洧水之外,其地信寬大而可樂也。于是士女相與戲謔,且以勺藥相贈,而結恩情之厚也?!?/p>

        朱熹:《詩集傳·鄭風·溱洧》,《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87頁釋《陳風·東門之枌》:“此男女聚會歌舞,而賦其事以相樂也?!敝祆洌骸对娂瘋鳌り愶L·東門之枋》中華書局,2017年,第126頁。

        對于這種力量,朱熹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同情與理解,并沒有禁絕男女之情與男女之欲的存在,只是強調(diào)它應該用禮義道德予以歸化。

        將《詩經(jīng)》與來自于民間的風俗習慣和男女情愛聯(lián)系起來,重視《詩》對于民眾的歸化與教化意義,并不始于宋儒,也不是朱熹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早在先秦的《孔子詩論》中就提出“《邦風》其納物,博觀人俗”的觀點,涉及民間風俗與詩樂的關系?!睹姶笮颉诽岢觥帮L天下而正夫婦,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的主張,其目的亦在于施教于民,重視政教在民間的反應與影響。班固提出“以風俗觀詩”說,更加明確了《詩》與民風民俗的關系,明確了來自民間情感生活與反應對于統(tǒng)治者以《詩》來施教于民、治理社會和歸化人心的意義。朱熹的“淫詩”說,與漢儒論《詩》所持的民間立場,特別是班固“以風俗觀《詩》”說有某種關聯(lián)。但是,朱熹與漢儒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那就是漢儒認為《詩》的作者并不是“淫奔”者自身,而是“國史”,是“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是刺某君、某王、某公室之詩。而朱熹則明確指出“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詩集傳序》,《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頁。,將“淫詩”的創(chuàng)作主體由“國史”和“賢圣”下移到民間男女,變成平民大眾?!对姟匪磉_的情感自然也不再是漢儒那種“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形政之苛”的美刺情感和政治道義關懷,而是變成了來自于民間的男歡女愛和欲念欲望的體現(xiàn)。當然,從朱熹提出“淫詩”說的本義上來說,這種男女欲情并不是他所肯定的,而是必須用道德禮義加以節(jié)制與歸化的。但是,“淫詩”說存在的事實卻說明了《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的一個真相,那就是男女戀情,特別是來自于民間的情愛力量是《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與推動力,這也是后世詩人將《詩經(jīng)》研究由“賢圣”和士大夫文人轉向民間的重要原因。明代文人普遍愛好并收集來自于民間的情歌,甚至提出“以情為教”的主張(馮夢龍等),就是沿著朱熹“淫詩”說的路徑發(fā)展而來。

        最后,我們還可以從讀者方面來理解“淫詩”說的詩學意義。朱熹稱“淫詩”為“淫奔者自敘之詞”

        朱熹:《讀呂氏詩記桑中篇》,《朱熹集》卷七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650—3651頁。,而非詩人所作的“刺奔詩”?;谶@一認識,朱熹對孔子的“思無邪”做出了新的解釋。朱熹以《桑中》《溱洧》為例說明,《詩》三百中客觀存在著“淫奔之詩”??鬃铀f的“思無邪”不是指整個《詩》三百皆“無邪”,不能作“《詩》之人所思無邪”之解,而是指接受者讀《詩》應該做到“無邪”,即“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丑者,乃所以為吾警懼懲創(chuàng)之資”?!吨熳诱Z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90頁。這樣才能通過《詩》來感發(fā)人的善心,治理人的性情。故有人問起什么是“思無邪”時,他明確回答:“所謂‘無邪’者,讀《詩》之大體,善者可以勸,而惡者可以戒。若以為皆賢人所作,賢人決不肯為此。”《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6頁。

        朱熹從讀者的“無邪之思”角度來解釋“淫詩”,將“淫詩”看成是“淫奔者自敘之詞”,目的是強化《詩》的勸善懲惡的道德功用,這樣的解釋必然面臨著《詩經(jīng)》本文意義理解方面的困難。這是因為朱熹的“無邪之思”是將讀者作為一個道德化的主體,肯定讀者是一個賢明良善之人,對“淫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有邪”內(nèi)容能夠予以道德化的甄別,從“有邪”到“無邪”,獲取某種道德意義上的勸誡與警示。如果讀者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是一個能識別淫詩“有邪”內(nèi)容的良善賢明之人,那么朱熹所謂“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的說法未免落空,其以“淫詩”為反面教材來勸誡警示人心,使人得性情之正的希望也會落空。那么,如何使那些非道德的讀者在閱讀這些詩篇中從“有邪”走向“無邪”,而獲得道德上的教益與啟示呢?這顯然不能從“淫詩”本文自身的解釋出發(fā),而是要預設某種道德前提。這種前提是朱熹強加給讀者的,與《毛詩序》的刺詩說一樣,是將自己的道德意愿強加于讀者,讓讀者循著注釋者的道德引領去獲取某種道德教益,而并非是對讀者文本解釋權和主動性的肯定。

