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已經形成。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置身于宏大的“大思政”背景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新時代,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深入貫徹“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對中華民族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歷史、現實及長遠的價值;探索“大思政”為載體的勞動教育,以勞為根、以勞為補、以勞為策,不失為現階段重大的戰(zhàn)略舉措,具有前瞻性、必要性和長期性。
關鍵詞: 大思政;勞動教育;價值;實踐方略
一、“大思政”格局領航勞動教育的時代特征
引領青年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F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堡壘作用日益凸顯,讓思政教育為勞動教育鑄魂領航逐漸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大思政”的育人內涵。
新時代,高職教育進入躍進式發(fā)展階段。隨著“雙一流”“雙高計劃”名單的公布,各所高職院校投入創(chuàng)建高水平、高質量示范性大學的建設過程中。作為一項重要的“鑄魂工程、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政工作肩負著人才培育及內涵建設的重要使命,多維度、多深度立體化的“大思政”格局呼之欲出。何為“大思政”?顧名思義,“大思政”即“思政政治大格局”的簡稱。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以“育人”為根本宗旨,以開放、融合、發(fā)散為基本特征,深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育人工作的全面性。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薄按笏颊辈粌H將立德樹人作為落腳點和出發(fā)點,還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育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突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觀,為高校嶄新的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其二,思政課堂的遷移性。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方向,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中指出:“應努力強化實踐教學,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笨梢?,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的互進式建設在學界已達成共識。“大思政”課程尤其強調學生自主參與性和實踐本領,學生情感的體驗、實踐的感受是枯燥的思政理論課堂教學的有利拓展及延伸。其三,思政改革的多面性。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p>
(二)勞動教育的“大思政”背景。
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盵1]作為“五育”之一的勞動教育被再次重申,并且,習近平將勞動教育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思政”偉業(yè)之中,指明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和發(fā)展方向。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對于勞動教育提出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盵2]可見,勞動教育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內化為大中小學校的重點發(fā)展任務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大思政視閾下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的價值旨趣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個人的理想和夢想需要勞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由勞動創(chuàng)造。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依托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大思政”載體,能夠充分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價值,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解,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而為整個社會乃至中華民族的文明、民主、和諧、興盛奠定堅實基礎。
(一)歷史價值: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
有關勞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和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薄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3]內涵主要是指:一方面,勞動是物質世界的源泉,是人類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兑捉洝吩裕骸疤煨薪ǎ右宰詮姴幌?。”強調的是一種孜孜不倦的勞動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正是依靠勞動延續(xù)生生不息的血脈,內化成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幫助我們獲得各種物質資源,占有各種物質資料,繁衍后代。在高職院校中強化勞動教育,就是啟發(fā)并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充分彰顯了勞動教育在科技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并重的當今社會的價值和基礎性地位。通過勞動教育并不是宣揚、崇尚金錢的地位,而是著力倡導嶄新的“勞動價值觀”,即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不勞就無獲,少勞即少得。只有勤奮、踏實地工作著、生活著、勞動著,才能干出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才能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收獲理想的人生。從歷史維度看,勞動教育的重新釋義正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在新時代下的蓬勃張力。
(二)現實價值:進一步強化“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
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勞動始終是歷史唯物主義關注的對象。正所謂:“勞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了歷史,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盵4]不僅抽象的人類世界、歷史來源于勞動,真實可感的人也依賴于勞動的創(chuàng)造。從人類歷史的進程來看,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人類也在勞動中受益,成為更加文明、進步、智慧的人??梢哉f,勞動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創(chuàng)造并積極改造、發(fā)展著人類。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是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指示。勞動教育,肩負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高職學生既能在勞動中提高專業(yè)的技術、技能,培養(yǎng)扎實的基本功,又能在勞動中加深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認識,更好地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自然過渡,為頂崗實習、訂單培養(yǎng)、就業(yè)奠定良好的基礎。再者,基于勞動教育的改造,增進引導勞動光榮的價值理念,有利于高職學生堅持并弘揚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主人翁的勞動本色,實現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的目標。
