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稱呼,但有時出于某種需要,不直接使用該事物的固有名稱,而臨時借用與該事物有密切聯(lián)系的另一事物來代替它,這就叫作代稱。代稱與比喻都是古代漢語中的重要修辭手法,但代稱又不同于比喻。比喻是用乙事物來說明甲事物,其作用重在對甲事物的刻畫;而代稱則是將甲事物叫作乙事物,其作用重在對甲事物的稱代。
代稱在古書中的運用范圍很廣,下面我們先介紹代稱的一些常見方式,然后再著重介紹一種特殊的割裂式代稱。
古書中常見的代稱有如下三類。
第一類是用事物的特征、性狀來稱代該事物。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薄岸敝负诎變缮幕ò最^發(fā),是老年人的特征,這里借用來稱代老年人。再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薄伴L纓”是達官貴人特有的服飾,“短褐”是平民百姓特有的服飾,這里均借用服飾的特征來分別稱代穿著這種服裝的貴族與平民。又如《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肥甘”是美味食物的性狀,“輕暖”是貴重服裝的性狀,這里均借用事物的性狀來分別稱代事物本身。
第二類是用事物的泛稱來稱代特稱的事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晉國,天下莫強焉?!薄皶x國”本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這里借用為特稱,專指魏國。又如《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薄安 痹且磺屑膊〉姆悍Q,但這里的“病”字卻借用來特指一種引起疾病的消化道內(nèi)的寄生蟲。又如《洛陽伽藍記》卷四:“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薄吧健迸c“海”、“川”與“林”原本都是泛稱,但這里的“山海”與“川林”卻借用來特指山海的出產(chǎn)物與山水景物。
第三類是用事物的特稱來稱代泛稱的事物。例如《莊子·胠篋》:“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薄败幟帷北緛硎翘刂笧楣僬叱俗能囎优c戴的帽子,這里卻借用來泛稱官職;“斧鉞”本來是特指刑具,這里卻借用來泛稱刑罰。再如王勃《滕王閣序》:“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薄皸钜狻奔礂畹靡?,本來是特指將司馬相如推薦給漢武帝的人,這里卻借用來泛指推薦者;“鐘期”即鐘子期,本來是特指最能領(lǐng)悟伯牙琴音的人,這里卻借用來泛指知音者。又如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區(qū)區(qū)之心,愿斬三人頭,竿之藁街。”“藁街”本來是特指漢代長安的一條街,是來長安的邊疆各族與外國人的居住區(qū),這里卻借用來泛指京城里外族人居住的地方。
下面再著重談?wù)劰艜幸环N特殊的割裂式代稱。
所謂割裂式代稱,是把一個詞組或者一個句子割裂開來,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用來代表完整意義的一種修辭手法。根據(jù)所稱代內(nèi)容在意義上的不同,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截取詞組或句子中的一部分來稱代被割去的另一部分的意義。
例如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句中的“耳順”代稱六十歲,因為《論語·為政》篇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谑呛笕私厝 傲槨敝械摹岸槨币苑Q代被割去的“六十”的意義。此外,還可以用“而立”表示三十歲,如《聊齋志異·長清僧》“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用“不惑”表示四十歲,如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用“知命”表示五十歲,如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
再如陶潛《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fēng)于規(guī)林》(其一)詩:“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本渲械摹坝延凇狈Q代兄弟。因為《書·君陳》篇說:“惟孝友于兄弟。”于是后人截取其中的“友于”以稱代被割去的“兄弟”的意義。
