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譯蔓
摘 要:大學作為文化傳承及創(chuàng)新的重要機構,承擔著培養(yǎng)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而跨文化交際學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核心理論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tǒng)教學法已經(jīng)無法滿足現(xiàn)代課堂的需求,亟需探索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將“可見、可觸摸式”的教學方法運用至“跨文化交際概論”課程,以期探索一種“文化‘觸摸’認知——文化‘觸摸’實踐——文化符號甄別、使用——文化內化和傳承”的新型文化差異體驗模式。
關鍵詞:交際學;文化;教育
“可見、可觸摸式”教學法在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可見、可觸摸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形象化教學為出發(fā)點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最初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季天建博士提出,并通過“與國際高水平學者共建課程”項目,成功引入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特點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和PPT圖片基礎上,結合大量的實物模型,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發(fā)現(xiàn)概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普通高校中,該教學法常適用場景多為工科類學科,而少出現(xiàn)在文科學科中,但事實上文科學科尤其是文化類課程更容易因為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導致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共情和積極性,出現(xiàn)“這些文化離我們太遙遠”“與我們無關”的感覺從而不被重視。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文化學習中僅能被動掌握文化理論知識和框架,不能對文化建立起一種感性認識,限制了學生傳承文化的可能。由此,為了適應現(xiàn)階段“文化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我們在文化教學中提出“可見、可觸摸式”中外文化體驗模式。
二、跨文化交際概論的“可見、可觸摸”實踐研究
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起源于美國的綜合學科,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遇到的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問題及化解方法,目的是幫助交際者不斷增強跨文化意識,自覺排除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干擾,實現(xiàn)互相理解和彼此適應,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由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力與跨文化適應力所構成的綜合能力。
不過,很長時間以來,在漢教專業(yè)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展多以理論講授和案例分析為主,難以切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此,我們利用“可見、可觸摸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中使用模型和道具,對不同的文化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可見、可觸摸”實踐,同時利用第二課堂進行更深入的文化“觸摸”,加深學生的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從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教學中的文化“觸摸”認知
傳統(tǒng)以“課本-講授-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比較適用于理論性、知識性的課程教學,便于教師對課堂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控,確保教學目標與任務的達成,但是對于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課程并不適用,因而我們在課堂中理論教學中,盡可能地提供一系列簡單的演示模型來說明概念、原理和因果關系,如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如何形成,中國的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在其中充當了何種角色,以及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現(xiàn)在外顯行為上是怎樣的等。整個過程中,我們用到了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模型、中國建筑(封閉式)模型、農(nóng)業(yè)社會模型以及家庭成員的關系模型等。同樣,對于個體主義價值觀,也出示與集體主義相對應的簡易模型,由此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就不再是一段段文字,而是實在的兩套價值系統(tǒng)。但該操作的前提是必須要找出那些可以用實物說明的結構或概念,然后設計、制作出簡單的、適合于課堂使用的演示模型即文化符號來解釋這些概念。在可能的情況下,要鼓勵學生來設計和制作一些模型和樣品,通過這樣的“可見、可觸摸”,實現(xiàn)課堂上學生對文化的認知。
第二課堂中的文化“觸摸”實踐
與普通文化“觸摸”實踐不同,秉承著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我們會在學生建立兩種文化認知的前提下,開設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中,根據(jù)第一次文化“觸摸”建立起的文化認知,讓學生進一步接觸文化符號,這次的文化符號指的是兩種文化交際和碰撞后可能會產(chǎn)生的場景。學生需分成不同小組,根據(jù)兩套文化系統(tǒng)的差別做大量調查研究,同時篩選出不同交際場景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對所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和應對措施進行分析,且需要用簡單的模型做輔助說明,為進行交際情景再現(xiàn)——第三階段做準備。整個準備過程,學生們各有分工,同時調動起雙手和大腦,從而實現(xiàn)第二次真正的“可見、可觸摸”。
(三)文化符號的甄別和使用
學生組織文化交際情景、自己動手制作模型便屬于知識再加工的過程。如此以來,學生本身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第三階段中,學生采用“見”到及“觸摸”到的中外文化符號,進行跨文化交際場景再現(xiàn),以此進行綜合考核,檢查“可見、可觸摸”文化交際體驗的最終效果。該過程中,不僅場景實施者能得到很大的能力提升,觀看者也會因為生動的形象而加深對文化差異的印象。
交際情景模擬結束后,教師需做系統(tǒng)地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文化的內化。
三、結束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專業(yè),其目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文學、語言等知識能力,更要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本次實踐研究探索出了一種跨文化教學的新模式,從學生的掌握程度來看,這無疑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實踐。盡管如此,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具體哪些概念和理論需要使用該教學模式還未有較科學的定論。因而,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如何更好地與“可見、可觸摸式”的文化體驗模式結合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希望本文可以拋磚引玉,共同探索出跨文化交際學的有效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袁柳,韓明.提升漢教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程度的思路與措施[J].文化學刊,2021(01):124-130.
[2]毛梅娜,黃斌.“一帶一路”背景下制約地方院??缥幕浑H人才培養(yǎng)因素探究[J].海外英語,2020(24):235-236.
[3]程佳鈺.“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yǎng)對策探討[J].散文百家(理論),2020(12):165-166.
[4]劉文媛.跨文化交際視域下文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J].跨文化研究論叢,2020(02):55-70+130.
[5]程春松.基于思辨能力提升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J].海外英語,2020(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