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陳詩涵
(合肥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4年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家風和家訓的重要,一方面要求領導干部要重視家風,清正廉潔,“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1];另一方面強調(diào)文明家庭建設,建設良好家風,“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2]。家庭的前途命運往往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家訓中往往有治國、治家的金玉良言也有育子的諄諄教誨。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就是清代大學士張英禮讓鄰里的美談?!扒Ю锛視粸閴?,讓他三尺又何妨?!钡摹白寜υ姟敝两袢詾槿私蚪驑返?。
張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復,號夢復、樂圃,清朝文學家。張英于康熙六年考中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曾經(jīng)奉命侍從康熙皇帝左右,并賜居西安門內(nèi),開清代大臣賜居紫禁城內(nèi)之先河。除了在政治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外,張英的家庭教育思想對后人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其所著家訓《聰訓齋語》不僅影響張氏子弟,對后世官宦家庭乃至當今家庭都有積極意義。晚清大臣曾國藩就十分推崇張英的家訓,曾在其家書中寫道:“吾教爾兄弟不在多書,但以圣祖之《庭訓格言》,張公之《聰訓齋語》二種為教,句句皆肺腑所欲言”[3](P1120)。張英以“立品、讀書、養(yǎng)身、擇友”[4](P57)為座右銘,從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以及養(yǎng)身教育等方面訓育后輩。這些思想對后人品德的培養(yǎng)、為學做人起到了耳提面命的重要性,也為今天社會形成良好家風,培育新人起到了借鑒作用。
梁啟超認為在評價歷史人物是非功過時不可不考查其所生之時代與所居之國[5]。而張英家庭教育思想形成不僅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家訓歷史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也與其家族重德重文的家風有關(guān)。張英家庭教育中的諸多觀點受到儒道兩家文化影響。
國有史家有譜族有訓。家訓孕育于五帝時代,濫觴于西周周公姬旦《誡伯禽書》,至兩漢時期正式形成,諸葛亮的《誡子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家訓于魏晉隋唐開始逐漸繁榮發(fā)展,“士族之家普遍重視家風、家訓、禮法和家法,注重傳承家學教育子弟,逐步形成所謂‘雅有家風,政事規(guī)為’的名門士族”[6]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可算是“家訓之祖”,將家訓推至一個高峰。在至宋元兩朝家訓蓬勃發(fā)展,廬州包拯家訓、婺源朱熹家訓以及信安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堪為典范。明清時是我國家訓文化史上的頂峰時期。
徽州是安徽的古稱謂,這里自古以來是重視家訓家風的重鎮(zhèn),如黟縣南屏葉氏、宣城胡氏,當然也包括桐城張氏,都有家訓家風傳承。因此,受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傳承的影響,張英著《聰訓齋語》從道德、讀書、交友等方面嚴訓子弟。
根據(jù)馬其昶著的《桐城耆舊傳》所寫,張英先祖是從鄱陽遷來,自明隆慶二年張淳中進士授官后,張氏家族官宦仕途代代有傳人。張英的祖父張四維因為品德高尚和才華出眾而受鄉(xiāng)鄰敬仰,“邑人仰之如祥麟威鳳”。他的大伯父張秉文曾任布政使抵抗清兵,以身殉國,其德亦受桑梓美談。他的父親張秉彝做官三十載,“所行隱德甚多”。受張氏家族這種重德重文的家風影響,張英提出了立品、讀書的觀點,并且一生秉承,也希望子孫能夠終守此戒。張氏子孫相繼取得功名,“父子雙宰相,兄弟四翰林”,自張英起,張氏家族的發(fā)展更是達到了頂峰。張氏家族之所以成為桐城的名門望族,一方面得益于其子孫后代通過自身努力而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得益于張氏家族德文并重的家風。
