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琴
一、化解語言障礙是深度閱讀的前提
在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需要注意尺度和方法,注重對文本的深層意蘊的挖掘,品味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韻味,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在閱讀中,教師需要消除語言文字背后的閱讀障礙,從而幫助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隱含意義。
首先,在文本語言疑惑處進行涵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fā)現(xiàn)文本的語言前后存在一定的反差,制造了一定的閱讀障礙。教師需要緊抓語言的疑惑處之處,巧妙切入,進行深度閱讀。比如,在學習《定風波》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弄不清文中“嘯”“勝”“任”“料峭”的意思。教師巧妙地借助學生的舊知,喚起學生對新的內(nèi)容的理解。比如,“嘯”,我們可以借助學生學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登東皋以舒嘯”中“嘯”字最早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發(fā)聲形態(tài),類似于現(xiàn)在的“和聲”,從而引導學生解讀蘇軾的曠達、清遠的心境。再如,“勝”字,我們可以借助“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思,引導學生感知蘇軾在困境中的灑脫和從容。
其次,在語言細微處進行品味。經(jīng)典的文本總在不經(jīng)意的言語中表達出深邃的內(nèi)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朗讀、品讀、賞析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細微之處,從而真正地體會出文本的精深。在執(zhí)教《荷花淀》的時候,許多學生抓住水生嫂的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語言感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文字的細微之處,從而全面而深入地解讀人物的心理。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圍繞水生嫂“你總是很積極的”這一句話,認為水生嫂是一個“理解丈夫、支持革命”的女人。這樣的解答過于牽強,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的內(nèi)部,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去洞察人物的心理,解讀出人物的形象。筆者引導學生試著朗讀該句,學生會在“總是”一詞輕重音上發(fā)生了分歧。教師因勢利導地圍繞這一細微的語言點,引導學生思考:“總是”一詞的意思,在該句中應該重讀還是輕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總是”是“一直、經(jīng)?!钡囊馑?,有一種對丈夫一貫參加活動不事先通知家里的埋怨之情,也有對丈夫水生參加抗日的贊賞。兩個感情交織在一起,聯(lián)系后面“積極”一詞,我們可以感覺到這里的“總是”應該輕讀,不然有一種挖苦、諷刺的意味。如果輕讀就更突出水生嫂“既支持丈夫參加,又不舍得丈夫離開”的心理,這就將人物雙重性格刻畫出來,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仔細品味細微的語言,題為作者以及作品中情感態(tài)度,從而形成了自己對作品的獨特理解。
二、設置主問題是深度閱讀的關(guān)鍵
教師需要設置有效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一定學習活動。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高質(zhì)量的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首先,整體閱讀,抓住主問題,理清脈絡。在深度閱讀中教師需要設置一定主問題,打開學生的思維,體味作品的情感,把握文本的思想精髓。在執(zhí)教《漁父》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繁瑣地補充大量的歷史史料,從而進行對“漁父”的文學價值和人生價值進行剖析。這無疑違背了語文教學以“語”為核心的初衷。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緊扣文章標題“漁父”設置主問題:1.文章為何以“漁父”為題?2.漁父和屈原究竟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3.漁父與屈原的相遇勸解屈原要隨波逐流,這是出于什么原因?4.漁父的“莞爾一笑”有何深意?四個問題緊緊扣住“漁父”這一形象,對其進行內(nèi)涵的解讀。學生扣住這些主問題就能體會到:漁父外在的悠閑自在、坦然率真。教師由此聯(lián)系學過的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引向文中的漁父形象,從而過渡到“漁父見到屈原的訝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屈原和漁父兩人相遇,代表了不同思想的相撞,聯(lián)系古今歷史人物說一說他們代表的意義?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他們就此展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有的同學想到了毅然赴死的文天祥,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林則徐,還有那超然而生的陶淵明等等。由此,學生在緊扣關(guān)鍵詞、句的基礎(chǔ)上,設置主要問題,逐一地梳理文章的脈絡。同時學生展開思考,借助想象,全面而深入地解讀了文本的內(nèi)涵。
其次,注重主問題的生成,使得問題之間形成一定的梯度。比如,在《漁父》教學中,學生能夠?qū)Α皽胬酥遒?,可以濯吾纓”一句提出這是不是表明:漁父在世道清明的時代,也愿意出仕?教師需要抓住學生問題的生成,對文本進行細讀,從而深度探討文本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傳統(tǒng)的主客問答的方式展開,解讀文本是不是屈原內(nèi)心的一場斗爭?學生在文本的轉(zhuǎn)化中可以感知到:屈原即是漁父,漁父也是屈原,這是一場心靈的對白。屈原從一開始的自暴自棄、隨波逐流,到最后的引吭高歌、飄然隱去。由此,學生深度解讀出:屈原最后還是選擇了葬身魚腹,漁父飄然退場只是屈原“以死明志”的選擇,這恰恰是儒家的另一種選擇。由此可見,學生在問題的生成中,思維不斷地擴散,課堂不斷被激活,文本的價值不斷被挖掘,真正深入文本,與作者的靈魂對話。
三、借助互文性材料是深度閱讀的核心
首先,借助相似性主題的互文材料,比對閱讀。在經(jīng)典的作品中,作家往往通過精深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教師需要借助一定互文性材料,進行比對式閱讀,從而去體悟文本深刻的意蘊。比如,在學習《紀念劉和珍君》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入林語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石評梅《痛哭劉和珍》,從而感知作品形象的豐富性、情感意蘊的深刻性。具體如下:
記得那一天,冰冷的晚上,劉和珍女士獨自一人提著一個極大的皮箱來到我家里。這是兩月前,你了還借用的衣服來的,因為各家去拜訪,所以跑到我這里已經(jīng)很晚了,也十分疲倦。(林語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讓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石評梅《痛哭劉和珍》)
學生通過三篇文本的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了一體,重在刻畫一個柔中帶剛、剛中帶毅的劉和珍形象,從而體悟出魯迅先生對烈士英雄的崇敬,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憤慨。而林語堂在作品中重在敘述劉和珍的故事,缺少作者情感的流露;石評梅重在抒情,缺少可感的形象刻畫。由此,學生通過研究互文更能夠準確、科學、深入地解讀出主體文本的深刻性,從而獲取文本的意義和價值。
其次,借助補充性互文材料,激活思維。比如《葡萄月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將之當作一篇說明文來解讀,也難以理解汪曾祺先生對生命、生活的熱愛。教師不妨引入汪曾祺兒女對父親創(chuàng)作《葡萄月令》的看法,從而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具體如下:
當年因為當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張家口農(nóng)科所勞動改造。父親將別人眼中繁復單調(diào)的生活干得有滋有味,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在他眼里都充滿了生命的顏色,他獨享這種精神的滿足。至于后來的文章中,他常常用詩意的語言描述平常的人生色彩……
學生借助這些補充性資料,打開了解讀文本的鑰匙,明曉了:汪曾祺先生在遭遇人生困境中,尋找到了生活的突破口,在他的眼里那一顆顆葡萄是一個個與他朝夕相處的朋友,他把他的純真和溫情都附著在一顆顆葡萄上。學生借助補充性資料,從語言的表層走向了思維的深層,真正挖掘出了文本的意蘊。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語言,巧妙設置問題,借助互文材料,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情境中,激活其思維,從而進行深度學習,與文本展開深層對話。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市高郵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