(三)長遠價值: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和習近平有關勞動的重要論述,不僅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從長遠角度看,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也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長期目標,更是“以勞動托起中國夢”長期應當堅持的重要舉措。
勞動教育與高職人才的未來成長休戚相關。勞動教育植根高職教育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經過長期的、基礎的、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人才具有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更深層次,勞動的積淀有利于廣大青年成長為具有扎實勞動素養(yǎng)及精湛專業(yè)技術的全能型人才,在未來人才競爭中依靠“穩(wěn)、準、狠”的基本功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新時代,高職教育走向“雙高”“雙創(chuàng)”的寬廣發(fā)展空間。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關鍵一環(huán),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人才的締造者和輸出者,需要依托勞動教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為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添磚加瓦,為實現中國教育和中國文明富強源源不斷地輸出“有用之人”,提供堅強后盾。
三、以大思政為載體,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的實踐方略
(一)“以勞為根”,實現高職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
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的發(fā)展迎來歷史性變革機遇。勞動教育,在培育、輸送中華民族優(yōu)秀人才的同時為高職院校的跨越式進步注入能量。一來,勞動教育夯實人才培養(yǎng)基礎,與高職院校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以育人為本位,以質量為根基,大幅度增加高職院校人才的含金量,提高技能素養(yǎng),對于增加高職院校的內蘊、提高辦學水平及教育質量效果顯著。二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高職院校的校企融合、開放式發(fā)展進入關鍵時期。牢固樹立勞動教育的基礎性地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隊伍,注重實踐能力與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實踐能力向企業(yè)核心能力的轉化,形成校企合作資源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高職院校融會貫通企業(yè)文化,兼容并蓄,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開啟富有內涵特色的發(fā)展道路。
(二)“以勞為補”,建立高職立體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習近平明確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盵6]這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第一次重申勞動教育,又被納入“五育”構成“德智體美勞”的整體,彼此互為促進,互相融合,是一項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里程碑舉措。目前,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雖被提上日程,然而,主要還是基于一種勞動價值觀的體認,勞動觀念、勞動意識的培育和學習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的設置。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院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夯實人才基礎不僅需要宏觀的勞動價值觀教育,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大格局下,勞動教育完全可以打開視野,創(chuàng)建與其他學科融通的課程教育體系,將工匠精神、勞動美德、傳統(tǒng)美德融入思想政治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三觀”教育中,提倡社會主義正能量。以立體化、多維化的勞動課程教育方式,彌補人才基本功能力的不足,填補實踐拓展性有限的短板,真正發(fā)揮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三)“以勞為策”,創(chuàng)建勞動貫穿式引領的長效機制。
“勞動伴隨著人類始終,它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有勞動就有勞動教育,它是人一輩子的教育,不是一時一事的教育”[7]??梢?,勞動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永恒性。在多媒體、智能時代,勞動教育并非只是體力勞動,可以是腦力與體力并重的復雜性勞動;特別是結合大思政的時代背景,勞動教育提倡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正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著力培育學生的共產主義品質及態(tài)度,理應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基本方略來抓。并且,勞動教育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可以納入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之中,努力構建貫穿式、引領式的勞動教育長效機制,能夠為實現高職教育的內涵質量發(fā)展做出貢獻。
從勞動教育的目的看,勞動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代具有革命的劃時代的重要價值。對于每個高職教育工作者來說,勞動教育、勞動育人的責任在肩,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勞動價值觀,參與勞動實踐,讓勞動教育筑牢立德樹人根基,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發(fā)揮勞動的功用,成為“托起中國夢”的使命教育和終身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9-09-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3/27/nw.D110000renmrb_20200327_4-01.htm.
[3]夏鵬翔.勞動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N].光明日報,2020-7-26.
[4]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5]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9-09-11.
[6]光明日報評論員.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N].光明日報,2018-09-14.
[7]卓晴君,徐長發(f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N].光明日報,2018-10-9.
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思政專項)“勞動教育驅動高職院校‘三全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2019SJB600,主持人:張艷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