        盡管如此,我們卻不能忽視朱熹“淫詩”說,特別是不能忽視朱熹在“淫詩”說的背景下對“思無邪”重新闡釋的理論意義。因為它將孔子所言的“思無邪”從詩人之思的純正無邪轉向讀者之思方面,這無疑是對詩歌文本闡釋的一種解放。朱熹反對將“淫詩”解釋為“刺詩”,與他對《毛詩序》美刺教化立場的批判也是一致的。朱熹曾明確肯定詩人作詩的本意在于“感物道情”和“吟詠情性”而非譏刺他人。他說:“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譏刺他人?”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6頁?!耙姟闭f的“淫奔者自敘之詞”而非刺詩的表述,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詩經(jīng)》抒情本性的一種肯定。另外,從“刺詩”向“淫奔者之辭”的轉換,從《詩》皆為賢人圣人之作和不允許“淫亂”之詩的存在,到承認“淫詩”為淫奔者自敘之辭,為男歡女愛的情感表現(xiàn),無疑為讀者的闡釋提供了新的釋義空間。既然闡釋的主體轉向讀者方面,“無邪”之詩變成了讀者對于“有邪”之詩內(nèi)容的審視,那么傳統(tǒng)的圣人賢人作詩的經(jīng)學道統(tǒng)地位和“美刺”說詩的闡釋框架就會被動搖,這自然會使讀者因素介入到《詩經(jīng)》的闡釋中,有助于《詩經(jīng)》闡釋史上讀者主體地位的確立。

        三"“熟讀涵泳”和“興”論的詩學意義

        朱熹解《詩》,堅持唯經(jīng)文本文意義是“求”的原則,不是問先儒對經(jīng)文的解釋如何,而是在求《詩》之本義的基礎上理解《詩》。基于這一原則,朱熹強烈批判不“以《詩》說《詩》”而“以《序》解《詩》”的做法,認為“今人不以《詩》說《詩》,卻以《序》解《詩》,是以委曲牽合,必欲如序者之意,寧失詩人之本意不恤也”。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7頁。獲得這樣的認識,朱熹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朱熹早年是信《序》尊《序》的,后來則轉向疑《序》廢《序》,認為《序》能更好地理解《詩》的本意。

        不是以《序》而是以《詩》作為理解《詩》的依據(jù),強調(diào)唯經(jīng)文本文意義是求這樣,對本文的“熟讀涵泳”自然成為朱熹理解《詩》旨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對“涵泳”的提倡并不始于朱熹,北宋理學家二程和張載等人就非常重視這一閱讀方法。張載提出“置心平易,然后可以言詩。涵詠從容,則忽不能自知而解頤”;程頤提出“興于詩者,吟詠情性,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的主張。謝良佐也明確提出“學《詩》須先識六義體面,而諷味以得之”的主張,并以程顥為例,強調(diào)了詩歌“涵泳”的重要性:“明道先生善言《詩》,未嘗章解句釋,但優(yōu)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p>

        謝良佐:《上蔡語錄》卷2,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朱熹的“熟讀涵泳”說正是對上述思想的繼承。不同的是,在二程和張載那里,“熟讀涵泳”主要還不是一個詩學概念,主要針對的對象也不是《詩》,而朱熹的“熟讀涵泳”則與《詩》之閱讀與理解有了更緊密的關系,其話語形態(tài)更加豐富。它是以“涵泳”為核心,容納了“沉潛”“諷誦”“玩索”“玩味”“滋味”一系列話語概念。且看下面這些論述:

        讀《詩》正在于吟詠諷誦,觀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詩,自然足以感發(fā)善心。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6頁。

        《詩》,如今憑地注解了,自是分曉,易理會。但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④

        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說,只憑平讀者,意思自足。④

        朱熹對《詩》的“熟讀涵泳”有一個特點,即不局限于“義理”,而是“更好看他文章”,即注意玩味其中所包含的詩的文理、體式結構、辭氣風格、情感色調(diào)、敘事特征、修辭手法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類似例子很多,比如論《小雅·谷風》:“看《詩》,義理外更好看他文章。且如《谷風》,他只是如此說出來,然而敘得事曲折先后,皆有次序”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3頁。;論《邶風·柏舟》:“今考其辭氣卑順柔弱,且居‘變風’之首,而與下篇相類,豈亦莊姜之詩也歟”

