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祥
“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tài)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復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鑒賞的層次。”
一、“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設計的連接點
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與俞孔堅的《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兩篇作品放置一起進行教學,就是基于兩篇作品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面的價值。兩篇作品都屬于專業(yè)性很強的說明文,術語多、篇幅長,完成兩篇課文的學習,的確是不容易的。況且對于這樣的文章,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向不高。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找尋兩篇文章的連接點是重點。連接點找得巧,兩篇文章就可以渾然一體,課堂效率就高,反之,兩篇文章就仍然是單獨的個體,沒有關聯(lián),這和先后學習兩篇不同的文章有什么區(qū)別呢?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筆者想到梁思成先生不僅成就卓著,而且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的保護,而俞孔堅教授設計的中山歧江公園正是在一座廢棄的造船廠上建造起來的,公園也直接保留了之前造船廠的一些廢舊機器與設備,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了普通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兩位建筑家在審美與創(chuàng)新這個點上是一致的,而這也正是兩篇文章“聯(lián)文并教”的價值所在。這個連接點確定了以后,整體的教學設計就流暢多了?!吨袊ㄖ奶卣鳌废鄬碚f閱讀難度更大,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課文內容的梳理,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總結。而《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以“手記”的形式體現(xiàn),文體相對自由,便于理解,因此沒有對課文內容再做梳理,主要呈現(xiàn)大量圖片,讓學生充分理解“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二、彰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問題的突破口
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中國建筑的特征》對于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對于文中的一些術語、難句,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這說明學生的閱讀較難文章的能力還是待提高,需要老師指導。但對于“足下的文化”、“野草之美”,不少學生都能有比較準確的理解,學生發(fā)言亮點多。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致說出中國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如何才能具體而準確地說出中國建筑的共性特征則是個難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學習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文中清楚地列出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國建筑為什么會具有鮮明的共性特征(“文法”和“詞匯”)?為什么作者用到了“文法”“詞匯”這兩個文學中的概念?怎樣理解建筑的“可譯性”?
如果導入《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展示中外建筑的圖片,學生對“文法”“詞匯”“可譯性”就不難理解。課堂實踐中,學生的感言就能說明問題。
同樣的感受——在了解了中國建筑的特征,看過了中外建筑的圖片,深刻的感受就是——美。
同樣的需要——遮太陽擋風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權力顯氣派的統(tǒng)治需要(宮殿等),等等。
同樣的問題——怎樣選擇建址、怎樣使地基更堅實、怎樣使結構更穩(wěn)定牢固、怎樣讓裝飾更加引人注目……
同樣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希臘的神殿、北京的天壇……基于對人的懷念之情,和對神的敬畏之情。
建筑絕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生存需要,更是人類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古代建筑更是一個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由此可見,彰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問題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更有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新的契合點
從作者的角度看“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的新契合。
1957年,雄偉壯麗的北京城墻被拆除著。毀墻的炮聲不時傳來,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響。有一天,梁思成進城去瞅了瞅,發(fā)現(xiàn)地安門已經沒有了,廣安門也消失了,聽說正拆廣渠門,急忙趕去,發(fā)現(xiàn)已經只剩下一個城臺和一個門洞。毀城者正向北京最后的兩個城門進軍——崇文門和西直門——1957年時最后兩個有甕城的城門。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就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學英國的著名建筑家陳占祥一起遞交了《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即著名的“梁陳方案”。方案提出在舊城外的西側另辟新區(qū),這樣,舊城留下,新建一個新中國的政治心臟,而一條便捷的東西干道連接新舊二城,如扁擔一樣擔起中國的政治心臟和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由于歷史的原因“梁陳”方案最終沒有實施,這不得不說是巨大的遺憾。我們在遺憾的同時,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保存與創(chuàng)新,是不是只能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二者能不能有更好的契合點?俞孔堅教授在《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里,用他的設計給我們做出了回答。
俞孔堅,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2009主持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獲ULI全球杰出獎。
如果將課文中提到景觀設計依次展示:梯田式種植臺、開渠成島(古榕)、廢舊機器、船塢、琥珀水塔、鐵軌、煙囪與龍門吊、骨骼水塔、直線路網、紅盒子、綠房子、野草。
梁思成說“建筑師的業(yè)是什么?直接地說是建筑物之創(chuàng)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紀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所以你們的問題十分地繁難,你們的責任十分地重大?!?/p>
足下文化,就是關注平常人的事,關注他們的感情、他們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腳下的自然,鄉(xiāng)土的自然。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就是要實踐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這種新倫理體現(xiàn)在尊重平常與平民,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誠如俞孔堅先生所說:“一個成熟的民族,懂得審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鄉(xiāng)土物種,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真實內涵。做到了這一點,離和諧社會要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就不遠了?!?/p>
兩篇文章“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契合點:一是建筑師通過設計所表達的情感和人文情懷的理解;一是建筑所傳達的文化的理解??梢姟皩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新的契合點。
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新的挑戰(zhàn)
以《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為例,作者提到了在設計中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在教學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文本難度大、篇幅長,對學生來說是挑戰(zhàn);教學任務重、時間短,對教師而言是挑戰(zhàn)。但這種挑戰(zhàn)又何嘗不是一種“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落實呢?這種高要求是一種趨勢,它迫使學生不能只等著老師教,必須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性,它更迫使教師打破慣性思維,大膽取舍,敢于放手,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一定會促進師生的成長,而成長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事?!读鶉摗放c《過秦論》都有各自的結構美、邏輯推理美、角度的美、語言風格的美、主題的美。如果將傳統(tǒng)的經典“聯(lián)文并教”,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上去審視,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總之,重視“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聯(lián)文并教”的新趨勢。
[作者通聯(lián):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