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恩民
(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佳南實驗農場有限公司,黑龍江 佳木斯154000)
水稻種植過程中,傳統(tǒng)的農藝方法,即人工栽植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能完成水稻的栽植,確保栽植質量,但通常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較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機械設備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水稻插秧過程中,結合現(xiàn)代農機設備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夠保障質量。在具體應用農機設備進行水稻插秧時,種植人員還應加強相關種植農藝方法的了解,掌握要點,以能夠真正確保農機與農藝結合的應用質量。
1.1 育苗區(qū)域的選擇。農田水稻種植過程中,多會采用插秧技術,這主要是由于水稻作物的生長需要與水結合,但并不完全生長于水中,因此,單純的種植較為困難,采用優(yōu)先育苗,再栽植的方法,則能夠大為提升種植效率,確保水稻秧苗的成活率,提高稻田的產量。具體育苗過程中,合理選擇農田區(qū)域,既利于提高育苗質量,也利于提高育苗效率。實際的育苗土地選擇時,應盡量選擇土壤肥力較好的土地。而結合當前市場對稻田幼苗的需求現(xiàn)象而言,為了能夠更好的銷售水稻秧苗,育苗區(qū)域應盡量選擇交通便利的區(qū)域。水稻種植前,應優(yōu)先對農田土壤進行翻耕,更好的讓水稻幼苗生長。一般情況下,土壤翻耕后的第12 天,可以進行育苗。翻耕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確保幼苗的健康生長,還應給予合理的施肥。
1.2 機械化培育秧苗。當今時代而言,農業(yè)農村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多會結合機械設備的應用,機械設備不僅能夠提高作業(yè)效率,還能夠保證質量,進而推動農業(yè)農村的發(fā)展。對于水稻育苗而言,采用相關機械化設備生產作業(yè),則能大為提升種植效率,保證種植質量,提高育苗的經(jīng)濟效益。機械化育苗過程中,工作人員則可以結合實際的育苗需求,合理控制育苗的密度,實現(xiàn)育苗過程的科學合理。另外,育苗工作人員還應合理控制育苗環(huán)境中的溫度、濕度,降低環(huán)境因素對秧苗的影響,以提高育苗階段秧苗的生長質量。而為了能夠有效控制溫度,育苗過程中,則應給予合理的溫度控制措施,如搭蓋暖棚,實現(xiàn)對溫度、濕度情況的控制。此外,在選種階段,種植單位同樣應合理選擇,選擇一些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確保秧苗生長過程的穩(wěn)定、健康,具備較高的抗風險能力。
1.3 規(guī)范軟盤育秧技術。床土養(yǎng)分的多少關系到水稻的種植效果,在水稻種植前,農戶需要對秧床土壤養(yǎng)分進行合理調節(jié),這也是達成軟盤插秧的核心技術。一般情況下,土層的設置要在20cm 左右,不宜過厚,也不宜過薄,提前對土壤翻耕,并對土壤中的垃圾及污染物進行清理。這些都是前期較為基礎的工作。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后,需要進行灌溉,其目的是濕潤秧板。目前有很多抗倒伏水稻及抗病蟲害水稻,為了更好的確保水稻的種植效率,人們在選擇秧苗時,一定要選擇健壯的秧苗進行培育,這樣能夠確保秧苗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
1.4 覆土與蓋膜。在播種之后,需要進行覆土與蓋膜工作,該項工作至關重要。農戶需要提前設置一些農膜,并且在周邊合理分開,待完成這一工作后,覆蓋一層土壤即可。該層土壤覆蓋不能過厚,否則會抑制種子的生長,也不能過薄,否則會出現(xiàn)露芽情況,在覆土之后不要立即灑水和澆水。覆土與蓋膜是為了更好的保證水稻的健康生長,在此環(huán)節(jié),相關種植戶要定期觀察秧苗的生長狀況。如果發(fā)現(xiàn)有任何異常,要及時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待秧苗長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適當?shù)倪M行澆水和灑水,來確保秧苗有充足的養(yǎng)分,這也為谷苗的茁壯成長奠定了基礎。
1.5 加強苗期管理。苗期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土壤溫度和水分,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將秧苗表面覆蓋一層薄膜。膜內溫度要控制在25°~35°之間,溫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果溫度大于35°,那就要及時進行通風處理,避免膜內溫度過高,引起秧苗死亡。使用覆蓋膜的另一作用也是為了讓秧苗迅速扎根,實現(xiàn)穩(wěn)固生長。苗期管理至關重要,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有很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染上不同的病蟲害,這時相關種植戶要定期對秧苗進行管理,可以選擇物理法和生物法來管理苗田。