儒家思想作為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學說之一,歷經(jīng)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及科舉選士設置明經(jīng)科開始,儒家思想對中華傳統(tǒng)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張英亦是科舉出身,自是重視儒學學習,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要求子弟多讀“六經(jīng)”,尤其認為《中庸》是居家立身必備之書,《聰訓齋語》中涉及的倫常認知、起居行為、治家節(jié)用、待人接物無一不流露出儒家思想的影響。
老子以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莊子“故知天樂者”這些儉用和樂知天命的觀點都影響了張英的家訓內(nèi)容和觀點。在《聰訓齋語》中,“老子以儉為寶”[4](P13)和“老子以讓為寶”[4](P55)是張英主“儉”“讓”觀點的佐證和理論基礎。
張英家訓以儒道思想為基石,主張道德教育,倡議讀書受教,既合中國家訓家風傳承,又有個人世事體悟。從《聰訓齋語》中,不難看出張英家訓中蘊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培養(yǎng)目標,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和養(yǎng)身教育等方面。其養(yǎng)身教育將不在此處贅述。
從齊家角度出發(fā),張英提出培養(yǎng)“居身節(jié)儉、待人寬厚”[4](P35)的治家之才;從治國角度出發(fā),張英提出培養(yǎng)“煦煦以和,隱德甚多”[4](P35)的清正廉潔的治國人才。
首先,張英主張培養(yǎng)“居身節(jié)儉、待人寬厚”[4](P35)的齊家之才?!洞髮W》里提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彼阅荦R家者才有可能治其國。思前人憂后人,張英提出齊家之則在于“盡人子之責,報父母之恩,致鄉(xiāng)里之譽,貽后人之澤”[4](P33)。具體而言,對待個人生活做到節(jié)儉樸素;對待父母做到養(yǎng)生自己保護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對待子女做到教其孝友、謙讓、立品、讀書、擇友、養(yǎng)身、儉用,做父母的盡職盡責盡心教育,雖然子孫因為賢愚資質(zhì)不同,后期發(fā)展不一,父母大可以用淡然之心對待;對待兄弟要做到“恩意浹洽,猜間不生”[4](P40);對待下人做到“訓諭有方,使令得宜”[4](P12),于人做到“待人寬厚”[4](P35)不貪圖小利,不謀不義之財。而要做到這些,其有四項路徑:“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4](P31)。除了與人交往之則外,張英還提出了對待身外之物的原則。在張英看來,身外之物無非名利與富貴。對待貴做到“但己身無大譴過,而外來者平淡視之”[4](P29);對待富做到“儉于居身,而裕于待物;薄于取利,而謹于蓋藏[4](P29);對待功名做到“讀書者不賤,不專為場屋進退而言也”[4](P36)。
其次,張英主張培養(yǎng)以“煦煦以和,隱德甚多”為標準的治國人才。他自己做官以來從未疾言厲色對于下屬,也從未賄賂一人,從未送一人到衙門捕快處,更不用說鞭撻責罰他人了。從自身為官廉潔奉公的經(jīng)歷出發(fā),張英在其家訓中要求其后輩在為官時要做到公正自守,廉潔自律,救貧濟世。他在《聰訓齋語》中提到:一個人如果能看淡富貴名利,做到清廉公正,就不會為此而勞心費神。
張英曾位居高官,堅持廉潔奉公,提拔舉薦有用之才,從不因特殊的關(guān)系而偏袒家人朋友,許多被薦者因張英推薦而委以重任,深受康熙帝信任和賞識。
張英家訓中強調(diào)“立品”主張“積德者不傾”,以“慎”“儉”“讓”教化子弟,因此,他主張儉用、忍讓和慎重,反吝嗇、跋扈和莽撞,以中庸衡量個人道德行為,做到“不驕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4](P33)。在道德教育方面,張英主要從擇友、處世和治家三方面進行家庭教育的。
1.提出“慎”的交友之則