        朱熹:《詩集傳·邶風·柏舟》,《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3頁。;論《衛(wèi)風·伯兮》:“《序》言‘為王前驅’,蓋用詩文,然似未識其文意也”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7頁。;論《鄭風·風雨》:“《序》意甚美,然考詩之詞,輕佻狎昵,非思賢之意也”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32頁。;論《小雅·楚茨》:“自此篇至《車轄》,凡十篇,似出一手,詞氣和平,稱述詳雅,無風刺之意”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48頁。;論《大雅·行葦》:“此詩章句本甚分明,但以說者不知比興之體,音韻之節(jié),遂不復得全詩之本意”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7頁;論《大雅·生民》:“音韻諧協(xié),呱聲載路,文勢通貫?!?/p>

        朱熹:《詩集傳·大雅·生民》,《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頁。這些論述,從藝術手法、敘事特色、音韻、辭氣、文理、文意、文勢多方面展開,說明朱熹以“熟讀涵泳”的方法解《詩》,豐富了《詩》的文學內(nèi)涵的理解。

        “熟讀涵泳”說的意義不僅在于對《詩經(jīng)》文本文學內(nèi)涵的把握,而且還在于它還充分意識到讀者在《詩經(jīng)》文本理解與接受中的重要作用。朱熹將孟子著名的“以意逆志”命題解釋為“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九》,中華書局,1983年。,“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蓋是將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詩人之志來”《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八,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中華書局,第1359頁。,并不否認“詩人之志”,即作家作品本文之意還原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則在于這種還原應該建立在讀者的“己意”和“用心”上,是讀者“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去主動追迎“詩人之志”,這種“追迎”其實是讀者對文本的反復涵泳與體驗,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作品本文意義的理解。朱熹談讀書、讀經(jīng)典,都非常重視讀者的這種涵泳體驗能力,強調(diào)讀者不僅僅“從文字上做工夫”,更要“于身心上著切體認”

        《朱子語類》卷第十九,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中華書局,第435頁。,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圣人之言去體察圣人之理與圣人之心,把握經(jīng)典的深刻內(nèi)涵。讀《詩》更是如此,“須是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只有這樣,讀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閱讀體驗中,細心體察與品味作品,做到讀者之心與作者之心的溝通契合,從而更好地把握《詩》的意蘊與內(nèi)涵。

        朱熹論《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興”的作用。朱熹說道“學者當興詩”朱鑒:《詩傳遺說》卷一,四庫全書本。,“詩所以能興起人處,全在興”《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4頁。,“古人說‘詩可以興’,須是讀了有興起處,方是讀《詩》。若不能興起,便不是讀《詩》?!薄吨熳诱Z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6頁?!对姟分忈?,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興”之求解與感發(fā)活動?!芭d”可以說是朱熹《詩經(jīng)》詮釋,也可以說是其詩學理論的核心范疇。具體說來,朱熹所言“興”可以從兩方面來把握。

        一是從藝術手法方面來把握,其核心規(guī)定當是“興者,托(托)物興詞(辭)”朱熹:《詩集傳·詩傳綱領》,《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6頁。。“托物興辭”也是朱熹對《詩》之六義中的“興”義的闡釋。對于《詩》之六義說,朱熹有全面的認識。《詩傳遺說》曰:

        太師掌六詩以教國子,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而《詩大序》謂之六義。蓋古今聲詩條理無出此者。風則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則朝會燕饗公卿大夫之作,頌則鬼神宗廟祭祀歌舞之樂。其所以分者,皆以其篇章節(jié)奏之異而別之也。賦則直陳其事,比則取物曰比,興則托物興辭。其所以分者,又以屬辭命義之不同而別之也。誦《詩》者先辯乎此,則三百篇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也朱鑒:《詩傳遺說》卷三,四庫全書本。。

        從這里可以看出,朱熹主要是從《詩》的音樂內(nèi)涵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談“六義”,“風雅頌”是以音樂內(nèi)涵的不同來區(qū)分命名的,“賦比興”則主要是從“藝術手法”的不同來區(qū)分命名的,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方式,朱熹所說“六義”與漢儒從政教、美刺角度解釋“六義”形成了鮮明對照。而“興”作為《詩》的一種藝術手法,它不同于直陳其事的“賦”,也不同于“取物為比”的“比”,它的特點就是“托物興辭”。類似的表述也見于朱熹的其他著作中。如《楚辭集注》曰:“賦則直陳其事,比則取物曰比,興者托物興辭,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屬辭命意不同而別之也?!?/p>

        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頁。朱熹獲取這一認識有一個過程。早期,朱熹對“興”的規(guī)定,曾采用漢儒的“‘興’乃興起之義”

        朱熹:《答何叔京》,《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79頁。之說,自己也曾提出“興詩不甚取義,特以上句引起下句”

