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月明
【摘要】“非正式科學課程”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涵蓋了一切校門之外的科學學習活動,隨著綜合實踐理念不斷深入,實踐課程的實施使“主體”回歸到“身體”的實在,而不再是停留在泛化、抽象的概念。通過具身化的教學情境把師生帶向了教育場域,從根本上去加深對課程的理解,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具身實踐指導中,教師要充分預設、重視生成,充當好活動信息向教學資源轉化的“催化劑”,從而促進“非正式科學課程”生成資源的利用。
【關鍵詞】具身? ?非正式科學課程? ?生成資源? ?利用
“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的資源涉及學生自身的興趣和需要、關注的社會話題、自然界的生成話題等,面對這五花八門、數(shù)量繁多的資源,活動指導老師要正確預設、善于捕捉、合理利用,促進活動中生成資源更具有效性。
一、精心預設,形成有效生成資源的具身情境
“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要在具身情境中展開,因此更注重教師精心的指導、積極參與下進行的,在活動前,教師做充分的準備,才能使生成更有深度,更值得挖掘。
1.前置預設,為生成提供情境
課前精心的預設是前置性的工作,為整個實踐活動繪制藍圖的過程,也是著眼于局部環(huán)節(jié)的精雕細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深入發(fā)掘和積極引導。要有意識的設置一些“陷阱”,形成學生思維的障礙,才能使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撞擊,從而形成一些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作為“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的一種寶貴資源加以利用。
2.彈性預設,為資源生成留足空間
彈性預設是指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設計出的靈活、動態(tài)、板塊式的“學”案。不追求過程的全部細節(jié)和活動的具體步驟,但要求教師給學生留足自主思維的空間,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隨時調控。
在“非正式科學課程”實踐活動中,學生所提的問題涉及的內容是往往是相關領域內重復的,哪些可以整合起來研究呢?這一問題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緊緊地把握了教學的大方向,起到了修正性作用,把純粹“孩子性”思維再次激活。這樣的彈性預設既為“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的展開拓展了“渠道”,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3.放棄預設,使創(chuàng)造生成成為可能
在活動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不能按照事先的預設展開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擇甚至放棄原先的教學預設,若真正出現(xiàn)了意外,應該尊重事實,尊重學生,因勢利導地開展活動。
二、抓住契機捕獲有效生成資源
綜合實踐要更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準確洞察、敏捷捕捉學生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稍縱即逝的變化,適時調控,激活教學,促進有效的生成。
1.在捕捉“錯誤”中引導生成
此類活動由于內容多而雜、時間長,學生出現(xiàn)一些錯誤在所難免,它是學生最樸實的思想、經驗的真實暴露。面對這些錯誤性資源,我們應該允許、包容、接納,甚至可以將錯就錯,積極開發(fā)和有效利用。
在《常熟餐飲店用水的調查活動》中,活動小組在采訪第四家店時,店里有客人在打牌娛樂,他們警告我們:不許拍照!可是孩子們正拍在興頭上,加之“初生牛犢不怕虎”,越不讓拍,反而使得他們越想拍,哪怕是偷偷地拍,他們也覺得過癮。這一舉動,店主不高興了,斷然拒接了孩子們的采訪。孩子們傻眼了,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無奈的孩子們,教師立刻引導他們找失敗的原因:采訪中,沒有尊重被采訪人,直接導致了采訪失敗。于是,自然而然的生成了新的活動資源:采訪時,我們要注意些什么?結合本次采訪活動,在糾正錯誤中有針對性地對“如何采訪”的主題活動進行指導,取得的效果尤為明顯!
在該案例中,因為孩子的錯,教師和學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這里。教師及時捕捉住了這一“錯誤”契機,化腐朽為神奇,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糾正錯誤行為,有效生成了新的活動資源。
2.在合作思辯中創(chuàng)造生成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背景等往往不盡相同,由此而產生的生生之間的合作、爭辯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學生的思維火花,引起更深層的思考,更廣泛的討論,從而促進更高質量的理解。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針對具體內容“預估”學生的思維可能性,巧妙地設置善意“陷阱”,自然引發(fā)師生、生生間的爭辯,從而創(chuàng)造生成資源。要巧妙地創(chuàng)設具身實踐所需的場所、環(huán)境和人員組合,使之設身于合作互助、情感溝通,為創(chuàng)造生成供氧。
3.在即時追問中引領生成
實踐活動中,人云亦云甚至是答非所問是常有的,正確止損才能引領生成。適時地進行追問,幫助孩子整理思維,明確談話要點,不僅能保護孩子的積極性,還能使活動順利進行,從而產生有效的生成。對比《升降機的安全》一課的兩個不同教學片段:當老師提出“升降機(電梯)如何設計才最安全?”有學生提出現(xiàn)在關于電梯安全事故很多,是因為維護保養(yǎng)不到位。此言引起學生議論,并指責物業(yè)工作人員工作不負責等。對此,一教師埋怨“你們話題扯遠了,我們活動主題是‘升降機(電梯)如何設計才最安全不談物業(yè)工作?!绷硪唤處焺t巧妙地追問“如果一時沒有辦法提升物業(yè)的工作責任心,我們有沒有其他處理的辦法呢?”學生思考后,又提出新的建議:“請教電梯廠工程師”“寫文明乘梯倡議書”“動手做電梯模型”等等。之后,教師又追問引導“這些方法很好,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
對比兩個片段,孰勝孰劣,不言而喻。后者正是通過巧妙的即時追問,把孩子游離的思維拉回了話題,并在肯定中,激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熱情與決心,引發(fā)對生活的思考,從而有效地生成新資源 。
4.在利用“意外”中激發(fā)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接納我們不可避免的外部干擾。一次活動,帶領學生調查常熟面館用水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意外——“洗鍋水煮面條”之說。同學們采訪店老板,是否有節(jié)水措施?老板說有。生又問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老板沉默了。這時店里的一個“炒澆”廚師毫不客氣地嘲弄孩子們說:“節(jié)水我們有辦法,用洗鍋水煮面條吃!”孩子們自然聽得出言外之意。