首先,張英認為“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4](P44),在他看來,一個人“德行未定,識見未純”[4](P44),在遠離父母的教誨和離開老師嚴格教育時,唯朋友之言是信,易受朋友左右。因此,張英教導子孫選擇朋友是一等大事,也是子孫后輩立身保命保家的首要之事。
其次,張英提出了“德行謹厚,好讀書”[4](P44)為擇友標準,擇友不必多,兩三人足矣,也可以從兄弟親屬中選擇謹厚老成的人做朋友,相互砥礪。朋友之間交往要“有善相勉,有過相規(guī),有患難相救”[4](P62),遠離那些酒肉朋友和奸佞小人。
總之,張英在《聰訓齋語》中提出了“儉交游,慎擇友”的交友原則。與朋友相處要做到“儉交游”。在他看來,官宦子弟在相處時,會面臨諸多事情的煩擾,例如吃飯喝酒的花費問題、諸多不必要的應酬、奉承依附的言論等等。假使沒有這些紛擾,僅僅是朋友之間的玩樂,也會浪費時間,荒廢正業(yè),毫無益處。因此,張英在家訓中告誡子輩,要寡交友,不能因為與朋友吃喝玩樂而荒廢正業(yè)。
2.倡導“儉”的治家之道
張英認為“守田者不饑”,在治家過程中,“儉”是張英家訓中最為重要的治家之道?!耙磺惺鲁K脊?jié)吝嗇之義”[4](P13),一個“儉”字幾乎是一個人修德、生活、言行、酬酢、書札、學業(yè)等一切事務的準則。
張英主張勤儉持家,節(jié)用有度。受老子“以儉為寶”觀念的影響,張英認為節(jié)儉是美德,“最是美事,不必避諱”[4](P36)而且節(jié)儉可以減少煩事,“省無窮物力,少無窮嫌怨”[4](P36)。節(jié)儉治家之道就在于日常節(jié)用有度。張英在家訓中舉例了蘇東坡每日只用150錢、絕不寅吃卯糧的方法以及陸梭山將家用一分為三作分別之用的法子,勸誡子弟一切生活起居日常花費都應該節(jié)用有度。
此外,張英以身作則飲食穿衣不講究奢靡,“誓不著緞,不食人參”[4](P23),反對奢侈,主張樂善好施。他曾經(jīng)自己在過60歲壽辰之時,不設梨園宴請親朋而是將這項花費施于道路饑寒之人。作為士族子弟官宦人家,張英教導子弟節(jié)儉但不能貪圖小利,尤其對荷擔負販及傭工小人更不能從他們身上貪圖便宜。在張英看來,節(jié)儉應是眾口傳揚,眾人稱贊的行為,而不應以節(jié)儉為恥。
3.秉承“讓”的處世之則
張英受老子、左丘明等人的“讓”的觀點影響,規(guī)勸子弟言行處世應以“讓”為則,認為忍讓“足矣消無窮之災悔”[4](P55)。
忍讓的處世之則就在于從小事做起,受得了小氣,吃得小虧,這樣“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4](P55)在家訓中,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告誡子女在與人相交時,要懂得謙虛禮讓,寬容待人,要做到不為人先。同時還以堯舜、孔子為例,稱贊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圣人,是因為他們品德高尚,在處世時懂得謙虛,懂得禮讓。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一直都重視讀書,張英亦然。張英通過讀書的重要性、讀書的內(nèi)容和讀書的方法三方面來進行文化教育。他認為讀書可以增長道心,且要根據(jù)年齡來確定讀書內(nèi)容,讀書時還要熟讀精思。
1.強調(diào)“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yǎng)第一事也”
張英家訓中強調(diào)“讀書”,認為“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yǎng)第一事也”[4](P3),并總結(jié)出“讀書者不賤”[4](P36)的道理來。其子張廷玉曾經(jīng)認為讀書過于辛苦,并且認為讀書做官又不免遭受磨難,所以對讀書并不上心和認真,張英了解后訓斥張廷玉并教導他讀書不僅僅是為做官,更為重要的是養(yǎng)德、修心、增知、冶情。正是在張英倡導讀書的家訓下,張氏后代子孫都很重視讀書。
讀書不為求取功名。隋唐以后的科舉取士制度,使很多人從讀書中尋求出路。在張英看來,讀書能求取功名固然不錯,“讀書固所以取科明,繼家聲”[4](P36)。但是場屋進退不是讀書的唯一目的,讀書為求德、求心、求道,求心境,“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4](P56)。亦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道:“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8](P134)。
