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譚嗣同提出名實觀是為了突破過時的綱常名教對體現資本主義文化的名詞、概念的禁錮。他的名實觀體現在:名詞僅僅是人們對對象的隨意命名、名詞沒有對應的實體。這種名實觀沒有搞清語詞之名和概念之名的區(qū)別,基本上是錯誤的。為擺脫舊名對發(fā)展變化了的現實的鉗制,他提出了“破對待”的相對主義正名方法,并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事物運動的絕對性、事物大小的相對性、事物性質的相對性。譚嗣同相對主義“破對待”的正名方法是錯誤的,正確的正名方法是“變名符實”。譚嗣同名實觀的現實啟示:一是變名符實,促使過時的舊觀念改變以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現實;二是充實符名,將現實中擴充了的內涵對應的對象加入概念的外延中,使之名副其實;三是循名責實,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與新概念內涵相符合的物化對象。
[關鍵詞]"譚嗣同;名實觀;正名;破對待;變名符實
[中圖分類號]""D09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0)04—0034—05
Tan"Si-tong’s"Views""of""Changing"Name"to"Correspond"to""Reality
WANG"Xiang-qing,JIA""Xiao-qiong
(Philosophy"department,"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Abstract:Tan"Si-tong"raised"his"view"of"name"and"reality,"the"purpose"and"the"background"of"which"are"concerned"with"breakthrough"of"the"imprisonment"of"outdated"Confucian"ethical"code"to"the"noun"and"concept"standing"for"capitalist"culture;"his"view"of"name"and"reality"is"illustrated"as"follows:"nouns"are"just"people’s"random"naming"and"nouns"don’t"correspond"to"some"entities;"this"opinion"on"name"and"reality"hasn’t"made"distinctions"between"names"of"phrases"and"names"of"concepts,which"is"basically"wrong."In"order"to"get"rid"of"the"old"name's"restriction"on"the"changed"and"developed"reality,"he"put"forward"the"relativism"method"of"correcting"names,"that"is,"breaking"opposition,"and"demonstrated"it"from"three"aspects:"the"absoluteness"of"the"movement"of"things,"the"relativity"of"the"size"of"things,"the"relativity"of"the"nature"of"things;"Tan"Si-tong's"relativism"method"of"correcting"names,breaking"opposition,"is"wrong,"and"the"right"correcting"method"is"changing"names"to"correspond"to"reality."Tan"Si-tong's"view"of"name"and"reality"has"two"practical"enlightenments:"first,"changing"the"names"to"correspond"to"the"reality,"to"promote"the"change"of"the"outdated"old"ideas"to"adapt"to"the"changed"and"developed"reality;"second,"enriching"the"names"of"symbols,"the"objects"corresponding"to"the"expanded"connotation"in"reality"will"be"added"to"the"extension"of"concepts"so"as"to"make"the"name"accord"with"the"reality;"third,"creating"the"reality"that"will"fit"the"name,"creating"materialized"objects"that"conform"to"the"connotation"of"the"new"concepts"through"practice.
Key"words:"Tan"Si-tong;view"of"name"and"reality;the"relativism"method"of"correcting"names;breaking"opposition;changing"names"to"correspond"to"reality
