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建立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核心要素。近年來,隨著圖書行業(y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與細分市場格局的變化,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的開發(fā)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文章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代表《史記》為著眼點,通過對其近年來的多樣開發(fā)形式進行分析,從而獲得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多元開發(fā)路徑的啟示。
【關? 鍵? 詞】傳統(tǒng)文化;文化經典;《史記》;多元開發(fā)
【作者單位】李小希,大象出版社。
【基金項目】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選題“新時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出版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7.9【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6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核心要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總結、書寫與闡釋,從古至今,無論民間還是官方,經典的出版與傳播從未停止?!妒酚洝纷鳛槲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以說,從六朝時期最早的《史記》抄本,到北宋第一次將三家注與正文合而為一[1],再到今人對《史記》進行注釋與白話文翻譯,對《史記》的開發(fā)從未停止。因此,將《史記》作為個案,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開發(fā)路徑進行總結、歸納和探索,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一、 2015—2020年《史記》類圖書出版概況
筆者以開卷、當當等書業(yè)平臺公布的數據為基礎,以“史記”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個別書名不包含“史記”的圖書,可在相關圖書中關聯(lián),將年銷量在1000冊以上的圖書計入考察范圍。由此可以看到,2015—2020年,《史記》類圖書共有將近35000個品種,其中包括同一本書的套書和單本書的重復統(tǒng)計,以及再版和初版與修訂版重復統(tǒng)計的情況,因此總量應該低于這個數字??偟膩碚f,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史記》原典類
即對《史記》舊籍進行影印、整理點校、注釋翻譯,或精選《史記》中部分篇章進行導讀等。如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點校本(《史記》2014年修訂版);韓兆琦評注《史記》普及本(岳麓書社,2012年)和學術性較強的《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初版為2004年,2016年修訂);張大可的白話本《史記》(商務印書館,2016年)和百家匯評本《史記》(商務印書館,2020年);張大可、丁德科編著的《史記觀止》(商務印書館,2016年)等,均精選《史記》中的部分文段,并配上導讀、注釋等。
2.《史記》少兒類
即針對青少年或者兒童讀者的需求對《史記》原典進行改編,配有大量圖片或漫畫,趣味性及普及性較強。如張嘉驊的“少年讀史記”(青島出版社,2015年)和“給孩子的史記”系列(青島出版社,2019年)等,選擇《史記》中適宜孩子閱讀的情節(jié)改編成歷史小故事或漫畫等。
3.《史記》解讀類
即不以呈現《史記》原典為目的,而是以《史記》為研究和解讀的對象,闡釋作者對《史記》或者《史記》所記錄的歷史的看法與評價,其中飽含個人的價值觀、歷史觀和人生觀。如楊照的《史記的讀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聚焦司馬遷所處的歷史背景及其敘事視角與態(tài)度,在講解《史記》的同時希望為今人閱讀歷史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王立群的“讀《史記》”系列作品則堪稱解讀類圖書的開創(chuàng)者與翹楚,自2008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推出后,十余年內熱度不減,是比較系統(tǒng)、全面解讀《史記》的長銷書。
二、 《史記》類圖書開發(fā)出版特點分析
1.傳統(tǒng)的開發(fā)出版類型始終熱度不減
傳統(tǒng)的開發(fā)出版類型如上文所提到的原典類,其立足點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史記》原典,而不對其做進一步的開發(fā)[2]。因此,圖書定位始終沒有跳脫古籍的范疇,功用也始終停留在歷史史料層面,目的是為讀者學習研究《史記》提供方便,也為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據。
《史記》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代表,其所記錄的歷史、反映的文化內涵及司馬遷飽含深意的春秋筆法,都是通過原典傳達出來的,拋開原典去談《史記》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無法行得通的。而且,在書籍流傳過程中,每個時代都會涌現出貼合當時市場特點的經典,這對《史記》的注解、翻譯和闡釋方式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對《史記》的傳統(tǒng)開發(fā)始終熱度不減。
