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寫作能力體現(xiàn)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小學語文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寫作能力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學底蘊,通過課外閱讀能夠快速增加學生的文學積累,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從而寫出佳作。
小學生的素材積累不足,寫作時便不知道如何下筆,整個作文缺乏邏輯性和觀點,所以增加學生的積累便成為寫作教學的關鍵,敦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進行寫作積累的有效方法。結合前人的研究經驗,本篇論文從小學寫作的現(xiàn)狀、課外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課外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課外閱讀對小學生寫作積累的作用。
1.小學寫作的現(xiàn)狀
1.1大多數(shù)學生害怕寫作
從小學開始,寫作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一種作業(yè)形式。學生因為沒有內容可寫,也沒有合適的句子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所以都害怕寫作。另一方面,作文占據(jù)了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為了應試,為了使自己的作文得到高分而去練習寫作,學生把對考試的抵觸心理延伸到日常寫作練習中。
1.2 寫作內容普遍相同
小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不能夠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情,因此得不到有用的寫作素材。比如寫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很多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做過什么讓自己感動的事情,想不到時會編寫一個讓自己感動的故事,包括媽媽下大雨背著自己去醫(yī)院。學生缺少思維拓展能力,因此會把內容局限在某人身上,從而衍生出相關的作文內容,這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雷同。
2.課外閱讀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小學生從小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會在以后的人生中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隨著閱讀量的增多,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更多的人生哲理,從而增加閱歷與文學積累,提高文學素養(yǎng),增加文化底蘊,在寫作時便能體會到詩人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課文進行拓展講解,最好從故事性強的課文開始,比如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促使學生主動尋找課外書閱讀,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例如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中有篇《陶罐和鐵罐》的寓言,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后生詞和課文內容后,可以給同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比如《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等,在講解時可以留個懸念,讓學生課下閱讀。這樣學生便會開始主動讀書,他們發(fā)現(xiàn)讀書的樂趣時,便會激發(fā)起對學習的興趣。
2.3有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
教師可以指導導學生注意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并記錄下每日的心情,通過記錄生活的細節(jié)來增加寫作素材。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句子,并對這些句子進行背誦、仿寫,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還可以寫讀后感,與每日的心情記錄進行對比和聯(lián)系,找到書籍與現(xiàn)實的情感連接點。有了情感的共鳴后,學生會覺得讀書是一件有趣、高尚的事情,便會去自主閱讀更多書籍,積累更多優(yōu)美的句子,最終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
3.課外閱讀方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3.1引導學生讀好書
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學生能接觸各種各樣的讀物,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對其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篩選書目,防止學生讀到那些沒有營養(yǎng)又浪費時間的書籍。家長可以堅持給孩子買紙質書籍,讓學生感受書籍的魅力。教師可以在班級建立“讀書角”,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書籍放在“讀書角”中,讓更多的同學能夠看到不同類型的書籍,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3.2倡導學生分享喜歡的書籍
小學生看到好玩和好吃的東西都喜歡分享給身邊的同學,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這一特性,在課堂上加以引導,比如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學生可以分享自己正在看的書籍,可以分享自己已經看過又非常喜歡的書籍,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段落或是句子。同學之間分享的書籍可能比教師推薦的書目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更愿意去閱讀。通過分享,學生既增加了閱讀量,也鍛煉了表達能力。
小學教育至關重要,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為了適應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作文教學始終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為中心。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來增加文化底蘊,不僅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寫好作文,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鍛煉其綜合能力,提高個人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