2.1 耕作土壤。水稻插秧施工前,應預先給予耕作施工,其目的在于使土地土壤變得松軟,更好的種植水稻作物。結合現(xiàn)代農業(yè)種植技術而言,可以應用農機設備,應用機械設備,則能夠開展大范圍的土地耕作,在確保耕作土地質量的同時,加快耕作速度。與此同時,現(xiàn)代農業(y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施肥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水稻作物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對此,耕作土壤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的施肥,一般情況下,對于稻田的施肥,應給予磷肥、氮肥等。具體耕地作業(yè)時,耕作人員應盡量將耕地深度控制在14cm 左右,翻耕過程中,若碰到桔梗等稻草,施工操作人員應盡量將其粉碎,避免其影響土壤的質量,為水稻栽植過程中的順利,提供保障。另外,機械化耕作土地過程中,操作人員還應注重合理控制機械設備的速度,使其既不過快,也不過慢,進而確保耕作施工過程的效率。良好的土壤耕作,也能夠提高植物栽植后的成活率。這種水稻種植土壤的機械化作業(yè)方式與以往人工耕作方式相比,除節(jié)省人力、物力等資源外,還能夠有效控制深度,可以對水稻秧苗的生長需求給予調整,提高水稻幼苗的移栽成活率,這對農業(yè)農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農機與水稻插秧工藝的結合。水稻插秧工作中,需要結合不同土壤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農機設備。在南方栽植水稻時,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大范圍的插秧設備,如選擇作業(yè)行是6 行的設備,其行間距為300mm,這不僅能夠提高插秧施工的效率,也能夠保障插秧質量,利于相關農業(yè)單位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多利潤。結合南方農業(yè)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作業(yè)行數(shù)為4 行、行間距為300mm 的農機插秧設備也較為常見。這表明,行間距為300mm 的農機插秧設備能夠滿足大部分南方農田水稻插秧的種植需求;對于北方而言,應結合實際情況,給予科學合理的插秧選擇,如地勢較為平坦、面積較大的水稻農田,應選擇行數(shù)較多的插秧設備,提高插秧作業(yè)效率。若地勢環(huán)境較為復雜,水稻農田面積較小時,應選擇一次插秧行數(shù)較小的機械設備。需要注意的是,機械設備的插秧施工階段,應合理控制速度,確保插秧的質量,避免插秧速度過快,導致倒秧的現(xiàn)象產生。合理控制插秧機的速度,還能夠減少補苗施工的量,保障農業(yè)種植人員的利益。
2.3 種植時間的合理選擇。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選擇種植時間,不僅利于水稻的健康成長,也利于提高弄作為的產量。對此,種植單位在選擇英語農機設備開展水稻的栽植施工時,應注重種植時間的合理選擇。具體而言,由于我國南北方存在較大的氣候差異,因此,應根據(jù)不同地域選擇合理的水稻種植時間。對于早稻的插秧種植時間,應在每年的4~5 月之間,正常水稻的種植時間應該在每年的5 月中旬~6 初。種植單位則應結合農田的面積,合理規(guī)劃農田的施工種植時間,避免農田出現(xiàn)種植時間過晚現(xiàn)象。一旦水稻秧苗插種時間過晚現(xiàn)象產生,則會影響水稻作物的生長,降低水稻作物的產量。另外,基于農田機械化插秧作業(yè)的特點,秧苗插植后,通常會出現(xiàn)一些幼苗的枯萎、死亡現(xiàn)象。對此,農田種植單位為了確保農田的生長質量,應定期對農田水稻的生長情況給予了解,并對漏苗、缺苗等情況,給予及時的補苗作業(yè),確保農田的整體性,提高農田的生產效率。機械化水稻插秧技術與以往人工種植相比,能夠大為提升栽植效率,也能夠方便水稻的大面積種植。但大面積種植水稻,合理控制時間是重要的因素。過早種植水稻,溫度往往會影響水稻的生長,使水稻生產效率下降;過晚種植水稻則會影響植物的產量,對此,水稻插秧過程既不能夠過早、也不能過晚。與此同時,種植人員為了能夠合理選擇插秧時間,也可以采用隨時測定環(huán)境溫度、濕度的方法,確保插秧時間的選擇正確。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業(yè)農村的種植生產過程中不斷在結合現(xiàn)代化機械設備的應用,農田種植過程中,結合機械設備作業(yè),則能夠大為提升作業(yè)效率,減少人力資源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與此同時,還能夠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利于農田農作物的健康生長。農田水稻種植過程中,結合機械化設備的應用,勢必利于農田水稻的生長,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