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蓉蓉
摘要:刺繡,曾經不著痕跡、與我們的生活如影隨行。如今它卻漸行漸遠成為高掛在墻上的藝術。通過討論刺繡藝術的當代發(fā)展,必須明確其“生活之物”與“藝術之物”的雙重屬性。當代刺繡藝術不能只是“陽春白雪”,更需要全新的載體和文化土壤助其回歸本源、回歸生活。
關鍵詞:刺繡藝術;蘇繡;生活;應用
1 傳統刺繡藝術與生活
近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復繡的《涼州瑞像圖》讓全世界再次領略到了隋唐時期刺繡藝術的魅力,其實刺繡在我國的歷史遠比隋唐早得多。中國古時稱刺繡為“黹”、“針黹”,據專家考證紡織技術出現后它便隨之產生,并被用于裝飾服裝,《詩經》中記錄有不少相關的詞,如“黼衣繡裳”、“袞衣繡裳”、“素衣朱繡”等。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刺繡融進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她們世代傳習、終生不綴的技藝之一。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史論家張道一先生就曾評價刺繡是“‘女紅之冠”。
刺繡藝術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曾與各階層民眾的日常生活如影隨形,在文人墨士、皇宮權貴、布衣庶民的生活中展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面貌。以蘇繡藝術為例,根據其不同的應用領域,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1 民間日用繡
顧名思義,民間日用繡是指普通百姓家的勞動婦女為滿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日用類繡品。民間日用繡有著顯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和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均有著緊密關聯。民間日用繡也是刺繡藝術應用范疇中最寬泛的組成部分,種類多、數量大,極具多元化特征。伴隨著時代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內涵也得以不斷延伸拓展。民間日用繡的應用面非常廣泛,常見的有繡花鞋、繡花衣、繡花帽、繡花被、繡花荷包、繡花香囊、繡花扇套、繡花眼鏡袋、繡花手絹、繡花桌披等。以蘇州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一條江南傳統婚嫁作裙為例,其上用蘇繡針法表現了纏枝花卉紋、福壽吉祥紋和江水海崖紋等,繡工精美,配色典雅,極具裝飾感。
1.2 宮廷繡
在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之下,為滿足封建皇室和達官顯宦的各類需求而專門繡制的繡品稱為宮廷繡。它極為注重造型之美、裝飾之美和工藝之美,風格華麗奢侈、繡工精美繁縟。宮廷繡的生產主要依賴于兩條渠道:官辦織造機構的統一生產與民間繡莊的調集生產,內容覆蓋了“上用”的各類御用服飾、朝廷儀仗、生活用品以及“官用”服飾及所涉及的大量相關產品。蘇州作為蘇繡藝術的發(fā)源地,早在唐代就已有宮廷繡的生產,至宋元時期初具規(guī)模。明清時期中央設于蘇州的織染局、織造署均承擔著國內宮廷繡生產的重要任務。明代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百子衣就是一件具有濃郁蘇繡藝術特色的典型宮廷繡作品,蘇繡大師顧文霞老師曾于1978年參與了這件文物的復制工作,據她回憶這件服裝以方目紗為底料,其上繡制了一百位動作各異的兒童及龍紋、八寶圖案等。除了穿絲針法外,其它均為蘇繡常用針法,如打籽針、戧針、鋪針、盤金、平金等。整件服裝因精美的蘇繡工藝而顯得雍容華貴,襯托出皇后一國之母的尊貴身份。
1.3 閨閣繡
對于家境優(yōu)越、生活閑適的閨秀而言,刺繡正如同文房四藝一般,是她們平素消閑解悶、頤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性情、托付感情的重要形式和生活內容之一。而閨閣繡正是由這些身居上層社會的閨媛們所繡制,主要用于自己賞玩、室內陳設裝飾或親友間的饋贈。由于她們大多具備著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與精湛的繡花技藝,因此閨閣繡比一般的民間日用繡有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雅致的藝術品位和更高的觀賞價值。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顧繡《五十三參圖冊》為例,整套作品繪繡結合、劈絲纖細、針法靈活多變、人物造型夸張生動、配色豐富且格調優(yōu)雅,不愧為古代閨閣繡的翹楚。
無論是涵蓋人們“衣食住行”、強調“實用至上”的民間日用繡,還是格調高雅、重視欣賞功能的閨閣繡,亦或是服務于皇親國戚的宮廷繡,刺繡與各階層民眾的聯系曾經是何其緊密。
2刺繡藝術邂逅當代生活