2.專業(yè)性與普及性同步推進
《史記》的歷史與文學價值決定了其作為史料的學術價值,但絕不僅限于學術界。對經典文獻的開發(fā),除了搶救性地整理和注解,還有如何更好地將其中的精華以恰當的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體會其魅力。對于帶有學術研究性質的作品,則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通俗化、大眾化,讓更多的人能夠讀懂、愛讀,這也是近年來《史記》類圖書開發(fā)的一個大趨勢。前者如《史記》普及本、《史記》青少年本、“史記故事”等,后者如“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圖書等。專業(yè)性與普及性的同步推進,迎合了不同需求的讀者群體,也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3.少兒類《史記》讀物異軍突起
《史記》少兒版的開發(fā),較早可追溯至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史記故事選》。該書選取《史記》中的22篇人物故事,用通俗的語言進行介紹,雖然書前的內容提要稱此書“便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讀者閱讀”,但終究不是針對少年兒童開發(fā),而此前市場上針對少年兒童的《史記》類圖書不僅數量少,而且不成體系。
近年來,少兒類圖書呈井噴式發(fā)展,針對少兒的《史記》類圖書也應運而生。尤其是青島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少年讀史記”系列圖書火爆市場后,“少兒讀史記”“青少年讀史記”“少年趣味讀史記”等相似的書名、定位和體例的作品大量涌現。《史記》青少年版選本除選取《史記》中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解外,還設計有成語、字詞、文學常識、小游戲等欄目,更加貼近少年兒童需求。
三、 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多元開發(fā)的啟示
1.以傳統(tǒng)開發(fā)的成果為基礎
王岳川在《儒家經典重釋的當代意義——〈大學〉〈中庸〉講演錄》中指出,經典的重釋必須以經典文本為基礎,注重對經典文本的回歸。我們對待經典的態(tài)度是:當代對經典的解讀要最大限度接近經典原典的內涵和意義,同時考慮當下的文化語境,讓經典在新時代煥發(fā)生命力,盡可能闡釋經典的當代意義[3]。這對我們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開發(fā)的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而言,經典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會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形成新的理念。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無論哪一代人對經典的解釋都不可能做到完美,這也是《史記》不斷被解讀、闡釋和出版的原因?!妒酚洝返膫鹘y(tǒng)開發(fā)正是基于這種經典重釋理念的最基礎的做法,因此改編、解讀、漫畫化、兒童化等開發(fā)方式都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說,在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多元開發(fā)路徑時,至少要堅持以下兩點。
(1)不能脫離經典原典去臆想。經典原典始終是該類圖書開發(fā)的基礎,無論圖書的內容與體例如何創(chuàng)新,對經典原典的內涵展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史記故事》等圖書設計了原典展示的環(huán)節(jié),“王立群讀《史記》”系列雖然是對《史記》的解讀而非助讀、導讀,但也在書中展示了所講歷史事件的原文以方便讀者理解。
(2)在解讀、改編的過程中,無論方式、風格與原典是否相差甚遠,都要最大限度地接近經典的原本意義。與當代的現實情境結合,挖掘經典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內涵和價值追求是必須且有意義的做法,但挖掘的核心不能脫離原典的內涵與價值取向。 如“少年讀史記”系列和“王立群讀《史記》”系列都放棄了本紀、世家、列傳的分類,前者把相同身份的人放在一本書中講述,分為《帝王之路》《霸主的崛起》《辯士縱橫天下》《絕世英才的風范》等;后者則把原典不同篇目里同一個人的故事匯聚起來,勾勒出秦始皇、項羽、漢武帝等重要歷史人物的形象[4]。作者在解讀這些人物時,常常融入個人的感情。如《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講到舜年少時受到父親和弟弟的欺侮,除了凸顯原典中傳達的舜孝順、賢良的品質,還提到舜在逆境中運用智慧解決難題,樂觀面對挫折的精神 [5]。這雖然不是原典直接傳達出來的,但是與其內涵并不沖突,這樣的生發(fā)是有意義的。
2.講好中國故事始終是主線
梳理《史記》類圖書不難發(fā)現,除了學術性的開發(fā),對《史記》的解讀與呈現始終都離不開歷史故事的講述,這是因為《史記》本身就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司馬遷的記述方式也帶有很強的故事性與演繹性。不單是《史記》,歷史類的文化典籍皆如此,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如諸子百家、詩詞曲賦中,故事元素始終存在。因此,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一條主線十分有必要。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中符合當代中國故事價值觀和有利于增強國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以及有助于增加讀者知識儲備的不同功用的故事,分門別類地講解、翻譯、點評。如王立群的《歷史從未走遠——王立群讀史札記》以《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宋史》為對象,結合當代熱點問題,講解和點評其中饒有趣味和意義的歷史人物故事,頗有以史為鑒的味道,很好地提煉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精髓,實現了當代講述的通俗化飛躍。
