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華
〔摘要〕采用青少年問題行為自評問卷考察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的狀況,側重分析留守初中生存在的問題行為及其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與非留守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程度較高;不同年級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量表總均分存在顯著差異,即初二留守學生最高,初三和初二留守學生的得分間差異不顯著,但都顯著高于初一留守學生。建議家庭重視育人功能,監(jiān)護人增強教育和管理留守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學校重視和加強對初二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調查報告;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6-0018-04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就業(yè),由于無法解決孩子就學問題或者生活上的困境,這些外出的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鄉(xiāng)。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年齡在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基礎信息動態(tài)管理,民政部組織開發(fā)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tǒng),并于2017年10月10日上線運行。截至2018年8月31日,民政部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失父母的關愛和監(jiān)管,部分兒童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程度各異的失范和越軌現(xiàn)象。
在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中,留守初中生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埃里克森的自我發(fā)展階段理論指出,初中生正處于“自我認同感及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這一階段的個體生理飛速發(fā)展,而心理發(fā)展相對緩慢,這種不一致性使初中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心理發(fā)展上容易出現(xiàn)矛盾,進而出現(xiàn)一些問題行為。問題行為指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妨礙品格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行為[2],這些不良行為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引起(神經生理性)的,會影響個體的學業(yè)、社交等,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3]。
留守初中生由于父母經常不在身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主要由祖父母代為監(jiān)護。祖輩文化水平不高,年齡較大,因此,日常生活中留守初中生不愿與隔代監(jiān)護人交流,而且隔代監(jiān)護人也不懂得與孫輩溝通,造成留守個體遇到問題時不會妥善解決。初中階段又是問題行為多發(fā)時期,許多問題行為(如吸煙、飲酒等)第一次都是出現(xiàn)在初中階段。綜上,本研究選取留守初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微觀角度探討留守個體存在的問題行為,以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相對準確地掌握留守初中生的行為特點,為學校對留守初中生開展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據(jù)。
二、研究對象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增強樣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采用兩種方式選取調查對象,一是采用整群取樣的方法,從河南省某3所初中的一、二、三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二是由本校省內心理學專業(yè)學生從家庭所在地隨機選取留守初中生,共選取被試660人。將填寫不完整或者不認真的問卷剔除,最終獲得有效問卷625份。有效問卷被試的情況:男生318人(50.9%),女生307人(49.1%);初一學生188人(30.1%),初二學生255人(40.8%),初三學生182人(29.1%);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279人(44.6%),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201人(32.2%),非留守初中生145人(23.2%)。
(二)研究工具
根據(jù)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中學生常見的行為問題,采用崔麗霞、鄭日昌[4]編制的青少年問題行為自評問卷。該問卷共有60道題,描述中學生群體中發(fā)生頻率較高、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行為,共六類,分別是學習適應不良(9道題)、攻擊行為(9道題)、違紀行為(14道題)、退縮行為(13道題)、神經質(10道題)和考試焦慮(5道題)。每個問題有四個選項,分別是“一點兒也不符合”“很少符合”“有點符合”“基本符合”,對應計為“1分”“2 分”“3分”和“4分”,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近半年的情況如實回答。每類問題行為的評定及總量表的評定都以理論平均值2.5分為臨界值,如果每類問題行為項目分均高于2.5,表明學生存在某種問題行為,如果低于2.5分,表明學生存在較少的問題行為;平均值越高說明問題行為越嚴重,反之,問題行為就越輕。
(三)研究程序
整群隨機取樣的被試由班主任統(tǒng)一告知指導語,另一部分被試由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一對一告知指導語,試卷完成后當場收回。
采用軟件SPSS 19.0對研究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和差異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不同類型初中生問題行為差異比較
不同類型初中生每類問題行為的均分及量表總均分如表1所示。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初中生每類問題行為的得分及量表總均分都低于平均值2.5。這表明從總體上看,不同類型初中生的問題行為并不突出。但是數(shù)據(jù)顯示,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量表總均分存在如下趨勢: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量表總均分最高,非留守初中生最低。以留守類型為分組變量,以問題行為量表總均分為結果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類型主效應顯著(F=8.37,p<0.01)。事后多重比較顯示,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和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總均分間差異不顯著,但是兩者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這一結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程度相對嚴重。
