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思思 張懿彬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心理及護理干預措施。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52例來我院接受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平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接受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6.15%,對照組為80.76%,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SDS和SF-36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0-127-01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因多種原因導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所致的一類貧血,其臨床特征為外周全血細胞減少和造血干細胞損傷,該病在我國青壯年人群中較為常見,且男性多于女性[1],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可造成患者出現虛弱、疲倦、心跳過速、臉色蒼白、食欲下降、心悸、頭暈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疾病的療效和預后,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過程中的負性情緒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基于此,我院采用心理護理干預進行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護理,并和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52例來我院接受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6例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作為對照組,26例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齡55~74歲,平均65.23±11.98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6.67±2.31年,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56~71歲,平均年齡64.86±11.37歲,病程4~9年,平均病程6.41±2.82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即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入院指導、用藥指導和心理疏導。觀察組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即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主動提升自己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的關心和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對于部分病情危重的患者,患者易喪失生存的信心[2],護理人員可通過觀察患者的眼神和肢體動作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告知患者治療進展,并給予積極的鼓勵、支持,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工作中經常與患者進行聊天,給予患者安慰和支持,讓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同時通過向患者講解成功治療的案例[3],增強患者堅持治療的信心,鼓勵病友之間進行相互鼓勵,建立和諧、積極的治療氛圍;②提供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護理人員應保證患者病房可以適宜的溫濕度,保證病房的整潔、干凈、衛(wèi)生,將室內設備的音量調低,日常護理工作動作應輕柔,盡可能避免產生噪音而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合理調節(jié)室內光線,保證患者的生理舒適度;③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產生原因、治療過程和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幫助患者建立自我保護意識,規(guī)范患者的日常飲食的用藥,耐心、詳細的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糾正患者存在的錯誤認知和不當生活習慣,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
1.2.2評價指標以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作為評價指標。負性情緒分別考察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分別使用Zung焦慮度(SAS)和抑郁度(SDS)自評量表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評價,生活質量使用SF-36量表進行評價。
1.2.3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價指標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SAS、SDS、SF-36評分進行t檢驗,護理滿意度進行秩和檢驗,α=0.05。
2.結果
2.1護理前后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SAS、SDS和SF-36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通常承受著長時間的病痛折磨,且由于臨床檢查和治療的特殊性,造成患者產生一系列不良心理,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①骨髓檢查存在緊張、恐懼、膽怯心理;②患者擔心長期激素治療所致的不良反應,尤其對自身容貌的影響,易造成抵觸情緒;③病情的反復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造成患者認為自己的疾病比醫(yī)生診斷的更加嚴重,甚者懷疑自己得了白血病;④患者對未來生活的消極態(tài)度和焦慮不安情緒[4],上述不良心理均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性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隨著現代臨床醫(yī)療服務的不斷發(fā)展,臨床服務模式已發(fā)展成為以“患者為中心”,臨床護理服務在滿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最大程度的滿足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緊張、不安等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通過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幫助患者建立科學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全面的提升臨床服務質量。本次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SF-36評分和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琴.6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合并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90-92.
[2]王璐.心理護理臨床路徑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8,25(14):109-110.
[3]李麗.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44):24-25.
[4]白素春.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3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