在中國近代思想家中,譚嗣同對封建倫理綱常作了最激烈的批判,對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倫理念作了熱情的謳歌。而譚氏批判封建倫理綱常的思想武器之一便是其名應符實的名實觀。從邏輯的觀點看,譚嗣同的名實觀既有準確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本文擬就譚嗣同的名實觀提出的背景、名實觀的基本見解及其“破對待”正名方法的失誤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譚嗣同的名實觀提出的時代背景和目的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慘敗后,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要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僅僅學習西方列強的“長技”還不夠,還必須從根本制度上向西方國家學習,必須廢除封建專制,采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但部分頑固派官員和陳腐儒生卻思想僵化,極力用過時的名教去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反對采納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倫理道德準則,也就是以反映封建專制的陳腐、過時的“名”來責難和壓制漸漸興起的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倫理、教育等方面的訴求及其新生事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譚嗣同提出了自己的名實觀,以批駁、推翻封建綱常之“名”。
譚嗣同的名實觀主要集中在其《仁學》和《治事篇》中。他情真意切地指出:“吾自少至壯,徧屢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盵1]289這里說的是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受到封建綱常名教方方面面的鉗制,身心受到的摧殘,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除了自己深受“名”之所累外,他還揭露了社會上不同主體怎樣運用“三綱五倫”賦予的名分約束他人,使他人失去言行自由?!懊?,由人創(chuàng)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則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然而仁之亂于名也,亦其勢自然也。中國積以威刑鉗制天下,則不得不廣立名為鉗制之器?!盵1]299厄運之遭受,主要是封建名教已無法反映變化的實,導致名實相怨。譚嗣同指出:“惟有其實而不克既其實,使人反瞀于名實之為苦。”[1]290這就是說,名對應的對象是有其“實”的,但它沒有反映對應的實,而是使人反過來受以“名”責難“實”之苦?;诖?,在名實關系上,他強調實的第一性、名的第二性。“吾是以痛夫世之為名敝也,將以實救之。以實,則一切不為其名,惟擇其于今可行者著焉?!盵1]436他痛恨當時以過時之“名”來匡正變化了的“實”所帶來的弊病,主張以重視“實”來糾正偏差。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譚嗣同意識到傳統(tǒng)的舊的名教已失去其賴以成立的現實根據,“名”與“實”相脫節(jié),二者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但大部分人并沒有認識到名實間的這種矛盾,還受到過時的舊名、空名的蒙蔽和束縛。為擺脫“名”的蒙蔽和束縛,他提出了自己的名實觀。
譚嗣同提出名實觀的目的是鏟除過時的封建綱常名教對人們的鉗制。在他看來,自然界萬物之間或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本來關系是“仁”,即仁愛、友好,是彼此貫通的。但社會發(fā)展到當時,人與人之間等級森嚴、冷漠隔絕。人們之間的“仁”之關系為什么遭到了破壞呢?譚嗣同指出了原因:
“仁之亂也,則于其名?!盵1]299“不識仁、故為名亂;亂于名,故不通。”[1]291他確信,“仁”的關系被攪亂、破壞,是由于“名”,即過時的封建綱常名教在作祟。當時的世界早已邁入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已創(chuàng)造出遠超封建社會的文明。而當時的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清朝的統(tǒng)治者、大小官員以及沒有覺醒的百姓仍然使用君臣、父子、夫婦等綱常名教去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這種匡正、規(guī)范的結果導致人們之間的“仁”愛、友情關系遭到破壞。
“名忽彼而忽此,視權勢之所積;名時重而時輕,視習俗之所尚。……名名也,不名亦名也,則相詭。名本無實體,故易亂。名亂焉,而仁從之,是非名罪也,主張名者之罪也。俗學陋行,動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國憲而不敢議?!盵1]299這段話的關鍵在于:名沒有確定的立場,其根據權勢的大小而搖擺;名與崇尚習俗程度相關,重視習俗的地方,名的規(guī)范作用就強些,反之,名的規(guī)范作用就弱些。當人們提出某種觀點、采取某種行動時,會以“名”教作根據;而當人們反對某種觀點、行動時,同樣會找出“名”教的根據。因此,“名”的作用非常詭異,難以捉摸、難以把握。比如,在綱常名教盛行的宋、明、清時代,對于年紀輕輕且沒有子嗣的寡婦來說,其婆家會以“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一綱常名教反對其改嫁,而擔心其與婆家其他男性亂倫則同樣以綱常名教之人倫,主張其改嫁。這里所謂“名亂”,是指名與實際情況不符。由于“名亂”,人們之間“仁”這一正常關系就遭到破壞。在他看來,名之所以被攪亂,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名”的本性來說是“無實體”的,因而容易被混淆。其次,權勢和習俗等社會因素的干擾,讓有權勢的人憑借權勢,利用習俗去倡導和推行名教,將名教作為鉗制的手段束縛百姓,釀成“仁亂”的局面。專制帝王更是利用忠、孝、廉、節(jié)等綱常名教斥責臣民:“爾胡不忠、爾胡不孝,是當放逐也,是當誅戮也?!盵1]299因而,名教就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殺人的武器。正因為看到綱常名教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實施殘暴統(tǒng)治的工具,所以譚嗣同主張鏟除它們,以沖決羅網。