又如《晉書·賈充傳論》:“逮乎貽厥,乃乞丐之徒?!本渲械摹百O厥”稱代子孫。因為《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薄对姟ご笱拧の耐跤新暋菲舱f:“詒(通‘貽’)厥孫謀,以燕翼子。”于是后人截取其中的“貽厥”以稱代被割去的“子孫”的意義。
第二種情況是,截取詞組或句子的一部分來稱代整個詞組或句子的意義。
例如班固《幽通賦》:“叛回穴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句中的“倚伏”稱代禍與福的相互轉(zhuǎn)換,來源于《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焙笕私厝∑渲械摹耙蟹币苑Q代全句的意義。
再如王儉《與豫章王嶷箋》:“江漢來蘇,八州慕義?!本渲械摹皝硖K”稱代盼望新生,來源于《書·仲虺之誥》:“徯予后,后來其蘇!”孔安國傳云:“湯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來,其可蘇息?!焙笕私厝∑渲械摹皝硖K”以稱代全句的意義。
又如高適《別韋兵曹》:“逢時當(dāng)自取,有爾欲先鞭?!本渲械摹跋缺蕖狈Q代搶先一步,來源于《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抑??!焙笕私厝∑渲械摹跋缺蕖币苑Q代全句的意義。
第三種情況是,截取詞組或句子的一部分來稱代同原意既有聯(lián)系又有發(fā)展變化的意義。
例如《宋書·謝靈運傳》:“靈運罪釁累仍,誠合盡法。但謝玄勛參微管,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本渲械摹拔⒐堋狈Q代管仲一類的功臣或具有管仲建立的功勛,用于頌揚功勛卓著的重臣,來源于《論語·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焙笕私厝∑渲械摹拔⒐堋?,所表示的意義同原文既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又不盡相同。
再如《三國志·魏志·鐘繇傳》:“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本渲械摹澳诵摹狈Q代忠心,來源于《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焙笕私厝∑渲械摹澳诵摹保硎镜囊饬x同原文相比,有了一定的新變化。
又如韋縝《下邽丞韋端妻王氏墓志》:“夫人少失怙恃,終鮮昆弟?!本渲械摹扳锸选狈Q代父母,來源于《詩·小雅·蓼莪》篇:“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后人摘取其中的“怙”稱代父,“恃”稱代母,而后又將“怙”“恃”連用,稱代父母。
割裂式代稱作為古代漢語中的一種修辭方法,它的構(gòu)成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可以說沒有多少規(guī)律可循。有時可以截取原文起首的兩個字,例如“微管”;有時可以截取原文末尾的兩個字,例如“耳順”;有時可以摘取不同句子中的兩個字,例如“倚伏”。正由于它是任意割裂、隨便拼湊的,因而使得古代漢語中出現(xiàn)了許多生造的詞語,或者把原意完整的詞語強行割開,或者把毫不相干的詞語硬性捏合,搞得不倫不類、晦澀難懂,嚴重損害了漢語詞匯的完整性,以致常常產(chǎn)生誤解。因此,有人把它稱為“文字游戲”是不無道理的。
割裂式代稱大約產(chǎn)生于東漢之后,是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追求綺麗文風(fēng)、崇尚雕琢修飾的產(chǎn)物。古代漢語中的這種不健康的傾向,歷來受到有識之士的批評。宋代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中指出:“仆考諸史,自東漢以來,多有此語,曰:‘居貽厥之始’,曰:‘友于之情愈厚’,西漢未之聞也。知文氣自東漢以來浸衰,不特是也,如言‘色斯’‘赫斯’‘則哲’之類甚多,此語至入于詩中用,可見后世文氣日不逮古如此?!蹩尚σ病!蔽覀儺?dāng)然也不應(yīng)模仿沿用。
我們還應(yīng)當(dāng)看到,上述第一種情況中截取起首兩字以稱代其余部分意義的這類用法,同漢語中的歇后語極為相像,而且后者很可能是受到前者的啟發(fā)才產(chǎn)生的。但是,這二者之間也有著顯著的差別。這首先表現(xiàn)在語言風(fēng)格的差異上,歇后語一般活潑而通俗,割裂式代稱則顯得呆板而隱晦。其次,它們的形成過程也不相同,歇后語主要來自民間的口頭創(chuàng)作,經(jīng)文人的加工整理之后,逐漸被吸收到書面語之中,從而趨于定型化;而割裂式代稱則出于文人的生吞活剝,是文風(fēng)上的形式主義的產(chǎn)物,這也就注定了它終究被歷史淘汰的結(jié)局。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欄目編輯:葛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