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偉
(豐縣文化館 江蘇 徐州 221700)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單是工具或者實物,也包括一些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主要指的是被人們傳承下來的一些有價值的表演、技能及知識等,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和歷史的變遷而不斷創(chuàng)新。
近年來,我國連續(xù)出臺了各項法律法規(guī)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可靠保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共同職責和歷史擔當,也是需要不斷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研究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寶藏,但又有所不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點:第一,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代代傳承的,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價值,具有明顯的傳承性特點。第二,多樣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第三,易變性。經過時代的發(fā)展、受人們意識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發(fā)生一些改變,具有易變性的特點。第四,易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存或是傳承過程中很容易損失甚至消亡,所以必須堅持保護與傳承并重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們長期的生活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可以表現(xiàn)一定時期的生活或社會現(xiàn)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具有很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多得的巨大財富,需要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特別要注意從源頭保護好非物質文化,了解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根本、抓住關鍵。
按照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整體規(guī)劃,到2010年要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我們要根據(j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理清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問題的關鍵,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了解、研究非物質文化,從整體規(guī)劃的角度去梳理非物質文化及其周邊文化、枝節(jié)文化以及子亞文化,盡最大可能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復雜和長期的工作,不同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地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方法和模式,充分發(fā)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獨特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具體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強化立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開展此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工作,必須不斷完善立法尤其是地方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建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在浙江及溫州地區(qū),先后出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使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可靠完善的制度保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加細化和強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而且由于其特殊性,涉及部門較多、內容較復雜,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根據(jù)實際改進和完善各項管理辦法。要根據(j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內涵,適當?shù)卣{整管理制度,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目前,我國已經確定了“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志”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這對于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將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充分調查和了解,根據(jù)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采取不同的方法與措施。對于各種民間藝術形式,要提高對于非遺傳承人的重視程度,做好傳承人的思想工作,保障傳承人的各種待遇。例如安徽蕪湖鐵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融為一體,是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2007年6月5日,蕪湖市楊光輝被確定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都是幾百年、上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見證,其保護工作非常艱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非常多,不同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不同,對其保護的程度和要求也不盡相同。我們應針對新時期的新形勢,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總結經驗教訓,改革和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要注重新技術的應用與融合,可以利用Excel對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自動篩選和分類匯總,針對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不同的方式,然后對每種保護方式需要花費的時間及維護人員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瑰寶,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發(fā)展的歷史見證,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人類社會精神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同時也是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需要。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根據(j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管理制度,不斷改進保護方式和方法,加強思想和隊伍建設,提升人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積極實踐,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方式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