19世紀末,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開始出現,新的階級催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譚嗣同所說的人們之間的“仁”的關系,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倡導的平等關系。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清醒地認識到封建綱常名教規(guī)范的內容已過時,應代之與資本主義制度相適應的倫理原則。
二"譚嗣同的名實觀及其辨正
譚嗣同對名實關系的基本看法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他認為名(稱)僅僅是個稱謂,同一個名詞可以給任意的對象命名?!懊麆t無與于存亡。呼馬,馬應之可也;呼牛,牛應之可也?!盵1]290意即“名”與實是不相干的,只不過是人們隨意給某一具體對象的命名而已。因此,對于一個具體對象而言,給它命什么名都可以。在筆者看來,譚嗣同沒有把握語言之名和概念之名的差別,其見解正誤并存。作為語言之名,是人們給對象的一個稱謂,與對象本身沒有什么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用語言之名給對象命名具有隨意性。比如,漢語用“豬”命名“雜食、哺乳、脊椎動物”這類家畜;英語則用“pig”命名它。當初,漢民族用“?!比ッ?,講英語的民族用“dog”命名它也未嘗不可。因此,人們最初用語言去命名對象時,的確具有隨意性。換言之,語言之名具有隨意性。但是,語言之名的隨意性有其成立的條件,即一旦人們對某種對象給予最初的命名后,就漸漸為人們認可,趨向約定俗成。這時,語言之名也變得不隨意了,而是具有了確定性。比如,多年來,漢民族人都習慣用“豬”命名“雜食、哺乳、脊椎動物”這類家畜,人們已普遍接受了這種命名,如果當下某人用“?!泵?,無疑不會被人們接受。同樣,講英語的民族早已用“pig”命名這類家畜,當下某人若用“dog”為其命名,也不會被人接受。這就是說,語言之名既有隨意性的一面,也有約定俗成,即確定性的一面。因此,譚嗣同說的“名者無與于存亡”既有準確的一面,也有錯誤的一面。
另一方面,譚嗣同認為名沒有對應的實體?!懊緹o實體,故易亂?!薄懊?,由人創(chuàng)造?!盵1]299意即名本來沒有對應的實體,因而容易混亂;名由人創(chuàng)造,而人的創(chuàng)造總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進行的。這無非是說,名本來沒有實體,又是由受主觀意志支配的人自由創(chuàng)造的,因而帶有隨意性、容易混亂。從邏輯的觀點看,譚嗣同的這一見解更不準確。作為概念之名,要反映對應對象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因而,作為概念之名,是有實體的。比如“豬”作為概念之名,就對應了“雜食、哺乳、脊椎動物”這類家畜。同樣,“pig”作為概念之名,也對應了“雜食、哺乳、脊椎動物”這類家畜。作為概念之名的“豬”“pig”雖然語詞表達不同,但指向的對象卻是相同的。正因為二者指向的對象相同,說漢語者和說英語者才可能實現交流。這就是說,當中國人使用概念之名“豬”時,英國人明白它指的是“雜食、哺乳、脊椎動物”這類家畜。假如作為概念之名沒有對應的實體,那人們之間、不同語言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就不可能實現。正是依據概念之名這一特點,人們才總結出邏輯沒有階級性,即具有全人類性的特點。
有學者認為,譚嗣同主張名無實體和命名具有任意性的觀點,體現了與唯實論對立的唯名論觀點?!白T嗣同的唯名論思想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種種具體事物才是實在的,‘名’(概念)只是人們隨意給某一事物的一種名稱,它的本身沒有實在性。他強調不矜其名,而要察其實??梢娝奈撌且猿姓J客觀世界的現實性為前提的,主張客觀事物先于概念、名稱,這在認識路線上是傾向于唯物主義的?!盵2]262-263筆者認為,譚嗣同的這些見解沒有體現唯名論觀點,而是體現了要求正名的名實觀。唯名論是與唯實論相對立的邏輯學范疇。唯名論主張個別、殊相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先于一般、共相而存在;而一般、共相只不過是抽象符號,在客觀現實中不存在,是不真實的。而唯實論則主張一般先于個別、共相先于殊相,客觀世界上只有一般、共相,不存在個別、殊相。應當說,在個別和一般、殊相和共相的關系問題上,唯名論觀點要正確些。譚嗣同的相關論述探討的只是名是否有對應實體、名是否有確定性的問題,而沒有涉及個別和一般、殊相和共相的關系問題,因而不是唯名論,而只是名實觀、正名論。
三"譚嗣同“破對待”的正名方法辨正
從名與實的關系來說,“實”是被反映者、第一位的,“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因此,“名”,即稱謂應當隨著“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要求發(fā)展變化了的“實”倒退回去符合過時的舊名?;诖?,譚嗣同提出用“破對待”的方法鏟除名之亂,實現名實相符,達到正名。他認為“名”都是相互對待的,要破除名之混亂就要“破對待”。“對待”就是事物之間的矛盾對立,“破對待”就是調和這種矛盾,使之在概念中不出現,以實現正名。
