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大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診斷學博士) 編輯/臻熙
秋天,大家在健康上要注意些什么事情呢?就是要注意燥氣傷人。那么,到底什么是“燥邪”呢?我們真的了解“秋燥”嗎?
我今年又親手種植了一些蔬菜,接觸大地,接觸自然,讓我對周圍的世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比如我觀察一棵青蒿,從它生長,到壯大,到長高。等到秋天,它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夏天快結(jié)束的時候,它開黃色的花;然后到了秋天,慢慢結(jié)成一個個小球一樣的類似果實的東西;接著,天氣涼了,它的莖葉從下端開始變黃,一直向上蔓延。我觀察到這種變化:每個枝條有果實的前端,全部是綠色的,而沒有果實的那部分枝條,所有的葉子都變黃了。這說明,它的汁液不足了,但是,它在集中蓄積所有的力量,保護自己的種子。
再看周圍,也是如此,楊樹的樹葉,開始變黃,然后變干,接著飄然落下,滿地青黃。
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用了八個字來形容秋天的狀態(tài):“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天氣肅降,秋風刮過,有急厲的感覺,不再像春風那樣和煦,像夏天的風那樣溫暖。而此時大地也變得干燥,不再有氤氳潤澤之氣,而是變得清明潔凈??傮w而言,秋天的氣溫下降,使得空氣的水分減少,變得涼爽干燥。如果燥的狀態(tài)比較嚴重了,影響了身體健康,就被稱為“燥邪”。
而我們?nèi)祟愐彩谴笞匀坏囊徊糠郑?,我們的身體也會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變化,這是燥邪為病的內(nèi)在基礎(chǔ)。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我們的身體會毛孔開泄,會出汗來降低體表的溫度,所以,別看夏天天氣熱,但是我們的體表總是潤潤的。而到了秋天,天氣變涼,我們的身體就要及時調(diào)整了,要盡量閉塞毛孔,使皮膚腠里變得密致,讓氣機向內(nèi)收斂,不讓汗液再外出過度。在這種情況下,體表就會變得干燥。
大致來講有以下幾種情況。
1.身體有內(nèi)熱,平時就津液不足之人,此時會感覺最明顯,這是內(nèi)因外因交加導致的。
2.血虛之人也會受到影響,因為血液與津液是同源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3.氣虛之人,無力推動氣血津液運行,此時氣機收斂無力,秋天燥熱的時候會多汗,涼的時候會倍感干燥。
1.音沙啞。秋天,很多人咽喉嗓子容易感覺不適,癥狀較輕的會出現(xiàn)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癥狀;嚴重的會燥咳連連,甚至一直不好,連綿不愈,持續(xù)一冬天。
2.鼻腔不適。秋天,人的鼻黏膜特別容易干燥,由于鼻黏膜附著豐富毛細血管,稍有不慎,甚至會流鼻血。還有些人感覺鼻腔特別干燥,有空洞的感覺,非常難受。另外,秋天鼻炎的發(fā)病率也非常高。
3.皮膚干燥。秋天的皮膚特別容易干燥、瘙癢甚至皸裂。人們會經(jīng)常性撓皮膚、抓癢甚至舔舐嘴唇,很多孩子甚至患上唇炎。
4.毛發(fā)干燥。秋天干燥,氣血循環(huán)變差,血液無法將養(yǎng)分帶到頭發(fā)毛囊,頭發(fā)容易出現(xiàn)干燥枯黃。
5.便秘。秋天體內(nèi)水分過度蒸發(fā),不少人都會出現(xiàn)大便干結(jié)的情況。
6.容易感冒。很多夏天平穩(wěn)度過的人,到了秋天,來了涼風,卻立刻感冒了。最近很多孩子開始感冒,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燥的狀態(tài)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形成涼燥和溫燥。這是需要大家仔細體會的,不要一說秋燥就喝川貝秋梨飲料。
所謂涼燥,會出現(xiàn)在初秋和深秋。初秋的時候,氣候從夏天進入秋天,人們由熱到?jīng)?,會感覺比較明顯;到了深秋,天氣徹底冷了,也會感覺明顯。此時,涼氣和燥邪結(jié)合,形成涼燥。
而在一天里,秋日的早晨和晚上,容易形成涼燥。因為早晨起來很涼,人們在溫熱的被窩睡了一夜,突然進入涼氣中,容易受寒;而白天中午很熱,人們會出汗,然后晚上變涼,穿得少的人容易再次受寒,變成涼燥。
