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波
摘 要: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很多地方出現搶人才的現象,送房子、送戶口,送名校指標等等,總之一句話:種下梧桐樹、伸出橄欖枝,目的就是引來鳳凰住。其實無論送什么,給什么優(yōu)惠條件 ,都是暫時的手段,招人也好、引進人才也罷,最終的目的是要帶來效益。只有通過科學的人、崗匹配,才能留住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人才;崗位;性格;愛好;擅長
什么是人、崗匹配呢?人、崗匹配就是人和崗位的對應關系,每一個工作崗位都需要對應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只有當對應的人有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相應的素質,完美的勝任這個崗位 ,才能取得最大的工作績效。
那么人、崗匹配的主要要點是什么呢?
一、性格與崗位匹配
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他的職業(yè),性格與崗位相匹配才能在這個崗位上穩(wěn)定下來,反之就難以在此崗位上長久的工作,也不可能為團隊帶來較高的工作績效。一個人事業(yè)發(fā)展成功與否,與他的性格和從事職業(yè)的匹配度有密切的關系?,F在的人智商是沒有多大區(qū)別的,個個都聰明能干、見多識廣,而且個性鮮明,可以說千個人千種性格,如果性格與崗位確實不匹配,就如我們平常人們說的讓張飛來繡花,讓林黛玉去掛帥一樣,人累不說,也沒有理想的績效。性格決定一個人對職業(yè)的選擇,性格與職業(yè)的匹配對于個人職業(yè)發(fā)展,提高工作績效,實現個人價值與組織目標極其重要.個人根據自己的性格選擇職業(yè),組織、團隊根據職業(yè)對性格的要求選拔人才,是人力資源合理利用與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二、興趣與崗位匹配
老一輩常說“干一行,愛一行”,用我們現代的理念來說,應該是“愛一行,干一行”更準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項工作充滿興趣,喜歡這項工作,他就會非常專注和投入,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很認真的去對待這項工作,不經意間做出優(yōu)異的成績。而且興趣是一種動力,對感興趣的工作會慢慢形成 一種職業(yè)興趣,這種興趣是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表現為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具有職業(yè)興趣會增加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yè)穩(wěn)定性和職業(yè)成就感。而對不喜歡、不感興趣的工作,不光做不好,可能還會經常出差錯,最后形成越做不好,就越不喜歡,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興趣和崗位的匹配不只是對我們每位工作人員有要求,而且還考驗用人方的眼光、經驗和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用人方必須認真觀察考慮和細心照顧員工的興趣因素。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崗位。據調查,如果一個人對某一工作有興趣,能發(fā)揮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工作而不會感到疲倦。而對一項工作沒有興趣的人,只能發(fā)揮20%-30%,也容易精疲力竭。
三、特長與崗位的匹配
人的能力有兩種,一是一般能力,通常稱為人的智商,二是特殊能力,一般稱為特長。李逵長于陸上,張順長于水里,每個人各有自己所長。關公的長項是大刀,如果給他一把箭,可以想一下結果吧。如果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長把他們放到合適他們的崗位上,工作者手到擒來,管理者也得心應手,每個人的價值都會是邊際效益的最高點。這樣織組的效益也就是最好的效益。這不僅是把人用到極致,而且也是用人者的大智慧。所以作為用人者、管理者,應該優(yōu)考慮個人特長,在人才擅長的領域內去配置崗位。俗話說:“用人所長”,崗得其人”“人適其崗”。
個人在職業(yè)選擇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特長與職業(yè)的匹配,因為不少人往往將興趣誤認為是特長,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否則,你將進入誤區(qū),事業(yè)難以成功。所以,希望自己發(fā)展得更好,不僅要有特長,還要將自己的特長與職業(yè)相匹配。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一個人的智能是以組合的方式構成的,人都是有多種能力的組合體而且是多元的,除了言語、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種基本智力以外,還有視覺空間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我認識智力等等。因此,我們應該反復思量一下自己,細細找一找自己個人的特長。去一個能發(fā)揮你長處的領域。所謂“選對路,比做對事重要100倍”。千萬不要選擇那種你就是拼了老命都 比不上別人隨便做做,這樣的選擇只能是自己作死,而且會死得很慘。
個人如此,用人方、管理者也如此,既然要用人,就要讓來者創(chuàng)造最大的效益,只有科學、合理的人、崗匹配,團隊才能收獲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