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源于生活的學科,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強調學生的自主體會,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相關素材,關注社會熱點新聞,進行適當?shù)乃伎继骄?,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讓生活走入課堂。
觀察是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為教學基礎,讓學生將生活中的點滴應用到作文學習中。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呢?首先,教師需要做的是讓學生攝取外界的各種信息,指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例如,在教學記敘文寫作時,教師就可要求學生觀察食堂打飯師傅的生活,讓學生以食堂打飯師傅為刻畫載體,觀察食堂打飯師傅的外貌、精神風貌,幫助學生體會食堂打飯師傅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以“與食堂師傅的一次對話”為題,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如此一來,一篇極具真情實感的文章就在學生的筆下誕生了。
又如,在教學關于學生移民的高考作文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查看滿分范文的細節(jié),使學生在深刻體驗的過程中了解戶籍制度帶來的不公平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要求學生極具感情地朗讀這篇范文,幫助學生發(fā)展自我思維,真實感受自己的身邊事,作為寫作素材。這時學生也能夠明白,之前的寫作并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缺乏對生活的用心觀察。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觀察周邊事物的興趣,幫助學生積累。
高考作文不僅需要豐富的素材,更需要學生對所寫文章有深刻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拓展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經(jīng)典書籍,如《意林》《讀者》等,使學生積累相關的素材。通過這樣的積累模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教學時,教師應以社會熱點問題作為指引,搜集相關的跟蹤報道,及時將熱點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針對此熱點信息做評價。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具鮮活力,能夠加強學生對文章的了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把熱點貪污案件作為指引,整理一系列的素材,以報紙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現(xiàn)象,引導學生了解新聞事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的發(fā)散過程中感受寫作的真正奧妙。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新聞素材,使學生達到學習的新高度。這樣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具備相關的法律素養(yǎng),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素材。
學生如果在課堂學習中只有觀察體驗,而沒有實際的思考探究,無法寫出好作文。一篇好文章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反映學生的思考,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思考模式,探究其在學生寫作過程中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看法,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看到草木生長而產(chǎn)生的人生思考。史鐵生從生活中的點滴出發(fā),感受到了生活的天地,寫了很多優(yōu)美的文章。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讓學生獲得人生哲理,抓住鮮活的生活情景,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體會寫作。
寫作靈感是學生對寫作內(nèi)容最為深刻的感悟,大多數(shù)時候,好的文學作品并不是用了華麗的詞藻,而是從生活出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靈感,需給予學生一定的靈感,給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生活的機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生活中蘊含的無窮魅力。
例如,在秋天來臨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郊游,幫助學生了解秋日蘊含的無窮魅力,并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秋的文章。在郊游過程中,學生積累了相關的素材,能在有效情感的支配下創(chuàng)作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佳作。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注重寫作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總結,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素材,進而觸摸生活。教師要在有效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生活寫作靈感,引導學生反思,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這樣的改革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寫出更具真情實感、更能打動讀者的優(yōu)秀文章,也能進一步達成教期盼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