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會洋
(大同市體育運動學校 山西大同 037000)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里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人們對中職院校的學生存有偏見,普遍認為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偏低、文化成績較差。因此,中職院校普及漢語言文學教育勢在必行,通過普及漢語言文學教育,有效提高中職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
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重點在于通過人文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主要是以教會學生漢語的理論知識、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為目的,而對教學文本中的人文思想不加以重視,使學生無法了解文章更深層次的人文情懷。這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1]。
中職學生都有專業(yè)課的學習任務,漢語言文學并非是學生本專業(yè)的重點科目。因此,很多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認為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對自己專業(yè)知識學習作用不大。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需要學生重點背誦。對于背誦課文,很多學生都沒有興趣。因此,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
應試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缺乏人文關懷,無法適應時代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環(huán)境更加復雜多變。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尋找教學方法,改變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分數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僅靠課堂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中職學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對提高學生個人素質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漢語言文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愛好文學、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人才[2]。中職學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獨特的氣質修養(yǎng)。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是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在這些教材文本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還能夠學習做人的道理。
比如,漢語言文學中重要的教學文本——《論語》,很多中職院校都會選擇這一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抓住《論語》中的教育意義,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讓中職學生通過學習《論語》,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中職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4]。中職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就尤為重要。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切體驗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講到中國古詩詞時,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朗誦會,利用《朗讀者》這一模式進行教學,鼓勵每個學生進行古詩詞才藝展示,學會“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緒,用發(fā)自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語言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的。但是,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在進行漢語言知識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詩文深層次的意境。教師可以利用詩歌這一獨特的文學載體,在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下,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行情感朗讀。學生充滿激情的朗讀,可以用心去感悟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懷[4]。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通過漢語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漢語言文學教學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其他專業(yè)的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也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