讀書是為了養(yǎng)心修性。張英認為人生起伏無常時事有逆境順境,心境尤為重要。如何達到無怨無嗔無苦的境界,那只能是讀書。所以,他提出,“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yǎng)第一事也”。在張英看來,讀書使人行事有章可循,不計較功名得失,人的身體和靈魂都得到寄托,當人無論處于順境抑或是遇到困難挫折都能平心靜觀,泰然處之。因此,張英認為讀書之根本是修養(yǎng)心性。
2.提出“熟讀”的讀書要求
“書卷乃養(yǎng)心第一妙物”[4](P1),所以讀哪些書,讀書年齡幾歲最合適以及怎樣讀書最為得法,這些問題張英都有考慮并有所得。
首先,張英認為8—20歲為讀書最佳年齡。這是因為“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4](P50),記憶深刻持續(xù)終身。人到了17、18歲后,人事漸廣,不再重視學業(yè),而到了20—25歲,結(jié)婚兒女生計等事占據(jù)生活全部,學業(yè)荒廢蹉跎潦倒。所以,張英認為不可錯過讀書最好時機。
其次,在最好的讀書年齡,張英提出應該讀“六經(jīng)、秦漢之文,詞語古奧”[4](P50)。《詩》《書》《禮》《易》《左傳》《中庸》《孟子》《論語》《毛詩》《大學》等書籍是張英列舉出來必讀書目。張英認為《中庸》是居家立身必備之書,因為學習《中庸》可以對倫常認知、起居行為、治家節(jié)用、待人接物進行規(guī)范,使人和事都合于矩度。而《論語》《尚書》《毛詩》《孟子》《大學》等書則各有特色和千秋,如果不細細研讀揣摩就不得其章法字法之妙[4](P41)。張英還對不同年齡階段讀書之用做了解釋,認為幼年時所讀之書可為成年后讀書奠定基礎,幼年所學可以為壯年擴充才能和智慧,積累知識。所以,在幼年時,應閱讀六經(jīng)、秦漢這一類的文章,成年后應選擇典雅醇正、道理通俗表達精煉一類的文章。
最后,張英總結(jié)了省察、熟讀、溫習、堅持以及凝神靜氣等為讀書之法。第一,張英提出“讀書人獨宿,是第一義,試自己省察”[4](P59)第二,不能因為貪多而不熟讀書籍。熟讀有三個階段,先背誦其次通義再到靈活運用,只有達到靈活運用才算是熟讀。第三,溫習是熟讀的最佳路徑。張英要求一月之內(nèi)必加溫習。第四,讀書之要在于堅持,不間斷。讀書不可草草塞責,也不能間斷。養(yǎng)成每日讀書習慣,一日不讀就會“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4](P1)。另外,張英也強調(diào)了讀書時的狀態(tài),如窗明幾凈,案頭不可多放書,以及要求讀書時凝神靜氣。
張英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也常常引用先賢名人的故事與做法,將治家讀書立品的道理向子弟娓娓道來。張英所使用言傳身教和寓理于事的家庭教育方法對于今天構(gòu)建良好家風和家庭教育也有積極意義。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來影響兒童的言行舉止,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張英在其家庭教育中就運用了這種施教方法,來對子女進行教育。在家訓中,張英言傳身教,從自身言行給子孫樹立了無聲榜樣,行不言之教。張英多年為官一直秉持廉潔奉公,公正自律的為官之道,因其高尚的品德,他得到政府重用。并且,張英在為人處世方面,一直都寬容待人,謙虛謹慎,在其家訓中寫道:“一言一行,皆須有益于人,便是善人”[4](P49)。其子張廷玉受到張英良好的家教,在為官時也得到重用,并成為清朝第一位入太廟的大臣。正是這種無聲榜樣無言之教給張氏子孫樹立了榜樣,后世不斷效仿,也讓張氏家族得以興旺發(fā)達,成為桐城的名門望族。
在道德教育中,通過事例或者故事將某一道理引出,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一教育方法經(jīng)常會被施教者運用。在《聰訓齋語》中,張英就多次運用到此種教育方法。在家訓中,張英往往通過用張氏先祖的事跡以及引用先賢名人的觀點和做法來闡述道理,寓理于事。
張英通過講述自己父親張秉彝為官三十年居身節(jié)儉和待人寬厚的故事來教導子女治家之理。他還援引先賢名人做法來勸誡子弟要處處節(jié)儉行善。如引用了陸梭山的家庭消費方法和蘇東坡日用150錢的做法,以及大量引用了《道德經(jīng)》以及《易經(jīng)》中醒世名言教育子弟養(yǎng)成節(jié)儉的好習慣。不僅如此,他還引用了孔子、堯舜等人觀點讓后代立品讀書。張英通過這些故事和醒世名言讓子女理解并學會“立品、讀書、養(yǎng)生和擇友”。