以進化論思想為武器,譚嗣同認為宇宙萬事萬物以及人的體貌無時不在變易,無時不在更新。而事物之所以變動不居,乃取決于其內部固有的“異同攻取”,即矛盾對立因素。他雖然看到了事物內部存在著“異”“同”的矛盾對立和統(tǒng)一,而且意識到這是引起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但他認為矛盾會帶來紛擾、對抗,導致名亂,因而要調和矛盾,取消一切對立和差別,把沒有矛盾對立的狀態(tài)看成是事物的最理想狀態(tài)。
那么,怎樣破除舊名對實的約束,以實現正名呢?譚嗣同認為名、概念都是相互對待,即相互矛盾的,因而就要“破對待”,即破除矛盾。他指出:“對待生于彼此,彼此生于有我。我為一,對我者為人,則生二;人我之交,則生三。參之伍之,錯之綜之,朝三而暮四,朝四而暮三,名實未虧,而喜怒因之?!庇谑?,“大小多寡,長短久暫,一切對待之名,一切對待之分別,殽然哄然”。[1]"316意即一切對待之名,歸根到底產生于“我”與“人”的對立,因而“破對待”的途徑就在于破“我相”,也就是破除與外界對立的自我意識、能證明自我存在的種種境界。他采取了以下相對主義的三種方法“破對待”。
首先,譚嗣同從萬物即生即滅這一運動的絕對性來論證無我。“以生為我,而我倏滅;以滅為我,而我固生。可云我在生中,亦可云我在滅中。故曰:不生不滅,即生即滅?!盵1]315萬事萬物從生成到滅亡都有時間的綿延過程,只不過時間長短不同罷了。雖然事物從生成開始就包含著否定自我的因素,但生死的界限是清晰的,絕不是即生即滅,即滅即生。這種生即滅,即滅即生的說辭實際上是莊子、禪宗泯滅事物區(qū)別的相對主義理論的翻版。
其次,譚嗣同還從物體大小的相對性來破“我相”。“虛空有無量之星日,星日有無量之虛空,可謂大矣。非彼大也,以我小也。有人不能見之微生物,有微生物不能見之微生物,可謂小矣。非彼小也,以我大也。何以有大?比例于我大而得之;何以有?。勘壤谖倚《弥?。然則但有我見,世間果無大小矣。多寡長短久暫,亦復如是。疑以為幻,雖我亦幻也。何幻非真?何真非幻?真幻亦對待之詞,不足疑對待也。”[1]316在譚嗣同看來,不僅大小是相對的、沒有區(qū)別的;連多、寡,長、短,真、幻都是相對的,沒有區(qū)別的。這同樣是莊子、禪宗相對主義觀點的運用。
最后,譚嗣同還引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來破“對待”。他聲稱:“聲光化電氣重之說盛,對待或幾幾乎破矣。欲破對待,必先明格致;欲明格致,又必先辨對待?!鎸Υ?,西人所謂辨學也?!痹谒磥?,“格致明而對待破,學者之極詣也”。[1]"317他論證道:若干化學元素組成某種化合物,于是某物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化合物分解為元素后,又可以與其他元素化合成別的化合物,這樣又生成具有不同性質的事物。他舉例說,如氫和氧化合生成水,水有其屬性;水又可分解為氫氣、氧氣,二者的性質與水不同;氧和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其性質與氧、碳不同。據此,他斷言懂得化學就懂得事物的性質是相對的、沒有什么差別?!罢撚谠|,必不容有寒熱云云諸性,明矣。然原質猶有六十四之異,至于原質之原,則一以太而已矣。一故不生不滅;不生故不得言有;不滅故不得言無?!盵1]306在這里,譚嗣同運用近代科學關于事物性質的相對性來“破對待”,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相對主義詭辯的運用。
譚嗣同試圖憑借相對主義的“破對待”的方法破除名之亂,以達到泯滅、消除矛盾的目的。這不過是主觀臆想罷了,因為矛盾客觀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筆者認為應當運用“變名符實”的方法去實現名實相符以達到正名。所謂“變名符實”就是以新的“名”,即新概念取代已經過時的、不能反映發(fā)展變化了的實際的舊名,即舊概念。比如,19世紀末,世界早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應當用體現資本主義文化的新名和新概念反映人們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關系。但當時的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封建統(tǒng)治者、頑固勢力依然用舊名去規(guī)范、矯正人們之間的新型關系。這實質上是要求發(fā)展變化了的“實”倒退回去適應過時的舊名,違背了名應符實的邏輯要求。正確的方法是破除、拋棄這些舊名,代之以新名。比如,教育領域興學校、廢八股,以包含自然科學的課程體系取代經學教育;經濟領域提倡工商經濟而不是死守小農經濟;倫理道德方面以平等和自由取代服從和壓制等。因而,應當用變名符實的方法代替譚嗣同“破對待”的方法,實現正名。
四"譚嗣同的名實觀之現實啟示
譚嗣同主張名應符實,反對以名亂實。為防范和應對以名亂實,他提出了“破對待”的相對主義正名方法。他的“破對待”相對主義正名方法雖然不能成立,但正名的要求不但符合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趨勢,而且有重要的現實啟示。譚嗣同名應符實的正名思想的現實啟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變名符實,促使過時的舊觀念改變以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現實。在黨的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必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經過黨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整體快步向小康社會邁進,但老少邊窮地區(qū)的部分農牧民群眾仍未脫離貧困狀態(tài)。