如果涼燥嚴重了,人們會引起外感,臨床表現(xiàn)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是同時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現(xiàn)象,如鼻腔里面特別干,甚至會有流鼻血,有的患者是有鼻涕但是非常清稀,同時出現(xiàn)唇燥咽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皮膚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癥,這是肺受涼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xiàn)的涼燥癥狀。
中醫(yī)調(diào)理涼燥引起的外感病,往往用吳鞠通的杏蘇散。這方子大致是: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克,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克,甘草3克,大棗3枚。
這個方子里面,蘇葉和前胡是散寒宣肺的;橘皮就是陳皮,和半夏、茯苓,可以祛除寒濕。因為吳鞠通認為寒邪閉肺,會有水飲停留,祛除水飲可以恢復肺胃的陽氣,同時甘草和桔梗可以向上開通肺氣。
而如果老百姓想自己用點簡易的方法處理,我一直推薦用蘇葉3克、陳皮6克熬水,當作飲料,同樣可以起到散寒宣肺的作用。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熬太久,一般開鍋五分鐘即可。如果直接用開水泡,也是可以的。
所以,千萬不要一提秋燥,就是吃梨涼潤。對于感受涼燥之人,需要讓身體再溫暖一些,讓陽氣重新回到體表,使得津液疏布,就可以恢復正常的。
秋天的時候,其實中午是很熱的,因為空氣透明度好,所以陽光直射,人如果在中午外出,會燥熱難忍,甚至大汗淋漓,此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
1.津液匱乏之人,汗液流失,氣隨汗泄,我比喻為運載防御部隊的船滯留于中斷的河流中,無法防御外邪,這樣外邪入侵,這就是溫病,會立刻發(fā)作,如發(fā)熱、咽喉、腫痛等。
2. 中午的時候大汗淋漓,此時如果站在樹蔭下這樣的地方,您可以感覺一下,吹過來的風是非常涼的,這就是秋天的特點?;蛘?,中午發(fā)汗,毛孔開張,到了下午太陽下山,冷風一下就來了,此時,比其他季節(jié)更容易被寒邪傷到??墒?,因為秋天人體的津液本來就不足了,同時外界環(huán)境也燥,您感受寒邪之后,會很快化熱,導致出現(xiàn)熱證。實際上,這是感受寒邪的第二個階段,但是同樣表現(xiàn)出溫與燥的特點,這也應(yīng)該被稱為溫燥。
溫燥臨床上表現(xiàn)為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或者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xiàn)的燥熱癥狀。表證偏風熱,津虧較重,甚至化熱傷絡(luò)、胸痛咯血,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此時,中醫(yī)會用一個方子,叫桑杏湯,也是吳鞠通的,方子大致是:桑葉、浙貝母、香豉、梔皮、梨皮各3克,杏仁4.5克,沙參6克。
這個方子專門治療溫燥外襲、肺津受灼之輕證。方中桑葉清宣燥熱,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兩者共為君藥。香豉辛涼透散,助桑葉輕宣透熱;浙貝母清化熱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梔皮質(zhì)輕而入上焦,清泄肺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我一般應(yīng)用這個方子的時候,不單單用梨皮,而是把整個白梨,帶皮切片放在里面煮,這樣潤肺的效果更好。
如果沒有明顯的外感,平時就是津液匱乏,甚至陰虛之人,在秋天的時候,有感受溫燥的情況,可以用類似的食療的方子:白梨一個切片,石斛、沙參、麥冬各6克,熬水,當作飲料喝,也有潤燥的效果。
石斛的效果也不錯。那天聽人說,過去北京的大戶人家、有錢人,一到秋天,老太爺一般嘴里都含著一點鐵皮石斛,來潤燥生津。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
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健康不僅僅是吃點什么那么簡單,我們的情緒、生活環(huán)境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最后我們把《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記載秋天養(yǎng)生的準則抄給大家: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yīng),養(yǎng)收之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