張英家訓在明清家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家庭教育思想對后世也頗有影響。晚清大臣曾國藩曾經(jīng)將張英的《聰訓齋語》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相提并論,要曾氏子弟認真學習和閱讀,對其家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愈發(fā)重要,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傾向于科技人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十分注重對學生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出現(xiàn)了“重智輕德”和“高能低德”等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會導致學生道德素質(zhì)下降,成人后各種問題會更加明顯。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道德教育都是重中之重。在2012年和2017年,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再三強調(diào)了立德樹人。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重心,孝悌、勤儉、行善、謙讓等美好品質(zhì)也是中國人的追求。張英家訓中亦以“立品”為家訓首要,強調(diào)子弟要謙遜待人、忍讓處世、儉以養(yǎng)德、向善明德,不爭名利,富貴如浮云。傳承家訓精髓,弘揚傳統(tǒng)美德,構(gòu)建良好家風,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xiàn)目標“兩個基本一個進入”,其中一個基本就是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zhì)”。因此,形成全國范圍內(nèi)的讀書熱潮和構(gòu)建學習型社會已是大勢所趨。構(gòu)建學習型社會就要從構(gòu)建學習型家庭和個人開始,家長要營造家庭的讀書氛圍,指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張英以“讀書”為家訓首要內(nèi)容,十分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再三強調(diào)了讀書的重要性和意義。張英告誡后輩,不僅要常讀書,還要讀好書,講究讀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張英家庭教育中的讀書思想與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謀而合。
當今許多家庭的收入越來越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水漲船高,隨之出現(xiàn)了不應該有的鋪張浪費現(xiàn)象,勤儉節(jié)約似乎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美德。這些與我們要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與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完全相悖。因此,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和傳承勤儉美德,就要從家庭做起。每一個家庭都應該以勤儉節(jié)約為美,以鋪張浪費為恥。
張英強調(diào)“以儉為寶”居身節(jié)用、反對奢侈浪費,用節(jié)用有度和樂善好施來教育子女,既是治家良藥也是全國上下形成“以儉為寶”風氣的指路明燈。
張英的家庭教育思想對張氏家族后輩的成長發(fā)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自張英在康熙六年中進士以后,又有四個兒子、四個孫子和一個曾孫相繼中進士,并且都曾進入翰林院,一門十進士可謂空前絕后,被稱為‘縉紳發(fā)跡,文物蔚興’”[9]。張英家庭教育中關(guān)于擇友、讀書、立品等的觀點于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也是有啟示和借鑒作用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個體是構(gòu)成社會的最小單位,良好的家風和家訓有利于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有利于構(gòu)建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