        朱熹:《答林熹之》,《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461頁。等說法。后來,隨著他的詩學思想日趨成熟,他對這些說法予以了糾正與澄清?!吨熳诱Z類》中有一段話很能說明這一點。當有人對他的《詩傳》說“六義”中的“興”所采用“托物興辭”的說法與舊說不同而提出詰問時,朱熹的回答是:

        覺舊說費力,失本指。如興體不一,或借眼前物事說將起,或別自將一物說起,大抵只是將三四句引起,如唐時尚有此等詩體。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皆是別借此物,興起其辭,非必有感有見于此物也。有將物之無,興起自家之所有;將物之有,興起自家之所無。前輩都理會這個不分明,如何說得《詩》本指!《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六,中華書局,第2070-2071頁。

        這里所說的“舊說”,可以理解為朱熹對自己早先說法的否定,認為其未得本旨。而朱熹所說的“興”的“本旨”之說,就是“托物興辭”。如何理解“托物興辭”,朱熹又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借眼前物事說將起”,即以眼前所見所感的實際事物起興;二是“別自將一物說起”,并非局限于眼前所見所感。前者如對《陳風·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枰詾槠冢餍腔突汀钡年U釋:“此亦男女期會,而有負約不至者,故因其所見以起興也?!?/p>

        朱熹:《詩集傳·陳風·東門之楊》,《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28頁。后者如對《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的闡釋:“興也。揚,悠揚也,水緩流之貌。彼其之子,戍人指其室家而言也……平王以申國近楚,數(shù)被侵伐,故遣幾內(nèi)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詩也。”

        朱熹:《詩集傳·王風·揚之水》,《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68頁。朱熹“興”論的重點顯然在后一類?!巴形锱d辭”的關鍵在于“別借此物,興起其辭,非必有感有見于此物也”,無論是“有將物之無,興起自家之所有”,還是“將物之有,興起自家之所無”,只要以物來引發(fā)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情思的表達方式,就是“興”,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等,不必局限于實際所見所感的事物。朱熹對《詩經(jīng)》“六義”中的“興”義闡釋,注意到“興”的表達、創(chuàng)作與欣賞主體情感的關系,同時也肯定了想象虛構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與前人相比,其詩學內(nèi)涵更加豐富。

        另一種理解是我們這里要重點談論的,那就是“興”對于讀者的心靈感發(fā)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功用。從中國古代詩學傳統(tǒng)來說,作為美學詩學范疇的“興”,除了由儒家“六義”中的“賦比興”的“興”發(fā)展而來,將“興”看成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外,另外就是受到孔子的“詩可以興”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命題的影響,重視“興”對于讀者的心靈感發(fā)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朱熹的“興”論顯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在闡釋孔子的“詩可以興”命題時,朱熹將“興”闡釋為“感發(fā)志意”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78頁。;闡釋孔子的“興于詩”命題時,朱熹的解釋是:“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復,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p>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04—105頁。作為理學家的朱熹,比孔子更加重視“興”的揚善懲惡的道德感化作用,也更加重視“興”對于人的性情與人格、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離不開讀《詩》的“熟讀涵泳”方法。反過來說,《詩》須以熟讀涵泳為主,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詩具有令人興發(fā)感動的特點,可以涵養(yǎng)人的性情,激發(fā)人的精神。所以朱熹反復強調(diào)“讀詩全在諷詠得熟,則六義將自分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8頁。,“‘詩可以興’,須是讀了有興起處,方是讀詩。若不能興起,便不是讀詩”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6頁。。這種“涵泳”與“興”之相通的閱讀方法和詩之功能作用的實現(xiàn),也是關乎文學與審美的,如錢穆所說:“朱子治詩,主要在求能興,能感人,此即文學功能?!盵4]下面這段話,為學術界經(jīng)常引用,從中亦可以看出朱熹將“熟讀涵泳”與“興”論貫通起來所達到的美學詩學深度。

        “倬彼云漢”則“為章于天”矣,“周王壽考”則“何不作人”乎。此等言語自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詠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雍滯詩人話底意思也。周王既是壽考,豈不作成人材,此事已自分明,更著個“倬彼云漢,為章一天”喚起來,便愈見活潑潑地,此六義所謂“興”也?!芭d”乃興起之義。凡言“興”者,皆當此例觀之,《易》以言不盡意而立象以盡意,蓋亦如此。

        朱熹:《答何叔京》,《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部叢刊初編》本。

        “倬彼云漢,為章于天。周王壽考,何不作人”詩句出自《詩經(jīng)》中的《大雅·棫樸》?!爸芡鯄劭?,何不作人”是歌頌周文王能夠培養(yǎng)人才,前面加上“倬彼云漢,為章一天”兩句,“便愈見活潑潑地”,這便是用了“興”的手法。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興”,托物興辭,這首詩才血脈流動,具有了“活潑潑”之生命。讀者對詩意的把握,才不會脫離詩的“活潑潑”之意象,不會“

