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霞
(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38)
王敬民教授在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領域多有研究成果,《消費時代的審美救贖》是他新近的一部力作,已獲社會多方肯定和好評。該著作學術理論性強,視野宏闊,通過研究中西學者的相關著作和文獻,系統(tǒng)梳理了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語境形成脈絡,指出當前社會由于工業(yè)化、都市化、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而進入消費時代的必然性。書中揭示了當前審美受制于消費,深陷于市場的現(xiàn)實,反思大眾審美價值消費化的偏誤,引入“審美治理”的概念,通過對審美主體的塑造,糾正審美偏誤,創(chuàng)造審美正義價值,并提出如何在消費語境中審美重塑的時代課題。該書文筆流暢,觀點新穎,很值得研讀。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人類的審美活動也呈現(xiàn)出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從單一向多元逐漸演進變化的特點。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風氣,審美作為時代的表征,也會隨時代的遞進而具有不同的風貌。當然,這種新的時代風貌是在以往審美意識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意識。例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與“溫良恭儉讓”教化傳統(tǒng),代表著生活上的返璞歸真。在大一統(tǒng)的秦漢時期,審美風尚是追求古拙與浪漫。眾所周知,唐朝時人們以胖為美,女性崇尚豐腴,認為胖是富貴的象征,體現(xiàn)著雍容華貴的氣質,這可從當時眾多的繪畫作品中窺見一斑。及至宋元明清諸代,人們對女子之美的判定標準又發(fā)生了變化,或注重端莊賢淑,或推崇纖細柔弱,審美品位和風尚發(fā)生了明顯的位移,這正說明了審美是具有時代性的。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樸素的審美觀念正在發(fā)生改變,消費文化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按照頗具共識性的觀點判斷,西方歐美社會在20世紀60年代就邁入了消費社會,我們國家現(xiàn)在也越來越具備消費社會的基本因子。應該說,當今中國社會在全球化影響下,正處于一種東方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沖突與碰撞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形下,現(xiàn)代性得以推進,商品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大,社會轉型隨即發(fā)生,一種以消費為核心環(huán)節(jié)的社會形態(tài)已初露端倪,我們來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消費時代。
在這個消費時代中,審美業(yè)已消費化,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種形態(tài)稱為消費式審美。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審美對象已經(jīng)泛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審美無所不在,生活與審美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了。因此,傳統(tǒng)美學視野中的藝術遭到了解構,消費文化使審美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次,審美日益大眾化和世俗化,人們訴諸光影圖像來尋求精神愉悅,于是視覺化審美占比日重。再次,審美越來越流于欲望化。追求刺激的即時性審美趣味正在成為當下社會大眾的追求,審美越發(fā)受制于消費。在“快餐”化的審美消費中,人們的某種欲望得以宣泄或滿足,但其背后的審美價值一片蒼白,甚至于導致審美偏差,貽害無窮。審美消費化的這種實際境遇,需要引起我們的警醒。
人之所以需要審美,就是因為要通過審美活動,達成對生活世界的理解,達成對藝術文本的價值評判,進而在審美體驗中剔除假丑惡、弘揚真善美,促發(fā)健康和諧審美文化的形成。除了愉悅自己的功能之外,審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完善自己。審美的“審”字指的是人們對周圍事物評價美丑的主觀過程,而“美”字的涵義則是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際的統(tǒng)一,是事物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屬性的主觀感受。由此看來,本質上審美即審美主體的主觀感知,是人們依據(jù)自身經(jīng)驗對事物做出的評判,這種評判是偶然的,但這種偶然性受客觀要素制約,特別是在特定時代的牽絆和制約下,審美風尚所形成的審美標準具有強大的社會規(guī)約作用,讓審美主體感知的偶然性得到客觀的平衡和對沖。
在《消費時代的審美救贖》中,作者一再強調審美批評是立足在審美體驗之上的評判,它以一定的審美價值為標尺,對審美對象做出鑒賞、闡釋和評價。它首先以感性體驗為基礎,這就必然將審美主體的個別性與具體性置于突出的位置。社會歷史批評的分析單位是整個社會,往往置個體人物和事件于不顧,而審美批評恰恰將個體的具體感受與體驗吸納到分析系統(tǒng),闡發(fā)其意義和價值,并對意義和價值的生產機制進行揭示。其次,審美批評是對審美客體全方位的價值判斷,這種全面性體現(xiàn)在對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價值評判上,還尤其重視審美對象欣賞者的審美素養(yǎng),特別是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并為其賦予準確的價值判斷;同時,這種價值判斷必須考慮社會歷史的影響,必須接受社會歷史的修正和驗證。這樣的審美批評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架設起調節(jié)的橋梁,在呵護和伸張審美價值的層面發(fā)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本書肯定了審美批評的回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認為審美批評首先指向的是文學文本,就是“重視文學性、藝術性和美感的文學批評”;其次,審美批評指向社會歷史,對大眾樹立審美價值和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審美批評指向審美主體,對審美主體加以合理的限定和制約。書中提示我們,在當下的文藝實踐中,審美批評應該充分展現(xiàn)其優(yōu)點,完全體現(xiàn)其價值,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審美批評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著自身的限度。
可貴的是,該著引入了“審美治理”的概念,在消費文化語境中將審美納入文化治理的范疇,以文化治理的思路引導審美批評的有效開展,從而從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上達到審美的理想境界。作者認為,針對消費時代的審美亂象,應以審美批評加以厘正,讓審美批評承擔起歷史使命。審美治理可以在制度層面為審美批評保駕護航,在價值理念上契合了審美批評的訴求,同時還通過借鑒文化治理的思路,提升了審美批評的科學化水平。因此,審美批評須經(jīng)由審美治理來實現(xiàn)審美正義,這是消費文化語境中療治審美病征的有效途徑。
糾正審美偏誤,需要審美治理,不光需要審美主體個人層面的治理,還需要國家層面的治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素養(yǎng)和審美境界,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