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安徽省蕪湖市六洲中學 安徽蕪湖 241000)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的教學理念,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形成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歷史,從而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學習歷史知識,有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1]。
歷史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哲學理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是相對應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所有重要歷史事件的根本推動力,從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上促使其發(fā)生改變,促使其產生的社會由于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而被劃分成不同的階級。歷史唯物主義中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可以有效塑造和改變社會的存在。在歷史唯物史觀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能有效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與發(fā)展[2]。
高中歷史內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歷史人物所組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唯物史觀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這樣能從側面反映出學科的德育教育,使學生能從大局方面進行正確評價,學習到歷史人物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從公正客觀的角度認識歷史人物身上的缺點。在這個過程中,能向學生傳達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構建健全的人格,從而加強德育教育[2]。例如,講解“百家爭鳴”的知識點時,講到諸子百家相互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社會存在的角度及對社會價值的角度進行人物歷史、思想的評價。還可以列舉幾個典型的人物進行評價和分析。如儒家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很符合當時社會的思想需求,能充分表達出人們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在春秋戰(zhàn)國這個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出現(xiàn)的諸子百家思想,使文化得到有效發(fā)展,同時反映出了社會與階級關系在我國古代思想中的意識形態(tài)。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到每位同學是否真正理解了本堂課的知識點,以便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任何一門課程都有相應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唯物史觀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加強學生對唯物史觀的運用。由于受到試教育的影響,教材更側重對知識邏輯性和科學性的闡述,在對學生思維培養(yǎng)等方面沒有詳細的引導,基于這一現(xiàn)狀,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能力等,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二次整合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例如,在設計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中國的封建主義和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進行對比教學,這樣能使學生了解到兩種主義之間的差別與相同之處,能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近代時期發(fā)生的實質性的變化。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融入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輔助講解,如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讓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認識兩種主義,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歷史本就是包含許多歷史資料的一門嚴謹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各種歷史資料進行舉證,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收集的歷史材料進行實證的能力。這個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歷史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在分析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對古代農業(yè)經濟的形式及世界農業(yè)轉變形式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問題進行研究。如有些小組整理出秦國運用牛耕促使國家生產力得到有效提高,使人類改變農業(yè)形式,有些小組收集整理出東漢時期出現(xiàn)的農耕工具有二牛抬杠等,又進一步改變了農業(yè)耕作形式。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唯物史觀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問題探究,加強學生對正確觀點、思想及理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能有效構建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