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林
(重慶市武隆區(qū)鴨江中學 重慶武隆 408500)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文科科目,其中包含大量的需要讓學生記憶的理論性知識。而如果僅僅讓學生進行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不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行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就不會理想,教師應該重視這一點。但是目前我國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受我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仍有一些初中學校只重視學生的主科成績而忽略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的初中學校還通過學生的主科成績劃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這樣導致學生的全部精力都在主科成績上,基本忽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學校在升學率等的壓力下對也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打擊了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積極性[1]。
初中生主要活動都是在學校里進行,學校的群體主要由教師和學生組成,除了學習和生活沒有其他的事情。因此學生接觸的實際生活范圍面不寬廣,無法涉及到太多有關道德方面或法制方面的內容,這也就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另外學生的潛意識里認為道德與法治對中考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因此會忽略該學科的內容。長期下去,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上的基礎相對來說就比較薄弱。
道德的水平決定人的思想高度,也決定人的價值觀取向。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往往都是通過提升道德水平來形成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世紀人才不光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高分低能的人,在未來的生活中顯然沒有競爭優(yōu)勢[2]。因此從初中開始學生就要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為自己將來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中國是一個法治社會,所有中國公民都要懂法,守法,依法。法治意識要貫穿在人的一生當中和周圍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法治意識并不是在走入社會之后才有的,而是要從小形成的。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識,能夠在社會上快速立足。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永遠比其他人多更多的成功機會。因此初中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規(guī)范的法制意識。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想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首先就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3]。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首先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建立終身學習意識,時刻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其與社會發(fā)展趨勢保持一致。學校應當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成果,定期組織教師開展關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研會,總結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頭腦風暴,制定解決計劃與方法。另外學校還可以聯(lián)合社會其他機構帶領教師研討一些關于道德與法治實際案例的活動。還可以邀請到優(yōu)秀道德與法治教師來校進行觀摩課程的演示等。
初中學生的智力水平已經和成人基本相等,但是由于生活經驗的缺乏,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還并不全面,也會呈現(xiàn)不同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有創(chuàng)新意識,針對學生基本學情,采用符合學生接受力和理解力的方法,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重視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通過分組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有效解決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
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遷移能力到生活中的實際情境中去。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應當注重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課堂的環(huán)節(jié)中善于找到啟發(fā)點,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牡掠逃约扒楦薪逃齕4]。高尚的道德水平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團結同學等。教師可以針對不同課題內容開展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在講解《做更好的自己》的課題中,教師可以通過自我介紹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上臺演講,學生在對自己未來的暢想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情感和德育教育,并且要求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到討論當中,這樣一來,教師的課堂效果,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會得到很好的保障。
綜上所述,新課改教育理念下,學校必須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通過各種方法提升教師的水平,進而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