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斌
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館進行“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是“黑石號”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國,也是海外發(fā)現最大體量、最精美文物的第一次重歸故里。筆者專程前往,只為仔細觀看一件寶貝,就是長沙窯紅釉執(zhí)壺。
長沙窯紅釉執(zhí)壺的中英文文字介紹是這樣的:長沙窯紅釉是以銅為只要著色劑。從目前發(fā)現的資料來看,長沙窯是我國最早采用銅紅釉的窯場。高溫銅紅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釉裝飾工藝,銅紅的燒制對燒成氣氛、燒成溫度范圍、冷卻速度均有嚴格的要求。正由于其制作難度高,成品數量少,目前長沙窯發(fā)掘所得銅紅釉瓷器十分稀少。
確實,銅紅釉瓷器可遇而不可求。
筆者為燒制銅紅釉瓷器,自2014年至今,燒了數十窯,也只是偶得了一些。究其原因,每次燒制,都會因為各種原因,只有一個或幾個器物呈現銅紅效果。
除了眾所周知的幾個因素,比如燒成氣氛、溫度、銅含量等工藝因素,筆者幾年來總結出另外兩個關鍵原因,一是還原時間,二是施釉方法。只有這些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銅紅,否則,就不會出現紅色。
之所以出現銅紅,是因為銅在還原(即缺氧)氣氛中燃燒,則會成為紅色的氧化亞銅或銅離子??梢?,銅紅的產生和燒窯條件息息相關。如果還原氣氛不夠,即還原的時間不夠長,是不會出紅的。
長沙窯的出土文物,有的常有紅斑或成絲成縷的紅色,筆者通過反復試驗,多次燒成出類似的作品,發(fā)現主要是釉的原因,也就是銅含量的原因。同樣的燒成氣氛下,同樣的還原事件,含銅量偏高的器物比較容易出紅。
因為反復燒制,掌握了還原時間和施釉方法,筆者近期燒制的一窯瓷器,幾乎全部變紅。大約兩成的器物銅紅與翠綠相互輝映,十分養(yǎng)眼。
遙望唐代長沙窯,遺址中發(fā)現的帶有紅彩的瓷片,以及綠彩中帶有紅斑或流紋,都讓考古專家們驚喜萬分。
黑石號沉船上出水的長沙窯紅釉執(zhí)壺,更是名揚中外。是長沙窯的窯工們首先發(fā)現了銅紅,并有意識地進行了實驗。唐代以后幾個世紀,到宋代的鈞窯才初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燒制方法,開始大量生產帶有紅斑或紫紅斑的鈞瓷。
唐代長沙窯,是建在山坡上的龍窯燒制的,燃料是松木為主??梢韵胂?,在悶閉的熏煙中,氧氣嚴重不足,有適合燒制銅紅的還原氣氛。
筆者用兩個立方的氣窯燒制出整窯的銅紅瓷器,既符合環(huán)保的要求,又燒成了千多年來長沙窯窯工們夢寐以求的銅紅瓷器,不外乎這幾點:1,獨特的施釉方法以保證足夠的銅含量。2,足夠的燒成氣氛,保證充足的還原時間。3,高溫燒成的溫度范圍。
黑石號沉船上數量有限的長沙窯紅釉執(zhí)壺,為陶瓷史上掀開了新的篇章。2014年,筆者保護性注冊了“黑石號”商標,如今,把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中最為稀少的銅紅釉執(zhí)壺為代表的銅紅釉工藝攻克下來,也算是7年來遍訪全國制瓷名師、傳承傳統(tǒng)手工陶瓷文化的一個小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