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婷
摘 要:1806年拿破侖軍隊入侵德國,使德國民族成為一個“屈尊的群體”,德意志人民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激發(fā)了強烈民族意識要求復興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求顯現(xiàn)民族精神和民族性,音樂也順應這種潮流,在音樂批評與創(chuàng)作領域均開始顯現(xiàn)民族性的訴求。音樂家們,開始在本土內(nèi)找尋到崇拜偶像——巴赫,并對巴赫進行一系列的復興運動——包括巴赫音樂作品的出版、演出與研究等相關的活動,使巴赫以作曲家的身份重新被大家熟知,使他作為德國民族音樂的代表,被重新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關鍵詞:民族主義;J·S·巴赫 ;復興之路
一、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
19世紀的歐洲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彼此起伏,資產(chǎn)階級在反封建斗爭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國家和民族政權,并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完善。拿破侖戰(zhàn)爭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識覺醒,促成了德意志民族主義形成。從18世紀開始,德意志興起了反對外來文化侵略,反對民族分裂和封建統(tǒng)治的文化民族主義宣傳運動,初步形成了德國文化民族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想在社會生活領域表現(xiàn)為建立民族國家的渴望,在文化方面要求顯現(xiàn)出本民族精神,音樂家們要求音樂也應該順應這種潮流,原本崇拜意大利與法國音樂的德意志民族音樂家們,開始在本土境內(nèi)找尋崇拜偶像——巴赫,并且將他奉為德意志民族歷史上、和整個音樂歷史中的偉大人物,巴赫作為德國民族音樂的代表,被重新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二、復興巴赫之路徑
1802年??藸枺↗ohann Nikolaus Forkel 1749-1818)發(fā)表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U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oben ,Kunst und Kunstwerke)一書中把巴赫推崇到極高的位置,他認為現(xiàn)代藝術是輕浮而淺薄的,而巴赫的音樂是深刻與經(jīng)典的。福爾克認為巴赫是非常有天賦的音樂家,是所有德意志作曲家以及外國作曲家的第一人,??藸栆悦褡逯髁x的視角重新去評價、肯定巴赫和巴赫的音樂價值,他強調(diào)巴赫是德意志人的民族身份,宣稱巴赫音樂是無價的民族財富,福爾克的巴赫傳記出版正值德意志在政治上遭遇失敗,需要在文化層面上得到自我的肯定,所以巴赫作為民族英雄,其作品作為民族遺產(chǎn)滿足人民情感的需要。
如果說??藸柕陌秃諅饔洏酥局秃諒团d運動的開始,緊接而來的是巴赫音樂作品的出版、演出與研究等相關的活動。就音樂作品的出版而言,19世紀之前,巴赫作品多數(shù)以手稿的形式出現(xiàn)。莫扎特在最后的有生之年是巴赫的崇拜者,另一位古典主義音樂大師貝多芬曾在波蘭學習巴赫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1780年),當時這些作品還是手抄本。隨著巴赫的《平均律曲集》(Wohltemperierte Klavier)于1801年在4個中心城市(波蘭、蘇黎世、維也納、萊比錫)出版,倫敦又重印了波蘭的版本,??藸柕膫饔浿鳌禞.S巴赫的生平》(ü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oben)在1802年問世 ,形成了復興巴赫的勢頭。19世紀之后,他的聲樂與器樂作品相繼得到出版,在19世紀最初的二十年,主要出版鍵盤音樂與合奏音樂的作品。
J.S巴赫于1729年創(chuàng)作了《馬太受難樂》,唱詞由亨理齊(C.F.Henrici)——即皮坎德爾(Picander)根據(jù)《圣經(jīng)》中的《馬太福音》撰成,為獨唱、合唱、管弦樂隊而作。1727年4月1日,在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首演。當時未受到保守的萊比錫人的好評,直到一百年后門德爾松指揮演出了這部清唱劇,才使得它重見天日,名揚天下。1829 年3月1 1日,巴赫的《馬太受難樂》在門德爾松的指揮下,由柏林歌唱協(xié)會表演。這次演出對巴赫的聲譽有著決定性的轉(zhuǎn)折作用,使巴赫復興的狀況有了迅速的改變,人民對巴赫狂熱的崇拜也成為了一種十分流行的運動。
三、巴赫協(xié)會的成立
1850年巴赫協(xié)會的建立,標志著巴赫作品出版的高峰,這個協(xié)會聚集了一群知名的作曲家,旨在將巴赫所有作品曲集出版。同年組織的“新巴赫學會”,自1901年起,先后在德國的主要城市和維也納舉辦“巴赫音樂節(jié)”。1904年出版《巴赫年鑒》(Jahrbuch),1913年出版新發(fā)現(xiàn)的康塔塔(BWV199)。1917年發(fā)行巴赫家譜的摹真版和翻譯版。1954年在戈丁根的“巴赫研究所”(J.S.Bach-Institut)開始編輯新版的巴赫全集。1970協(xié)會買下了位于愛森納赫的巴赫出生地,并將其建成一座博物年館。該協(xié)會于1870年3月解散,圖書館歸屬于皇家音樂??茖W院,它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最終為后人研究巴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四、復興巴赫之傳承
巴赫的《賦格的藝術》中最后的一首賦格,把自己的姓氏“Bach”轉(zhuǎn)化音名“bb-a-c-d”作為主題在音樂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后來被許多的作曲家用作賦格的主題,舒曼作品的創(chuàng)作明顯的受到了巴赫的影響,他為管風琴創(chuàng)作的11首眾贊前奏曲(作品122)是巴赫精神的再現(xiàn)。李斯特的管風琴曲《以BACH作的前奏曲與賦格》,W.皮斯頓(Walter Pistion 1894-1976)《根據(jù)巴赫的名字創(chuàng)作的半音階練習曲》等。這些創(chuàng)作無論是主題還是創(chuàng)作手法都彰顯著對巴赫的回歸。
巴赫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之王”,《平均律鋼琴曲集》就是復調(diào)音樂的典范。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無論對哪個時代的音樂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哪個時代的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都獲益匪淺。許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曾認真研究過這套曲集,莫扎特與貝多芬都曾親筆抄寫其中的一些賦格曲,肖邦在寫前奏曲之前也曾細心研究過這本曲集。
總而言之,巴赫復興運動作為德意志的全民運動,其影響力是深遠的。原本崇拜意大利與法國音樂的德意志民族,擁有了自己本民族的崇拜偶像,自此巴赫成為德意志嚴肅音樂傳統(tǒng)中居于首位的人物,其音樂被認為具有鮮明的德意志特性,諸如和聲的細膩、對位的精雕細琢,嚴謹?shù)倪壿嬓耘c細膩的形式感覺等等,甚至認為其個性也代表德意志人的性格特征,認真、嚴肅、持之以恒等等,呈現(xiàn)出潛在的民族主義傾向。
參考文獻:
[1] (美)赫克特. 遏制民族主義[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2] 賀艷潔. 赫爾德文化民族主義思想研究[D]. 燕山大學, 2013
[3] 車新春. 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 上海音樂學院,2010
[4] 車新春. 論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民族意識推動下的巴赫復興運動[J]. 音樂探索,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