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彬
(西南科技大學,重慶400000)
首先假設有一個西瓜從中間爆炸,那么它的表皮及果肉會以分成無數(shù)小塊以球形方式擴散。那么,有無數(shù)個西瓜一起引爆呢?就會出現(xiàn)一個個圓形的擴散的物質(zhì)流,當擴散的足夠遠時相同方向的物質(zhì)流就會重疊到一起(不算空氣、重力等其他因素影響)。那么把西瓜換成原子的話,假設有一個原子,它有一層原子膜(原子最外層的部分),里面是一個原子核。這時一個原子發(fā)生爆炸,原子外部原子膜率先炸開,形成原子波向外傳播,原子核隨后飛出。再假設一個氣球中有一個小球飛出,小球碰到表面時氣球表面會斷裂,然后小球飛出。我們知道在微觀世界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間會連接在一起是因為電磁力。物體會碎裂是因為受到的力大于原子間的電磁力。然而——原子膜(原子最外層)可不是原子通過電磁力結(jié)合在一起的!所以,原子膜不會斷裂(或者說不會裂,會斷)。
那么,當微觀粒子突破原子膜時,會怎樣呢?首先,粒子膜會有一個凸起,然后這個凸起會變大。因為粒子膜不會裂,所以,這個凸起會越變越大,直到變成比原子本身大很多的波,然后傳播出去,然后微觀粒子會隨后射出?;蛟S當原子波大到一定程度時,這個波會從原子膜上斷開,然后原子膜自動復原。在自然界,閃電喜歡往金屬等高質(zhì)量物體上跑,以下把這種電(能量)喜歡通向質(zhì)量物體,而且質(zhì)量越大電流(能量流)越容易集中的特性叫做“粒子的向質(zhì)性”。
初步總結(jié):a.單個原子爆裂后,核心外的原子膜率先變成原子波傳出,微觀粒子(光子,電子等)緊隨其后。b.光子等微觀粒子會因為向質(zhì)性往原子波密度高的方向飛去。
關于雙縫干涉實驗的思考:a.單縫時:原子波沒有干擾,原子波沒有形成密度不同的干涉,而粒子留下了粒子性質(zhì)的圖像。b.雙縫時:因為原子波的頻率一致的話會相互疊加干涉,然后粒子因為向質(zhì)性會通往原子波密集的方向,于是就產(chǎn)生了干涉條紋。c.雙縫有測量儀器時:因為儀器反彈了原子波,產(chǎn)生了干擾所以就沒有干涉條紋了。也就是說,只要放一個可以反射原子波的物體就不會有干涉條紋了,不需要一定是觀察者。d.只發(fā)射單個粒子時,也會產(chǎn)生雙縫干涉的情況:是因為每個粒子出發(fā)時都需要突破原子膜,那么每個粒子都會伴隨著原子波,所以,只發(fā)射單個粒子也會有干涉現(xiàn)象。
關于對延遲選擇實驗的思考:我認為該實驗有:a.粒子起點的輸出端和終點的接收器A 和接受器B。b.輸出端和接收端傳播通道的兩側(cè)分別放上全反鏡,反射鏡A 和反射鏡B。接收器A和反射鏡A 在同一側(cè),另一側(cè)同理。c.因為粒子需要通過一次反射鏡再向前交接,所以在兩條粒子路徑的交接處視實驗情況分別放上兩個半透鏡。實驗開始時,輸出端發(fā)出一束粒子,粒子經(jīng)過第一個半透鏡分成兩束粒子,然后兩束粒子通過反射鏡反射回來,同時經(jīng)過第二個半透片,然后被在兩邊的接收端所接收。在量子理論中粒子同時通過了兩個反射鏡,通過極短時間內(nèi)改變接收端方向的半透片(第二個半透片)是可以改變粒子的運行結(jié)果的。但是,實驗結(jié)果證明無論在怎樣的時間段(比如已經(jīng)通過了輸出端的半透片)改變接收端的半透片(改變半透片的水平高度)都不會改變實驗的結(jié)果,也就是粒子的運行。為了解釋這個矛盾,科學家就得出結(jié)論:在量子世界,過程不代表結(jié)果。所以在量子理論中,過程也就不重要了。