因而,扶助這部分地區(qū)人民群眾脫貧依然是今后兩年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駐地幫扶干部的引導下,這些地區(qū)的多數群眾積極想辦法發(fā)家致富,漸漸脫離貧窮狀態(tài)。但這些地區(qū)仍然有小部分人的思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年代,抱著“等”“靠”“要”的被動脫貧觀念,不是積極想辦法主動脫貧。對這些人,黨和政府應對他們灌輸“苦干”“實干”“巧干”的觀念,通過實踐實現脫貧的目標。這里,以“苦干”“實干”“巧干”觀念取代“等”“靠”“要”的觀念,使貧困群眾脫貧,從邏輯的觀點看,也就是變名符實。為了使這些地區(qū)的群眾脫貧后維持小康水平,黨和政府不能僅僅給予經濟上的扶持,而應當幫助他們掌握發(fā)家致富的手段。換言之,不能僅“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只有“授人以漁”,使他們找到了發(fā)家致富的手段,脫了貧的群眾才不會返貧。
其次,充實符名,將現實中擴充了的內涵對應的對象加入概念的外延中。
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人們語言交際中使用的部分概念的含義增加了,致使其外延也在擴充。這時,我們就需要將增加了的外延融入概念中。比如“小姐”這一概念,原來的外延包括“舊時有錢有權有勢人家的女兒”和“未婚女子”兩類對象。近年來顯然還增加了“從事異性陪侍的女子”或“風塵女子”這類對象。新近出版的《新華漢語詞典》中“小姐”這一概念,仍只有前兩種含義,顯然存在名不符實的邏輯問題,應當將第三類對象加入其外延中。又如“同志”這一名稱,原來的外延包括“為共同的信仰、事業(yè)而奮斗的人”和“人們之間慣用的稱呼”兩類涵義。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其漸漸包括了“同性戀者”這一涵義。新近出版的《新華漢語詞典》中“同志”這一概念也只有前兩種含義,顯然也存在名不符實的邏輯問題,也應當將第三類對象加入其外延中。此外,“老板”“師傅”“帥哥”“美女”等概念都增加了新的含義,急需充實符名。
最后,循名責實,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出與概念內涵相符合的物化對象。
作為觀念系統(tǒng)的名稱、概念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既可能因超越現實而成為引導人們實踐的先進觀念,也可能因滯后現實而成為妨礙人們開展社會實踐的陳腐觀念。對于妨礙人們社會實踐的陳腐觀念,筆者主張采取前文提到的“變名符實”方法,使陳舊過時的名稱、觀念適應變化發(fā)展了的現實;而對于引導人們實踐的先進觀念,筆者主張采取“循名責實”方法,憑借實踐活動,發(fā)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概念內涵對應的物化目標來。對于超越現實的先導概念而言,其內涵對應的物化對象,現實世界或者不充實,或者還不具備。這些都需要根據概念內涵對應的物化對象,憑借實踐活動,通過發(fā)揮人們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來,從邏輯的觀點看就是循名責實。為實現國家的“十三五”發(fā)展目標,破解發(fā)展難題,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促進經濟健康發(fā)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這五大發(fā)展理念(概念)具有超前性的特點,指向的物化目標在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還沒有完全創(chuàng)造出來。這就需要各行各業(yè)和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下,根據五大發(fā)展理念的內涵,憑借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創(chuàng)造出來。
循名責實還有一種情形,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那些在歷史上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后來因種種原因遭到損毀的觀念(概念、名)對應的對象。比如,孝道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曾產生了維持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孝道觀念遭到了批判、抵制,部分晚輩孝道觀念淡薄乃至遺忘,導致部分老人老無所養(yǎng)、晚景凄涼。孝道包括養(yǎng)親與敬親、順親與諫親、喪親與祭親、立身、立功以顯父母等內容。在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當采取種種舉措,通過實際行動將孝道觀念內涵對應的物化目標恢復起來。
[參考文獻]
[1]"譚嗣同.譚嗣同全集[M].蔡尚恩,方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2]"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9-11-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湘學在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凝聚過程中的作用研究(17AZX007)
[作者簡介]"王向清(1960—),男,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