        雍滯詩人話底意思”。理解《詩》的“活潑潑”之意象和生命,自然也是對讀者生命情感的一種激發(fā),對讀者自身精神境界的一種提升。朱熹在這里所言的“興”“乃興起之義”,即指向這層意思。朱熹還將“興”與《易》的“言不盡意而立象以盡意”的說法聯(lián)系起來,其實也是重視讀者對《詩》之意象的玩索體驗,強調(diào)通過《詩》之“言不盡意”的審美意象特性之把握,來豐富人的情感與心靈,激發(fā)人的精神。

        朱熹的“熟讀涵泳”說和“興”論對后世詩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宋人羅大經(jīng)開始,到明清時代的王夫之、沈德潛、姚際恒、方玉潤等人論詩,提出“大地看詩,要胸次玲瓏活絡”(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從容涵泳,自然生其氣象”(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讀詩者心平氣和,涵泳浸漬,則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見,勉強求合也”(沈德潛《唐詩別裁·凡例》),“惟是涵泳篇章,尋繹本義,辨別前說,以從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詩意不致大歧”(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自序》),“善讀《詩》者反復涵泳而自有得于心焉”(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卷一)等,都受到朱熹的“熟讀涵泳”說的啟發(fā),或者說承繼了朱熹“熟讀涵泳”論的精神。對此,沈德潛有明確認識,認為朱熹所提出的“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的詩學主張,真得讀詩趣味。[5]不過,有一點常常被學術界普遍忽視,那就是朱熹將“熟讀涵泳”與“興”論聯(lián)系起來還有一個目的,即通過《詩》的涵泳閱讀來激發(fā)人的善心和提升人的精神。北宋理學家程頤提出“興于詩者,吟詠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的主張,重視《詩》對于涵養(yǎng)人的道德與性情的功用。朱熹將“興”解釋為“感發(fā)志意”,認為“須是讀了有興起處,方是讀詩”,重視對“興”的熟讀涵泳,正是對程頤這一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朱熹還提出讀詩“足以感發(fā)善心”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6頁.之說,所謂“感發(fā)善心”與他所提出的“興,感發(fā)志意”“讀了有興起處,方是讀詩”等主張是一致的,目的是通過《詩》的涵泳諷誦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同時又從深層上體現(xiàn)出文學的目的與要求,因為文學從根本上說也是教化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修養(yǎng)的。朱熹將“熟讀涵泳”與“興”論貫通起來,可以說是擴大了“興”的語義,對“興”進入到讀者視野中,發(fā)揮“興”的功能有著積極意義。

        四"《詩經(jīng)》文體論闡釋的詩學意義

        朱熹《詩經(jīng)》闡釋的基本立場是以義理釋《詩》和“得性情之正”。“義理”和“性情”關注的是《詩》的道德內(nèi)容。不過除此之外,朱熹論《詩》還有形式方面的要求,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對《詩經(jīng)》的文體論分析。在這一方面,朱熹常常擺脫了道德上的執(zhí)念,其文學眼光與心態(tài)更加自覺地表露出來。

        早在唐代,詩論家對《詩經(jīng)》的解讀,就表現(xiàn)出較為自覺的文體意識,比如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明確使用“體”的概念對《詩經(jīng)》“六義”進行分類與解說,提出著名的“三體三用”說;成伯嶼的《毛詩指說》專設“文體”一章,對《詩經(jīng)》中的“句法之長短,篇章之多寡,措辭之異同,用字之體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五《經(jīng)部十五·詩類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88頁。展開分析。這些可以說是對漢儒以來的以“章句訓詁”解《詩》的一種突破。朱熹則在此基礎上,明確將“文體”辨析作為《詩經(jīng)》解讀的重要依據(jù)。他說:“《詩》中頭項多,一項是音韻,一項是訓詁名件,一項是文體。若逐一根究,然后討得些道理,則殊不濟事,須是通悟者方看得?!?/p>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2頁?!罢戮溆栐b”和“音韻”均是從漢代以來《詩經(jīng)》闡釋人們所關注的問題,朱熹則增添了“文體”一項。“音韻”“章句訓詁”“文體”的統(tǒng)一,構成了朱熹《詩經(jīng)》文本文體闡釋的重要特征。