節(jié)水本是環(huán)保公益的行為,但是如果因為節(jié)水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就得不到人們的支持,行動必將以失敗告終。用“洗鍋水煮面條”,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自然這種節(jié)水方式,我們并不提倡,那么如何在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節(jié)水措施,減少資源的浪費呢?本人及時抓住這一意外信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孩子們思考的范圍更廣,更深,更關注措施的現(xiàn)實可行性了。
在實踐活動中,諸如此類的“意外之語”常會出現(xiàn)。教師要即時判斷這些意外可否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學,然后有選擇地、合理地利用“意外”,激發(fā)生成資源。
三、“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中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
生成資源包含了兩個方面:“預設性生成”和“非預設性生成”,相符于活動的前置性和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資源在“意料之內”和“意料之外”。
1.預設性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活動指導中充分而精彩的預設有利于自然而精彩地達成。
(1)借題發(fā)揮,挖掘資源 “非正式科學課程”課中許多預設內的對話常會帶來驚喜,此時教師應該看準時機,借題發(fā)揮,讓活動深化拓展、走向深處,也為學生的延續(xù)性學習和研究指明方向。
《真假羊肉鑒別》一課,同學們對不同肉的味道,侃侃而談,借機,我順勢提出:除了品嘗,你還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辨別出不同的肉類?學生很快想到,可以聞氣味,觀察顏色,看肉質的結構特點確定肉的種類。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多角度,全面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順利導入真假羊肉的感官判斷方法,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2)交互對話,拓展延伸 “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的預設性生成資源,來源于“師生、生生”的交互對話和對活動內涵的深入挖掘。期待創(chuàng)造一個多邊平等的對話機會,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尋解決方法,逐漸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3)即時評價,變廢為寶 “非正式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必然伴隨著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生成的情境,懂得傾聽、點撥和引導,關注學生情感與態(tài)度,并運用有效的即時評價,把活動推向精彩。
在指導《常熟濕地資源的調查活動》時,圍繞“怎樣研究家鄉(xiāng)濕地的水質” 展開討論,學生的答案中有“看一看干不干凈”,“聞一聞是否有異味”、“與其他地方的水作對比”、 “取樣試驗”等。我及時評價:同學們有自己的方法,這值得贊賞。那么在活動中使用這些方法時,我們特別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讓每個學生思考、對比,發(fā)現(xiàn),在操作中體會不同方法的利弊,根據(jù)各自的需要,選擇適合的方法。
這樣尊重學生學習成果的即時評價,既化解了生生之間的差異矛盾,又化解了活動資料與學生認知的矛盾,提升了活動的層次。而一些與活動資源、活動目標有所偏差的生成性資源,也將得到有效利用,變廢為寶。
2.非預設性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
生成并非都是事先可預設的,非預設性生成信息也是一種資源,和各種預設性的生成資源共同構成精彩的課堂。
(1)退中求進,理性處置。在活動過程中的爭議,要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保留其積極性,引發(fā)進一步活動探究,從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遇到過這樣的例子——在調查一家飯莊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店員把許多魚養(yǎng)在一個水池中,水龍頭一直開著,水很小地流著。形成了“浪費水魚能活”和“節(jié)約水魚會死”的爭論。
兩派意見各有各的理,怎么辦?若置之不理,學生無所適從;若贊賞肯定,顯然會傷及一方自尊、情緒。于是,以退為進:“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能不能有辦法兩全其美呢?”一聽我這么說,學生馬上又重新進入了思考狀態(tài)。不久,就有學生提出,可以使用氧氣泵、可以把水池里的水循環(huán)利用起來……
(2)巧妙變通,另尋捷徑?;顒又校|疑是促進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無法產生疑問,甚至出現(xiàn)“冷場”、“分歧”等現(xiàn)象,當遇到這種偏離主題的非生成性資源時,教師要巧妙變通,另設問題或活動,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落差”,鼓勵學生,并變換角度啟發(fā),從而有效地打破認知平衡,引發(fā)思維碰撞,確保教學流程暢通無阻。
(3)直面生成,價值回歸。學生是活動的主體,生成的價值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優(yōu)化學習方式,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自然適應社會,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所以在面臨生成抉擇時,教師應直面生成,帶領學生判斷生成的價值,有效地進行抉擇,化解生成,重新自信地進入預設的教學流程。
“非正式科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活動過程、方法、內容、目標的“鮮活度”,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活動的具身條件的作用,促進“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中生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達成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 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J] .中小學教育.2007(8)
[2] 陳樹杰. “非正式科學課程”活動課程引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3] 楊九俊.《小學”非正式科學課程”課程活動課堂診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4] 劉青 《“青少年非正式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論文,2013年
[5] 菲利普.貝爾 布魯斯.列文斯坦 安德魯.紹斯 米歇爾.費得非正式環(huán)境下的科學學習 人、場所與活動,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