在吳方言中,刺繡也被稱為“做生活”。作為傳統工藝美術門類之一,刺繡與人們生活、社會發(fā)展可以說唇齒相依。但隨著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念等發(fā)生劇變,這都給當代刺繡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挑戰(zhàn)。展望今天的刺繡藝術,它幾乎從實用領域中剝離開來,“重”藝術、“輕”實用的特征日漸凸顯,以“藝術品”的身份高掛在墻上,僅供小眾欣賞和收藏,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已經漸行漸遠。
當代刺繡藝術該何去何從?解答這個問題應當從它的本質特征入手去尋找答案。
刺繡藝術區(qū)別于美術與工業(yè)產品,作為工藝美術成員之一,它與生俱來具備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特質,“既是具有商業(yè)屬性的商品,又是被賦予了精神屬性的文化藝術之物,這種特殊身份決定它從本質上就具備了實用性與文化藝術性兩大特征?!盵1]從商業(yè)屬性來看,刺繡藝術在上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始終在各階層民眾生活中發(fā)揮著實用功能;同時從精神屬性來看,它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種物態(tài)化形式,是蘊藏著精神屬性的文化藝術產物,能滿足人們精神層面和審美層面的雙重需求。
東漢思想家王符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百工者,以致用為本”,“立足于時代的生活是工藝美術從歷史走到現在以及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根本所在” [2]。實用功能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存續(xù)起著關鍵作用,但今天我們看到刺繡藝術絕大部分的實用功能幾乎喪失殆盡。究其原因并非是刺繡技藝不夠精巧或是不夠美觀,而是承載它們的載體如今已不再被社會所需要?!捌ぶ淮妫珜⒀筛健?,如果刺繡藝術無法跟隨時代腳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那么有朝一日終將失去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近幾年我國刺繡行業(yè)中的少數先行者也正在積極作為,探索一條既要“上得廳堂”,又能“下得廚房”的發(fā)展之路。其中蘇繡藝術在回歸大眾生活上的嘗試最具價值與成效。
蘇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領銜團隊的蝶衣手工刺繡手表正是一件在設計理念上充分體現美學思想的作品(圖1)。其表面圖案取材自化繭成蝶的剎那,運用了考究的蘇繡工藝進行藝術表現,整件作品猶如高級時裝一般時尚、精致和綺麗,給人煥然一新的藝術美感。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梁雪芳團隊在服裝領域的探索也充分體現了蘇繡藝術與生活之間“不即不離”親密關系。在《江南夏至》的高級定制蘇繡時裝中,設計師在保留了傳統蘇繡針法“精、細、雅、潔”藝術特點的同時,為了滿足日常穿著需要,也對傳統針法進行了一定改良(圖2)。實用而不做作的款式搭配當代蘇繡藝術,含蓄的表達了東方傳統文化的基因。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周海云所在的云帆刺繡藝術團隊近幾年也一直在努力推動蘇繡衍生品的藝術化與實用化。她們堅信蘇繡不僅是掛在墻上的“無用”藝術,更應讓人們持握在手、穿戴于身。系列蘇繡真絲眼罩正是基于這樣的設計理念,定位于現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而研發(fā)(圖3)。眼罩運用真絲素縐緞,其上點綴有配色高雅的蘇繡圖案,產品風格優(yōu)雅而不失時尚感。
從上述藝術家的探索方向可以看出,對當代刺繡藝術而言,應當積極探尋與當下生活方式和現代審美情趣的結合點,從實用角度出發(fā),借助新的載體回歸人們的生活。
3 結語
改變當代刺繡藝術囿于欣賞類藝術品的單一形態(tài),推動它們朝著生活回歸將是必由之路。指尖藝術曾經歷了從生活日用品到藝術品的升華,如今向著實用功能的再次進發(fā)并非簡單的輪回,而是更高層次的蛻變。眾人拾柴火焰高,相信不多時這種趨勢在我國刺繡行業(yè)將會愈加明顯。
參考文獻
[1]王欣.當代蘇繡藝術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1.
[2]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fā)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1):5.
[3]薛富興.生活美學——一種立足于大眾文化立場的現實主義思考[J].文藝研究,2003(03):25.
[4]劉悅笛.“生活美學”:是什么與不是什么[J].藝術評論,20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