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2歲的倫敦“宅男”查理愛上了樓上鄰居米蘭達。由于不知如何表達感情,科技發(fā)燒友查理用繼承的遺產買了一款最先進的仿生機器人“亞當”,希望這個機器人能成為他與米蘭達之間的聯(lián)結象征。把“亞當”領回家后,查理和米蘭達共同對它進行各種個性化設置。但隨著時間流逝,“亞當”逐漸擁有自我意識,一組奇怪的三角關系漸漸形成,事情開始失控。
這個聽起來既科幻、又有點狗血的故事,來自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新作《我這樣的機器》。三角戀或許算不上新穎的科幻題材,但麥克尤恩想講的可不僅是人與機器人的感情糾紛。在那個平行世界里,人工智能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前的發(fā)展水平,歷史也與大家熟知的完全不同。麥克尤恩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與政治亦虛亦實的上世紀80年代,并試圖借助人工智能,為人類樹立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究竟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
提到麥克尤恩,不可忽略他在英國的“國寶級地位”:上世紀70年代憑借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在英國文壇一鳴驚人,小說《阿姆斯特丹》獲得英國布克獎,《贖罪》則被翻拍成電影,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