        朱熹對“文體”的重視,首先體現(xiàn)為《詩經(jīng)》“六義”的辨識與區(qū)分,而這一點與宋代理學家程頤等人相關。王柏《詩疑》云:“程夫子始曰:‘學《詩》而不分六義,豈能知《詩》之體。’門人謝氏又曰:‘學《詩》須先識六義體面而諷味以得之。’故朱子亦以為古今聲詩條理無出于此,是以《詩集傳》每章之下分別比興賦之三義?!盵6]朱熹正是承繼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重視“六義”的辨識與區(qū)分,它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賦”“比”“興”的辨識與區(qū)分。朱熹承繼孔穎達的“三體三用”說,提出“三經(jīng)三緯”說,認為“‘三經(jīng)’是賦、比、興,是作詩底骨子,無詩不有,才無,則不成詩。蓋不是賦,便是比;不是比,便是興”。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0頁。朱熹將“賦”闡釋為“直陳其事”、將“比”闡釋為“取物曰比”、將“興”闡釋為“托物興辭”,不僅明確了三者之間的區(qū)分,而且樹立了以“賦、比、興”為核心的“辨體”意識,即“比”詩不能說成是“興”詩,“興”詩不能說成是“比”詩。朱熹認為“誦《詩》者先辯乎此,則三百篇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也”,否則在《詩經(jīng)》闡釋方面會帶來極大的意義混淆與困難。

        二是“風”“雅”“頌”三種詩體的區(qū)分。朱熹充分意識到三種詩體與音律的關系以及“篇章節(jié)奏”等文體形式的特點。如《詩集傳序》曰:“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朱熹:《詩集傳序》,《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頁。又《楚辭集注》曰:“風則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雅則朝會、燕饗公卿大夫之作,頌則鬼神、宗廟祭祀歌舞之樂。其所以分者,皆以其篇章節(jié)奏之異而別也?!?/p>

        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頁。這里,“語和而莊,義寬而密”和“篇章節(jié)奏之異”等都成為“風”“雅”“頌”區(qū)分的重要依據(jù),這種區(qū)分顯然充分意識到文體形式方面的特點。

        三是大《雅》與小《雅》的區(qū)分?!对娂瘋鳌吩唬骸把耪?,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小大之殊,而先儒說又各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釐陳戎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說,以盡君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fā)先王之德。詞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及其變也,則事未必同,而各以其聲附之?!?/p>

        朱熹:《詩集傳·小雅總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55頁。朱熹將大、小《雅》定義為朝廷的“燕饗之樂”和“會朝之樂”,并著重從詞氣、音律方面對大、小《雅》的不同做了辨析。這一區(qū)分,突破了漢儒以來的“政事”說,突出了大、小《雅》的文體特點。

        在《詩經(jīng)》文本的具體解讀中,朱熹也常常從“文體”方面入手,其突出表現(xiàn)是將“文勢”作為解《詩》的重要原則與方法。在孔穎達的《毛詩正義》中,“文勢”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概念范疇。北宋理學家“二程”論《詩》,也重視“文勢”,如其曰:“凡觀書,不可以相類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與《詩》之美不同。”

        程頤、程顥:《二程集》上,中華書局,1981年,第246頁。朱熹對“文勢”的重視,與前人的《詩》學觀念有著密切關系。

        朱熹所說的“文勢”,其基本語義是強調(diào)《詩經(jīng)》的語脈貫通,不能脫離《詩經(jīng)》上下文語境來體察《詩經(jīng)》的意旨。他說:“看文字,須看它文勢語脈;讀書,須于文義上尋其次;看注解,今人卻從文義外尋索?!?/p>

        (南宋)張洪編:《朱子讀書法》卷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拔膭荨必炌缺憩F(xiàn)為單部作品自身上下文語境語義的貫通,又表現(xiàn)為一組或系列《詩》篇之間的相互呼應與意義連貫。前者如對《周頌·閔予小子》的分析,朱熹闡釋“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等詩句時,一再強調(diào)“承上文”“與此文勢正相似”的特點,顯然是將全詩的語義脈絡貫通起來、前后照應,從上下文語境而非拘泥于一章一句來理解《詩》意。后者則如《大雅·下武》的分析,朱熹贊成《毛詩序》“繼文也,武王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的解釋,曰:“或穎此詩有‘成王’二字,當為康王以后之詩。然考尋文意,恐當只如舊說。且其文體亦與上下篇血脈貫通,非有誤也。”

        朱熹:《詩集傳·文王之什·下武》,《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287頁。這一解釋,即將《下武》與《靈臺》《文王有聲》連貫起來,從“文體通貫”、上下篇意義一致性來理解《詩》的意旨。朱熹還注意到,《詩經(jīng)》中有許多相互“唱和”“應答”的詩篇,“如《天?!纺伺c《鹿鳴》為唱答,《行葦》與《既醉》為唱答,《蟋蟀》與《山有樞》為唱答”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6頁。,這些唱和詩,就是前后相屬、意義連貫的詩篇組合,亦是“文勢”貫通的一種體現(xiàn)。比如,《詩集傳》將《唐風·山有樞》看成前一首《蟋蟀》的應答之詩,在于兩首詩存在著明顯的意義關聯(lián)?!扼啊肥且皇住胺窖鄻范皱嵯嘟洹?,即勸誡及時行樂又警惕不要過分享樂的詩篇,而《山有樞》則看到人的生命短暫,與其為他人樂,不如自行樂,所以主張及時行樂。二者主題都是關于“行樂”的,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唱和應答的關系。

