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濤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56)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西南部的漳扎鎮(zhèn),因溝內分布著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解放后,由于偏遠閉塞九寨溝還一直維持著藏族傳統(tǒng)的農牧生活。到了1966 年,為了開發(fā)森林資源,政府在九寨溝建立了林場,九寨溝開始與外界有了聯(lián)系。1978 年,九寨溝關停林場建立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并于1984 年正式作為景區(qū)開放。1992 年,九寨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拉開了九寨溝全面旅游開發(fā)的序幕。
近年來,隨著長期的旅游開發(fā)、頻發(fā)的地質災害以及溝內居民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加深,九寨溝傳統(tǒng)村寨內的建筑風貌也在不斷演變。傳統(tǒng)建筑雖然文化底蘊深厚,但是早已不能滿足當今居民對建筑的旅游經營、居住質量和安全性的需求,因此近年來雖然管理局不斷加強對建筑風貌的管控,但溝內傳統(tǒng)村寨的建筑風貌仍不斷惡化。
九寨溝景區(qū)內的藏族屬于安多藏族,是藏族三大分支(分別為衛(wèi)藏、康巴、安多)之一,以苯教多神崇拜為信仰,村寨選址和建筑形式主要受當地寒冷多山的自然環(huán)境和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
九寨溝傳統(tǒng)村寨多選址在坡度較緩的向陽山坡并靠近水源,方便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村寨建筑順應地形自由布局,由于九寨溝多山少地,建筑多建于村寨內坡度較陡的位置,而將更平緩的土地留作農田。當地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為土木結合結構,以木結構為主,受當地自然和生產條件限制,建筑主體一般體量較小,居住空間不足時會在主建筑側前方增建耳房。建筑功能適應當地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分為三層,一層為牲畜圈棚,二層為居住和曬臺,三層是閣樓,主要堆放草料和其他雜物,兼具生產和生活,在做到人畜分居的同時又便于晾曬糧草和儲存物資,還能產生足夠的肥料供農業(yè)生產使用。在結構和材料方面,傳統(tǒng)民居建筑整體為穿斗木結構,內墻為木板,一層和二層外圍為夯土墻,內外墻之間有空氣層,共同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建筑屋頂為坡屋頂,由被當地人稱作“榻子”的杉木片覆蓋,“榻子”在屋面上整齊鋪開,相互間用橫向的木片連接,并用石頭壓住固定。建筑立面以材料的本色為主,幾乎沒有額外的裝飾,原始質樸,如圖1 所示。
研究通過調查樹正寨的所有建筑并進行分類統(tǒng)計,用數據分析的方式來研究樹正寨建筑風貌的變化情況。本次主要從建筑的結構形式、層數、屋頂形式、立面風貌四個方面來對全村總共77 棟有效建筑的風貌進行分析,如表1、圖2 所示。
結合統(tǒng)計情況和現場調查,樹正寨的現狀建筑風貌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①結構材料方面:村寨建筑的改造和更新普遍采用新的結構和材料,純磚混結構已占到村寨總建筑數的一半以上;②功能方面:建筑中居住和旅游接待等功能空間逐步取代農牧業(yè)生產功能,導致建筑平面變化,體量擴大;③立面方面:建筑立面裝飾逐漸美觀化、復雜化。
圖1 建筑功能
表1 樹正寨建筑風貌元素統(tǒng)計
圖2 立面風貌(從左向右分別為風貌1、2、3、4、5)(作者拍攝)
綜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隨之帶來的經濟條件改善導致居民對建筑功能的需求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從適應半農半牧的建筑形式逐漸向適應旅游經營的功能需求發(fā)展,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漸向安全性、舒適性、美觀性方向發(fā)展,這些需求的變化反映在建筑的結構、材料、裝飾上,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建筑風貌的變化。
需求的變化是九寨溝村寨建筑風貌變化的核心因素,也是近年來風貌控制屢戰(zhàn)屢敗的最主要矛盾。建筑不是純粹的藝術品,在保護其藝術價值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使用價值。當前,村寨建筑風貌的規(guī)劃控制多站在專家和管理者的立場,要求對傳統(tǒng)建筑進行靜態(tài)保護,而忽略當地居民對生產生活以及審美的需求,致使當地居民要么被迫維持簡陋的居住條件,要么進行自主改造,這兩種狀態(tài)都不利于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因此,要建立傳統(tǒng)建筑保護與更新的良性循環(huán),如何兼顧建筑的藝術價值與使用價值,平衡建筑的保存與更新是今后的重要研究課題。