但是根據(jù)本理論,可以這樣解釋:a.在接收端方向沒有半透片時:粒子通過輸出端的半透片后分別通向了兩片反射鏡,通向反射鏡的粒子反射到了接收端,此時粒子通過兩邊的概率接近一致。b.在接收端有半透片(收)時:當加上第二個反射鏡時,接收器A 接收到的粒子波分別是從反射鏡A 方向被反射3 次的原子波和從反射鏡B 方向反射了1 次的原子波,形成相消干涉。而接收器B 接收到的原子波分別是從反射鏡A 被反射了2次的原子波和從反射鏡B 反射了兩次的原子波,形成相漲干涉。所以接收器A 的粒子波就被抵消了,而接收器B 的粒子波卻被增強了(該段引用了媽咪說:延遲選擇實驗的解釋)。粒子原本也有一定概率射向接受器A,因為向質(zhì)性就只通向接收器B。c.在發(fā)射粒子通過了半透片(接)再放下半透片(收)時:因為原子波比粒子先到達半透片收,所以在粒子到達半透片(收)的時候,原子波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干涉?;蛟S考慮到粒子波的波動性對該實驗的影響能有更有趣的結(jié)果。量子擦除實驗:該實驗簡單的看就是把一對糾纏的粒子分別做不同的事來驗證量子特性的。該實驗首先發(fā)出一對糾纏的粒子,以下簡稱實驗粒子和記錄粒子。其中一個實驗粒子做雙縫干涉實驗,另一個記錄粒子安裝一個接收器記錄粒子特征。
實驗開始后,最初實驗粒子方向產(chǎn)生了干涉條紋。于是科學家就在實驗粒子方向的雙縫前加了個有角度的透片(1/4 玻片),于是干涉條紋就消失了。
然后科學家就在記錄粒子的路徑上加了個只能通過特定方向粒子的透片(偏振片),而當科學家把偏振片調(diào)到一定的角度的時候(個人理解是45 度左右吧),而實驗粒子方向的1/4 玻片還在,干涉條紋就又回來了。真神奇!a.產(chǎn)生干涉條紋的第一步原理同上雙縫干涉實驗就不細說了。b.在實驗粒子方向加裝玻片時:實驗粒子通過了玻片后再通過雙縫再打到“接收屏”上,而記錄粒子方向沒有通過玻片就打到了接收屏上了,而光穿過介質(zhì)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實驗粒子與記錄粒子方向的波頻率就不一致了。而不一致的波(記錄粒子方向)會干涉到另一個波(實驗粒子方向),所以就沒有干涉條紋了。不過我不確定是原子波還是粒子發(fā)生了糾纏現(xiàn)象。c.而在記錄粒子方向加上玻片后,光在通過實驗粒子方向和記錄粒子方向的介質(zhì)一致后,光的頻率一致了,干涉條紋自然就回來了。
量子隧穿可能是因為在量子尺度原子之間是有縫隙的,而波能找到這些縫隙并通過,然后粒子因為向質(zhì)性就順著波通過了。
粒子在通過原子波時,有可能會吸收原子波的能量轉(zhuǎn)化成自身的質(zhì)量增長或衰減。就像借浪而行的沖浪著,浪越大,沖浪著可以借用的能量就越多,浪越小能量就越小。不過這里的浪只改變威力,不改變速度罷了。
可以解釋因為光的頻率變化而引發(fā)的粒子能量變化這樣的現(xiàn)象。
激光原理中,會讓原子處于受激輻射態(tài),然后另一個輻射源就可以激活這些原子形成激光,這說明同元素的原子膜的堅固程度是大致一樣的。
得出結(jié)論:a.原子爆炸時,原子波和粒子分別飛離。原子波以球狀波形率先散開,粒子再以直線傳出。b.原子波比粒子先傳播。c.粒子會大概率通向質(zhì)量集中的原子波。質(zhì)量越大,集中的概率也越大。d.原子波傳播中很容易受到干擾。
以下為假設:e.原子波可能也有量子糾纏。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粒子被激活后,粒子撞到了原子膜,原子波率先飛出,而粒子因為向質(zhì)性喜歡跟隨著原子波較密的方向射出。
最后,若要給這個理論起名的話,我希望叫波爆粒射論。簡稱的話,就叫爆射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