        朱熹對“文勢”的重視,其目的是破除《毛詩序》穿鑿附會的解釋,回歸《詩經(jīng)》文本自身?!对娊?jīng)》中詩篇“唱和”“應答”的特點,在朱熹之前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朱熹抓住它,就在于它可以做到文勢和文意的貫通,可以破除《毛詩序》穿鑿附會的解釋。他說:“詩人當時多有唱和之詞,如是者有十數(shù)篇,《序》中都說從別處去。”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73頁。這里所說的“從別處說”,指的就是《毛詩序》的穿鑿附會。比如,《蟋蟀》一詩,本是表現(xiàn)“蓋謂今雖不可以不為樂,然不已過于樂乎!其憂深遠固如此”的意思,《毛詩序》則解釋為“刺晉僖公儉不中禮”;《山有樞》一詩,本是答《蟋蟀》其意而解其憂,“故說山則有樞矣,隰則有榆矣”,《毛詩序》則解釋為“刺晉昭公”,附會了其他的意思,顯然背離了《詩經(jīng)》文本自身意義的理解。朱熹指出《小雅·楚茨》到《車轄》十篇詩“詞氣和平,稱述詳雅”的特點,也是為了批判《毛詩序》將此詩歸結為“傷古思今之作”的謬誤。

        朱熹還將“文體”與“溫柔敦厚”的審美標準聯(lián)系起來。他說:“《三百篇》,性情之本?!?/p>

        朱熹:《與程允夫》,《朱子全書》第2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又說:“‘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譏刺人,安得‘溫柔敦厚’。”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65頁。依據(jù)這樣的標準,他提出“亦須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的主張,對《毛詩序》那種“使《詩》無一篇不為美刺時君國政而作”的做法予以嚴厲批評,也反感那種不識好惡雅俗,“一不得志,則扼腕切齒,嬉笑冷語以懟其上者”的言語風格表現(xiàn),認為其“尤有害于溫柔敦厚之教”。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21—22頁。他所贊許的是那些平和雅正、含蓄、“婉而不迫”的文體與言語風格表現(xiàn)。比如,稱贊《皇皇者華》“其詞婉而不迫如此。詩之忠厚”

        朱熹:《詩集傳·鹿鳴之什·皇皇者華》,《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59頁。;《王風·中谷有蓷》“無怨懟過甚之辭焉,厚之至也”

        朱熹:《詩集傳·王風·中谷有蓷》,《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70頁。;《邶風·旄丘》“優(yōu)柔而不迫”

        朱熹:《詩集傳·邶風·旄丘》,《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35頁。等。他引進“葉韻”理論對《詩經(jīng)》注音,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叭~韻”又稱“協(xié)韻”,是吳棫所提出的關于《詩經(jīng)》注音的理論。所謂“葉韻”,就是“改其本字之音以葉他字之音”。[7]作為一種注音理論,“葉韻”說并不科學,所以從明代起就受到人們的廣泛批評。不過,朱熹采用吳棫的“葉韻”理論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強調(diào)“用韻”的自然和諧,以便于人們“涵泳諷誦”。同時,朱熹采納“葉韻”說,也是為了突破“用韻”方面的限制,更好地表達《詩》的情感意蘊。所以,當有人問及為什么要采用“葉韻”注音時,他的回答是:“古人情意溫厚寬和,道得言語自憑地好。當時葉韻,只是要便于諷讠永而已。后來,一向于字韻上嚴切,卻無意思?!?/p>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81頁。這里所說的“卻無意思”,就是說今人過于嚴苛的“用韻”不能達到朱熹所追求的“古人情意溫厚寬和”的境界,也不符合他的“溫柔敦厚”的詩教標準。