(2)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中的故事元素改寫或重組,形成真正的故事。如《論語》為語錄體,生動性有余而完整性不足,哲理性有余而敘述性不足,我們可以將碎片化的敘述補齊,或梳理孔子與弟子交談的事例,或勾勒孔子的生平,從而增強《論語》的可讀性。前者如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論語》(果麥編,2020年),將原典內容打破,精選出50個片段編寫成小故事,孔子與學生的交往仿佛一個現代課堂,一部《論語》仿佛一部校園小說;后者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寫給孩子的論語課》(張瑋,2020年),以聊天的形式將《論語》的文段穿插其中,展現了孔子的一生及《論語》的由來,縱向的系連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3.利用“明星效應”促進不同類別的圖書融會貫通
“明星效應”中的“明星”包括兩個方面:一指“明星書”,一指“明星作者”?!懊餍菚焙汀懊餍亲髡摺倍季哂袕姶蟮挠绊懥蛡鞑チΓ盟麄兊拿餍切纱龠M不同類別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融會貫通。
“明星書”指在市場上引起極大反響、銷量可觀的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懊餍菚彪m然在推向市場之初僅契合部分讀者或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方面,但是在大獲成功后,很快就會形成以其為中心的一系列延伸作品。如青島出版社2015年的“少年讀史記”系列出版成功后,又于2019年推出“給孩子的史記”系列,讀者定位為10歲以下的兒童。該系列選擇了40則趣味性更強的歷史故事,所配圖畫也由之前類似漢畫像磚的繪畫風格轉為漫畫風格,并增加了拼音,體例設計更適合學齡兒童或親子閱讀,這種延伸開發(fā)實現了讀者群體的細化與跨越。
如果說讀者群體的擴張是一種縱向開發(fā)的話,那么“少年讀西游記”“少年讀國學”“少年讀徐霞客游記”系列則是一種橫向的開發(fā),圍繞有關《史記》的“明星書”延伸出更多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進行開發(fā)的圖書,不同類別的經典在同一個框架內完成重構與再生,從而使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得到了有效實現。
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類圖書而言,目前的“明星作者”以參加電視臺的熱門節(jié)目如《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而獲得大眾喜愛的學者居多。與“明星書”效應相似,“明星作者”的代表作火了之后,延伸產品很快誕生。一是內容上的擴展,如以講清代帝王著稱的閻崇年將著眼點稍稍調整,推出了“故宮”系列;以講唐史著稱的蒙曼將講述角度從唐史轉向唐詩,推出了“品最美唐詩”系列;以講《史記》著稱的王立群立足詩史結合的觀念,推出了“品讀經典詩詞”系列,等等。二是讀者對象的擴展,如蒙曼主編的“了不起的中華文明”系列(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9年)為一套針對兒童的傳統(tǒng)文化讀物,包括美食、節(jié)氣、文字、書畫等多個方面;“王立群智解成語”系列(大象出版社,2014—2018年)讀者對象為中小學生,該系列從成語的使用出發(fā),結合社會熱點和歷史典故來展開分析。這些以“明星作者”為核心的擴展性開發(fā),實現了從歷史類傳統(tǒng)文化經典圖書向古典建筑、詩詞、語言文字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經典圖書的轉變,拓寬了多元開發(fā)的眼界。
通過對市場上《史記》類圖書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一是要以傳統(tǒng)開發(fā)模式為核心進行其他路徑的開發(fā);二是將講好中國故事與解讀傳統(tǒng)文化經典融會貫通;三是利用“明星書”及“明星作者”的號召力以一帶多,形成系列高質量、高熱度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物。當然,這些開發(fā)路徑基本上只停留在圖書范疇內,新媒體時代,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好地展示原典和對原典進行解構、再生,又是一個新的議題,有待繼續(xù)挖掘。
|參考文獻|
[1] 賀次君. 史記書錄[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2] 金鑫榮. 出版與外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典的出版路徑研究——以百年來《史記》的出版與傳播為例[J]. 中國出版,2018(13):25-29.
[3] 王岳川. 儒家經典重釋的當代意義——《大學》《中庸》講演錄(之一)[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0):60-76.
[4] 王立群. 千古一帝秦始皇[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
[5] 劉潔. 少兒國學圖書《少年讀史記》出版策劃的成功之處分析[D]. 青島:青島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