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曲《不幸的人生》作為一首詠嘆調(diào),它是有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為歌劇《傷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創(chuàng)作的。該歌劇講述了女主人公子君和和男主人公涓生的悲慘愛情故事,故事以二人的愛情為主線,在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二人無法承受各方面的壓力,最終導致二人分手,使子君逐漸走向絕境。本文通過對這部歌劇中的歌曲《不幸的人生》的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變化,將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情感波動和命運展現(xiàn)了出來。
關鍵詞:《不幸的人生》;子君;人物形象;藝術處理
《不幸的人生》是我國著名歌劇《傷逝》中的一首詠嘆調(diào),它對我國的民族歌劇的影響十分深遠,對我國的聲樂事業(yè)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對《不幸的人生》的分析和對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的分析,進而更好的能夠演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不幸的人生》作品簡介
《不幸的人生》取材于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傷逝》,王泉、韓偉作詞,施光南譜曲。該劇主人公為子君和涓生,作為“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逐漸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渲染,而他們又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在這兩種文化的交匯下,內(nèi)斂與張揚共生,傳統(tǒng)與開放并存,這也為他們的愛情悲劇做下鋪墊[1]。作為《傷逝》中重要的一首詠嘆調(diào),《不幸的人生》出現(xiàn)在“冬”的選段,以冬的寒冷襯托子君內(nèi)心的凄涼和悲慘。成功的塑造了一個被封建禮教毀滅的自由女性。
二、《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首先,她是在新思想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崇尚思想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以及婚姻自主的新潮思想[2]。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敢愛敢恨,在愛情面前果斷、堅貞,敢于同舊思想、舊勢力進行抗爭,勇于同封建傳統(tǒng)禮教和制度作斗爭,并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在劇中她與涓生的同居,也正是表現(xiàn)出了這一點。而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現(xiàn)出了軟弱、妥協(xié)、停滯不前的特點。她出生于農(nóng)村小地主家庭,并受此影響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當中,她侍奉丈夫,陶醉在家庭的安寧與幸福中,體現(xiàn)出了她對舊思想式的賢妻良母的追求,但同時她也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變得短淺平庸,不再是一個思想超前的新時代女性。這種自身性格所形成的矛盾使得子君又重新回到了此前自己背叛的從小成長起來的家庭中,就像走進了一座沒有墓碑的墳墓。
三、《不幸的人生》中演唱技術的藝術處理
《不幸的人生》屬于三段體曲式結構,是一首歌劇選段,由劇情、人物形象和內(nèi)心獨白共同構成。在分析這首歌劇之前,首先應該對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進行分析,了解歌劇的整體氛圍,其次要嚴格按照譜子上所要求的節(jié)奏和速度進行演唱,注意演唱的準確度。該曲目主要表現(xiàn)都是子君在最后走投無路時候的一段內(nèi)心獨白,表演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應將自己代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子君本人,由一開始的追求自由愛情,到最后遭受背信棄義而失去一切。即便是其中悲痛欲絕的哭喊,也是在對痛苦的人生和不公道的遭遇所進行的一種深刻控訴[3]。
由于《不幸的人生》屬經(jīng)典曲目,許多人都對此進行了研究。尤其對子君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例如:孫曉春在《子君詠嘆調(diào)的音樂形象及藝術處理》的文章中,對《風蕭瑟》和《不幸的人生》進行了分析和比較,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征[4]。在演唱這首作品之前,除了要查閱相關的文學資料之外,還要認真分析歌詞的涵義,了解歌詞表達的情感,這樣才能掌握作品。
在《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3次吶喊是最牽動人心的,其表達的情感和心理變化也是不同的,而每一次吶喊所表達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各不相同的表達形式。第一次吶喊的表達形式要盡可能的釋放,以最大聲進行演唱,進而表達子君無助到崩潰甚至神志不清的情感;第二次的吶喊意在表達子君內(nèi)心的怨恨,要合理的控制情緒,不能唱太大聲;第三次吶喊中,一個“啊”字唱進人生的悲涼,唱聲有氣無力,是一種痛苦過后的絕望,因此聲音逐漸增強,那種悲痛的情緒全然釋放。在整首作品的演唱中,以人物的情緒表達來帶動聲音的節(jié)奏,使得作品演繹更有韻味、更打動人心[5]。演唱時,歌者既要控制情緒變化來帶動觀眾的情緒,使作品表達的更真切,還要使情緒表達飽滿而不過分激動。
對于這首經(jīng)典詠嘆調(diào)《不幸的人生》,好多的名家都有演繹,且韻味不同,其中歌唱家殷秀梅和王瑩最為經(jīng)典,值得學習和欣賞。除此之外,這首經(jīng)典與鋼琴能夠相互結合,通過鋼琴演奏來帶動歌者的情緒和情感,在鋼琴的伴奏下,歌者能夠更加生動形象的演繹出作品想要表達的效果,通過鋼琴的節(jié)奏變化抓住人物的心理變化,從而使觀眾能夠在歌者的帶動下,融入作品,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和情感變化,產(chǎn)生共鳴。
參考文獻:
[1]曹志敏. 《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及藝術處理[J]. 藝術探索,2014,(12):122-134
[2]孫博. 歌劇《傷逝》中悲劇性唱段的旋律藝術特色—以《不幸的人生》、《風蕭瑟》、《刺向我心頭的一把利劍》為例[J]. 音樂創(chuàng)作,2016,(04):119-121
[3]孫秀紅. 歌劇詠嘆調(diào)《不幸的人生》音樂分析及演唱處理[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3,(02):65-68
[4]秦北濤. 詠嘆調(diào)《漫步街上》與《不幸的人生》聲樂藝術異同之拙見[J]. 美與時代,2012,(06):112-113
[5]董穎慧. 歌劇《傷逝》中女主角子君形象的塑造—以詠嘆調(diào)《一抹夕陽》《不幸的人生》為例[J]. 戲劇之家,2016,(03):66-68
作者簡介:
岳田 1987年1月6日 女 漢 江蘇徐州 大學教師 碩士 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