        朱熹論《詩》重視“文勢”,要求《詩經(jīng)》文體符合“溫柔敦厚”的審美標準,將平和雅正、“婉而不迫”的語言風格與“溫柔敦厚”的《詩》旨闡釋結合起來,這些都豐富了《詩經(jīng)》的文本理解和文體學內(nèi)涵。對此,筆者不擬具體討論,而主要談談朱熹以《詩經(jīng)》闡釋為基礎的“辯體”思想對后世詩學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朱熹提出“亦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的辨體經(jīng)典論斷,構成中國古代辨體批評史上的關鍵鏈條之一,而朱熹對《詩經(jīng)》的注釋方法和綱領,即“讀詩須先識得六義體面”之辨體為先思想,是他“亦須先識古今體制”的進一步引申和強調(diào)。[8]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宋代是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北宋諸家如王安石、張戒、倪思等人都提出過“文章以體制為先”的觀點,將“文體”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針對“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詩文之辨”和“詩詞之辨”,更是開創(chuàng)了后世辨體批評的先聲。宋代還出現(xiàn)真德秀《文章正宗》為代表的文體學著作,其所提出的“辭命、議論、敘事、詩賦”的文體歸類法,在中國文體分類史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朱熹對“文體”的重視,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展開的。朱熹所涉及的文體主要是詩歌,以《詩經(jīng)》討論為主。這一討論,表面上似乎沒有融入宋代主流的文體論爭辯中,實際上有著深刻的一致。朱熹之所以重視《詩經(jīng)》“六義”的辨識與區(qū)分,其目的也是要“識體制”,確立“體制”(文體)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先地位。朱熹說:

        來喻所云“欲漱六藝之芳潤,以求真淡”,此誠極至之論。然亦須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仍更洗滌得盡腸胃間夙生葷血脂膏,然后此語方有所措;如其未然,竊恐穢濁為主,芳潤入不得也。近世詩人,正緣不曾透得此關,而規(guī)規(guī)于近局,故其所就,皆不滿人意,無足深論。

        朱熹:《答鞏仲至》,郭紹虞等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1979年,第411頁。

        在朱熹看來,近世詩人正是緣于不知道體制的重要性,所以其創(chuàng)作成就不高,所以他強調(diào)辨識體制的重要性。他對《毛詩序》的批判,也是因為它不辨詩體,混淆了“賦”“比”“興”三者之間的界限,使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到《詩經(jīng)》應有的價值。比如,對《周南·螽斯》一詩的解釋,朱熹認為此詩之體為“比”體,用“螽斯群處和一而卵育蕃多”來比喻后妃具有不妒忌的美德而能與眾妾和睦相處并且子孫眾多,而“序者不達此詩之體”,將“比”詩解釋為“興”詩,故誤解詩意,“遂以不妒忌者歸之螽斯”,即贊美后妃像螽斯一樣有不妒忌的品德。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18頁。對《大雅·行葦》的評析亦然,他認為“此詩章句本甚分明,但以說者不知比興之體、音韻之節(jié),遂不復得全詩之本意”。

        朱熹:《詩集傳·詩序辨說》,《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第53頁?!绑w制”辨識當然不局限于《詩經(jīng)》,但《詩經(jīng)》無疑為后人提供了樣本,值得后人遵循。所以他說“古人作詩,體自不同,雅自是雅之體,風自是風之體。如今人做詩曲,亦自有體制不同者,自不可亂”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中華書局,第2067頁。,認為自《詩經(jīng)》以來,詩的體制就有了明確的區(qū)分,后人亦當遵循。朱熹還提出“詩有三變說”:“亦嘗間考詩之原委,因知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后,下及唐初,自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無復古人之風矣。故嘗妄欲抄取經(jīng)史諸書所載韻語,下及《文選》、漢、魏古詞,以盡乎郭景純、陶淵明之所作,自為一編,而附于《三百篇》《楚辭》之后,以為詩之根本準則?!盵9]"“詩有三變說”明顯表現(xiàn)出崇古貶今,尊選體而貶律體的傾向,對詩歌體制發(fā)展所作的價值判斷不一定正確,但將“識體制”作為重要的詩學原則提出,認為自《詩經(jīng)》以來的古今詩歌體制已發(fā)生巨大變化,需要認真辨析,以知其高下優(yōu)劣,接納最優(yōu)秀的作品以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看法是有價值的和深刻的,對于后代詩學“辨體”思想的形成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錢穆.朱子新學案[M].成都:巴蜀書社,1986.

        [2]""李重華.貞一齋詩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莫礪鋒.從經(jīng)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zhì)[J].文學評論,2001(2):78-79.

        [4]""錢穆.朱子之詩學[M].成都:巴蜀書社,1986.

        [5]""沈德潛.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6]"王柏.詩疑(卷二)[M]//續(xù)修四庫全書(00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任競澤.辨體與變體:朱熹的文體學思想論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21-30.

        [9]"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2019-11-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詩經(jīng)》闡釋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演進研究(14BZW009)

        [作者簡介]"毛宣國(1956—),男,"湖北宣恩人,"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美學與文學基本理論。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国产变态av一区二区三区调教|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不卡高清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日本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 免费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 |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欧美激情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亚洲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在线观看无码一区二区台湾|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中文字幕天堂|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91|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大片|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久久伊人网久久伊人网| 亚洲悠悠色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亚洲av调教捆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老师|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喷潮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日本岛国大片不卡人妻| 五月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