描述統(tǒng)計結果顯示,初中生問題行為得分最高的是考試焦慮,其次是學習適應不良、神經質、退縮行為和攻擊行為,得分最低的是違紀行為。分別以每類具體問題行為的均分為結果變量,以留守類型為分組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類型主效應均顯著。事后多重比較顯示,在學習適應不良行為方面,不同留守類型初中生的得分間差異均顯著,表現(xiàn)為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顯著高于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得分又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這一結果表明,與非留守學生相比,無論是雙親外出還是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在學習方面均表現(xiàn)出較高的不適應。其他五種類型的問題行為得分上,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和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間差異不顯著,但都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這一結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在這五類具體問題行為上的嚴重程度比非留守初中生高。
(二)不同年級留守學生問題行為的差異
針對留守初中生這一群體,比較不同年級的留守學生之間問題行為的發(fā)生情況。調查對象中共有留守學生480人,其中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279人、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201人。不同年級留守初中生每類問題行為均分及量表總均分如表2所示。
以年級為分組變量,以問題行為量表總均分為結果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年級主效應顯著(F=11.24,p<0.01),即不同年級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的總均分間存在顯著差異。由表2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初二留守學生的量表總均分最高。事后多重比較顯示,初二和初三留守學生問題行為量表的總均分之間差異不顯著,兩者均顯著高于初一留守學生。
再分別以學習適應不良、攻擊行為、違紀行為、退縮行為、神經質和考試焦慮的得分為結果變量,以年級為分組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年級主效應均顯著。事后多重比較顯示,在學習適應不良方面,初二和初三留守學生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兩者都顯著高于初一留守學生。在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和神經質這三類具體行為方面,三個年級之間的差異模式相同,都表現(xiàn)為初二留守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一留守學生,其他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考試焦慮問題上,初二留守學生的得分最高,顯著高于初一和初三留守學生,后兩者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在違紀行為方面,年級的主效應不顯著,即三個年級留守學生之間的得分沒有顯著區(qū)別。
四、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不同類型初中生問題行為基本情況分析
結果發(fā)現(xiàn),不管是留守初中生還是非留守初中生,具體問題行為得分最高的都是考試焦慮和學習適應不良,而且留守初中生在這兩類問題行為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這表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對初中生的學習和行為有很大影響。進入初中后,不僅增設了政治、地理、生物等課程,而且每門課程新舊知識聯(lián)系密切,內容趨向專門化和系統(tǒng)化[5]。與小學階段相比,面對如此眾多的課程和有一定難度的練習題,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初中階段課程增多、難度增大,需要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但是,很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適應不良,如學習時容易分心,缺乏自覺性、計劃性,容易泄氣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非留守初中生的父母能夠給予子女及時的幫助,一般會積極配合教師的要求,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雙親都外出的留守初中生,監(jiān)護人因為年齡、文化、身份等條件限制,無法給予孩子科學的學習指導和有力監(jiān)督,缺乏與學校的有效溝通,往往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機會;單親在家的留守初中生,其父或母忙于各種事務,在監(jiān)管孩子上力不從心。因此,與非留守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在考試焦慮和學習適應不良方面,程度相對嚴重。
在攻擊行為和違紀行為這兩方面,留守初中生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初中生的年齡一般是12歲到15歲,這個時期的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獨立傾向,容易動感情,也容易被激怒,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攻擊行為和違紀行為,如罵人、講臟話或粗話、動手打人,吸煙、飲酒、考試作弊等。沖動性也與個體的生理發(fā)育特點有關,這個時期的孩子神經活動的興奮過程強,抑制過程相對弱。因此,需要家長的啟發(fā)引導和嚴格、細致、耐心的指導。由于留守初中生與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的特殊性,只要不犯大的錯誤,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要求都不高。正因為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和管教,留守初中生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進而做出一些攻擊行為和違紀行為。
在退縮行為、神經質方面,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和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間差異不顯著,但都顯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初中生生理飛速發(fā)展,性機能成熟,這也使得他們在心理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部分學生會對自身性發(fā)育感到憂慮。非留守初中生的父母雙方都在家中,子女身體上的變化會引起家長的注意并給予關注;而且長期和異性父母相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他們與異性相處的焦慮情緒。雙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當身體上出現(xiàn)這些變化時,他們不好意思對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說,尤其是女生,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些退縮行為。單親外出的留守初中生,由于缺乏與異性父/母的相處經驗,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異性交往問題。
2.留守初中二年級學生問題行為嚴重
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的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總均分之差異顯著,初二留守學生問題行為的總均分最高。初中生正處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轉折期,初二又是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轉折期,個體生理飛速發(fā)展,成人感和獨立意識增強,但是認識水平較低,知識經驗不足, 使得個體的身心發(fā)展之間充滿著復雜的矛盾[6]。初二留守學生對于監(jiān)護人和老師反對的事,自己認為對就去做,有小部分學生在這種獨立意識的支配下,我行我素,做出了有損身心健康的事情,如吸煙、喝酒、參加賭博活動等,也有個別學生會誤入歧途。因此,教育界通常把初二稱之為“危險期”。初二留守學生不論是問題行為量表總均分,還是具體問題行為均分都較高,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在學習適應不良方面,不同年級留守學生得分間的差異均顯著,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顯示,初二留守學生的得分最高,初二和初三留守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一留守學生。初二學生既不像初一新生對中學的一切感到新奇、陌生和膽怯,也不像初三學生有升學的壓力,在思想上比較放松[6]。初二的課程是初中階段比較關鍵的部分,難點也較為集中,尤其是數(shù)學、英語和物理等,思想上的放松和學習任務的日益繁重之間形成了矛盾,因此,初二學生更容易表現(xiàn)出學習適應不良,如學習怕吃苦、有始無終等,提到考試時易緊張,擔心考試失敗。由此可見,初二學生特別需要教師、家長的關心和指導。
(二)建議
1.家庭應高度重視其育人功能
中學生心理不成熟,使得他們并不能完全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和程度發(fā)生了變化,與童年時對父母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賴不同,他們更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7]。因此,除監(jiān)護人要增強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責任意識外,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經常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形式與孩子聯(lián)系,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fā)展狀況,多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遇到節(jié)假日,盡量回家陪陪孩子,尤其是當孩子生日或遇到挫折時。父母還應主動與學校和臨時監(jiān)護人加強聯(lián)系,形成合力,增強對孩子的監(jiān)護、管理和教育[8]。當孩子與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和矛盾時,臨時監(jiān)護人應盡量做好中間調解人,引導留守初中生有效地與父母溝通,以便贏得父母的關心、理解和支持。
2.學校應重視和加強對初二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初二是整個初中階段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學校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yǎng)其社會主義道德情感和堅強意志,養(yǎng)成符合道德行為準則的行為習慣。重視和加強對初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友誼賽、趣味文體活動等,讓留守學生逐漸融入班集體,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聯(lián)、河南省經團聯(lián)調研課題(項目批準號SKL-2018-2906)和2017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2017BJY03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凌宇,胡惠南,陸娟芝,等.家庭支持對留守兒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希望感與感恩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5):1021-1024,1008.
[2]車文博.心理學150問[M].大連: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崔麗霞,雷靂.中學生問題行為群體特征的多視角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3):112-119.
[4]崔麗霞,鄭日昌.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問卷編制和聚類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5):313-315.
[5]高云巧.幫助初一新生成為快樂的初中生[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2(5):64.
[6]陳芝秀.初中二年級是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關鍵轉折期[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126-133.
[7]張潮.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陳曉東,呂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困境及對策研究——以安徽省QM鄉(xiāng)為例[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49-56.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鄭州,450044)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